•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海光赏古】之 愿车马

399 六品

仅1件

安徽阜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题名愿车马

年代清代 (1645-1911)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托片

尺寸40 × 24 cm

上书时间2019-12-26

海光阁

四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 最新上架
古籍散页《墨语》 一页,页码24,页面展开尺寸31*26.5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古籍散页《墨语》 一页,页码24,页面展开尺寸31*26.5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30.00
古籍散页《墨语》 一页,页码23,页面展开尺寸31*26.5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古籍散页《墨语》 一页,页码23,页面展开尺寸31*26.5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30.00
古籍散页《墨语》 一页,页码25,页面展开尺寸31*26.5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古籍散页《墨语》 一页,页码25,页面展开尺寸31*26.5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30.00
古籍散页《御批凤洲纲鉴汇纂》 一页,页码31,页面展开尺寸22.5*17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古籍散页《御批凤洲纲鉴汇纂》 一页,页码31,页面展开尺寸22.5*17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20.00
古籍散页《礼记》弘化改正 一页,页码53,页面展开尺寸25.5*18.5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古籍散页《礼记》弘化改正 一页,页码53,页面展开尺寸25.5*18.5厘米,这是一张木刻本古籍散页,不是一本书,轻微破损缺纸,详见细节图。 ¥20.00
线装书《校正京调全本》,收入南天门、黄鹤楼、七星灯、秦琼卖马、宫门带、大保国、金水桥等七出戏是剧本,清末印本,避清讳,是研究京剧形成初期剧本的一手珍贵资料,图文并茂,轻微破损缺纸,部分筒子页中缝断开了,书衣是后加的,尺寸12.8*7.8厘米。
线装书《校正京调全本》,收入南天门、黄鹤楼、七星灯、秦琼卖马、宫门带、大保国、金水桥等七出戏是剧本,清末印本,避清讳,是研究京剧形成初期剧本的一手珍贵资料,图文并茂,轻微破损缺纸,部分筒子页中缝断开了,书衣是后加的,尺寸12.8*7.8厘米。 ¥380.00
线装书《唱戏指南》上海东亚书局印行,收入:郭仲衡、小杨月楼、谭鑫培、刘鸿声、时慧宝、孟小冬、金秀山、双处、高庆奎、马连良、李百岁、白牡丹、王凤卿、梅兰芳、王连浦、龚云甫、郭仲衡等名家唱段,图文并茂,带工尺谱,是研究清末民初京剧唱腔音乐的一手珍贵材料,部分页面轻微破损缺纸,书衣是后加的,尺寸15*8.5厘米。
线装书《唱戏指南》上海东亚书局印行,收入:郭仲衡、小杨月楼、谭鑫培、刘鸿声、时慧宝、孟小冬、金秀山、双处、高庆奎、马连良、李百岁、白牡丹、王凤卿、梅兰芳、王连浦、龚云甫、郭仲衡等名家唱段,图文并茂,带工尺谱,是研究清末民初京剧唱腔音乐的一手珍贵材料,部分页面轻微破损缺纸,书衣是后加的,尺寸15*8.5厘米。 ¥580.00
木刻本《輶轩语》之语学第二,19页38面,最后可能缺几页,轻微破损,经修有衬,尺寸19*12厘米。
木刻本《輶轩语》之语学第二,19页38面,最后可能缺几页,轻微破损,经修有衬,尺寸19*12厘米。 ¥220.00
线装书《论语》卷六,20页40面,自然老旧,轻微破损,书衣是后加的,尺寸16.5*11厘米。
线装书《论语》卷六,20页40面,自然老旧,轻微破损,书衣是后加的,尺寸16.5*11厘米。 ¥8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六品
商品描述
【海光赏古之  清朝科举考试传抄件~字体大小6毫米左右,对比一角钱硬币的大小。小楷能写到如此水平的,最次也得是举人、进士级别的,当今书坛能把小楷写到这个水平的又有几人?】
        这件作品是孤本,此乃一百多年前,清中期科举制文章的传抄件,尺寸40*24厘米,文本轻微破损,有污渍。后经古籍修复师精心修补,并托心。使这帧珍贵的清朝文字资料能更好的传世。这是过去科举考试出题的惯用范畴,古人以文章取仕,当是通过这类文章来改变命运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理解,但是古人的实用性书写面目也通过这类作品保留下来,其字小如粟粒,却不改结体,很值得今天的书法家们借鉴学习。
        中国的科举取仕制度,自隋 代直到清,长达一千多年,影响深远,即使是今天的高考制度依然有它的影子。制艺,即带有严格工整限制及格律的八股文体,难度系数巨大,让历代文士即爱又恨,无非是统治者加设平民入仕途的门坎儿而已,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却是门阀制度以外的平民阶层,通往仕途唯一相对公平的机会和途径。流传至今的科举类文章都是通过考官批阅的朱卷传抄而来,古代科举为防止舞弊,试卷由专人用朱笔誊抄,供批阅官员评判,称“朱卷”,传抄出来的朱卷可作范文,供尚未及第的读书人参考,就有了这类抄写物件的流传。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