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崇古】之 科举考试手抄(五)
¥
88
六五品
仅1件
作者不详
年代清代 (1645-1911)
页数1页
尺寸41 × 10 cm
货号19121706
上书时间2019-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六五品
-
自然磨损
- 商品描述
-
【海光崇古之 清朝科举考试作弊的历史见证~字体大小4毫米左右,对比一角钱硬币的大小。小字行书能写到如此水平的,当今书坛又有几人?】
这件作品是孤本,此乃一百多年前,清中期科举考试作弊的小抄,尺寸41.5*10厘米,文本轻微破损,有污渍。后经古籍修复师精心修补,并托心。使这帧珍贵的清朝文字资料能更好的传世。这是过去科举考试出题的惯用范畴,古人以文章取仕,当是通过这类文章来改变命运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理解,但是古人的实用性书写面目也通过这类作品保留下来,其字小如粟粒,却不改结体,很值得今天的书法家们借鉴学习。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作弊方式,古代科举考生将《四书》、 《五经》等八股文考试用书变小,夹带压缩,夹带缝进衣服、鞋底、藏在头发里边等等带入考场作弊,若作弊成功,考中的概率提高一半。与此同时,各朝政府对夹带的严查也必不可少,还有残酷的惩罚措施。不过,即使这样,夹带在考试中的作弊是屡禁不止的。
科举考试是古代的学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因此历朝历代的科举考场上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其中最常见的作弊方法有三种,一个是贿赂主考官以获得好的成绩;第二个就是夹带考试经文进入考场内作弊;第三是请人代考。唐代时科举考试的考场设有卫兵,以阻止考生夹带作弊。武则天时代设立了“糊名”的办法,将考生的名字遮盖,以减少批卷者认出答卷人的机会。
自从考试诞生那天,也就有了作弊,而作弊最常见的方法便是夹带。对科举夹带作弊,历朝政府均严厉禁止。科举考试是古代的学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历朝历代的科举考场上都存在着作弊的现象。
八股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有一整套专门的格式和撰写方式,如果不饱读经书,熟记《四书》、 《五经》的每个章节,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朝廷为了防止考生夹带作弊物,特地规定衣褂、袍裤乃至帽子、袜子都必须是单层的。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夹带袜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宋代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后,再由考官对抄本的内容进行评级。明清的科举保安措施更为严格,甚至对考生的穿戴、考场所用的各种工具都做出了极为严格的规定,以杜绝藏有夹带。
中国的科举取仕制度,自隋 代直到清,长达一千多年,影响深远,即使是今天的高考制度依然有它的影子。制艺,即带有严格工整限制及格律的八股文体,难度系数巨大,让历代文士即爱又恨,无非是统治者加设平民入仕途的门坎儿而已,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却是门阀制度以外的平民阶层,通往仕途唯一相对公平的机会和途径。流传至今的科举类文章都是通过考官批阅的朱卷传抄而来,古代科举为防止舞弊,试卷由专人用朱笔誊抄,供批阅官员评判,称“朱卷”,传抄出来的朱卷可作范文,供尚未及第的读书人参考,就有了这类抄写物件的流传。
— 没有更多了 —
自然磨损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