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 6.0折 ¥ 39 全新
库存50件
作者[战国]庄周 著;思履 编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6
版次1
装帧精装
货号XR01
上书时间2022-04-27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两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该书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内容广博而不散杂,自始至终都围绕一套哲学观点来阐述自然、生命、政治和社会。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并称为“老庄思想”。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势,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关于庄子的生平,人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楚国贵族,因战乱逃往宋国,在宋国当过漆园吏。
庄子的书在三国时期开始盛行,阮籍、嵇康等文学家都曾为其文章做注释。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道”的学说。在哲学方面,其具代表性的便是“齐物论”。在庄子看来,事物之间的差异虽然明显,人不可能用某个固定标准衡量天下所有事物。人的认识有局限,常人多只看到事物的“异”,看不到事物的“同”。而宇宙万物都出于大道,也都归于大道,究其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人应学会站在道的角度观望世界。
因此,对争鸣之中的百家,庄子十分反感,在庄子眼中,“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人们就物体的差异争辩不休,完全是舍本逐末的浅陋表现。真理无须称扬,语言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足以描绘大道。
庄子的哲学观、人生观、生死观和其所在的时代有很大关系。杀伐四起的战国时期,百姓苦不堪言。庄子试图找到摆脱苦难的办法,他虽没有从政为官的想法,却很有自己的政治态度。他指责诸侯君主利用仁义危害百姓,“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他激烈地批判现实,认为即使是得道之人,在乱世之中,也只能“仅免刑哉”。他将儒家推崇的仁义礼法当作天下大乱的根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而在批评以孑L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同时,他大力推崇无为之治,十分向往宁静朴拙的古代。
庄子的文章不仅极富思想性,还有很高的艺术性。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数庄子的成就高。他的文章瑰丽奇美,富于幻想,即便是描写平凡小事,也能写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南宋文学家刘辰翁称庄子“不随人观物,故自有所见”。庄子在文学上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擅长运用比喻、寓言,他因事比喻,随物赋形,寓中设寓,同时又文情奔放,行文多变,将恣意飞扬的文风和张扬的想象力、深沉的思想完美交融。
《庄子》一书历来备受推崇,此版将《庄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录其中,并参考了大量和《庄子》有关的资料,以确保全书的严谨性。
真正的经典不会因时间流逝褪色,相反,还会被新的时代赋予新的光彩。对生活压力巨大、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人来说,《庄子》就如一付养心良药,它提倡的安时处顺、顺其自然、返归真我,会让人暂放追逐名利的脚步,审视内心,到底何为自己真正需要,避免在行进的路上迷失自我。庄子对死亡的通达,对逍遥境界的追求,会开阔人的心胸,让人更加坦然勇敢地面对充满未知的未来和生活中的挫折变故,不再为一时一地的得失斤斤计较。而庄子对事物本性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则教导人们如何与他人、环境和谐共处,让人得以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质量,发现曾一度被自己忽视的平凡中的美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