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精版)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黄帝内经(精版)

37.4 4.3折 88 全新

库存100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飞松、于雅婷 编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Z01

上书时间2022-03-15

采薇标准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飞松、于雅婷 编
  •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3
  • 版次 1
  • ISBN 9787553734095
  • 定价 8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轻型纸
  • 页数 720页
  • 字数 612千字
  • 丛书 图解经典系列
【内容简介】

  本书参考了史上《黄帝内经》的大量研究成果,不但将原有经文翻译成了现代人容易理解的白话文,而且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中或隐或显的思想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全方位解读。本书可以为您扫清阅读中的外围障碍,解读更深入、更透彻,力求使您轻松读懂每一句话。破解生死迷津,掌握健康根本,阴阳调和看四季!汲取智者千年养生精华,百病从此不再生!

【作者简介】

  陈飞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保健专家。1993年获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评选的“全国首届百名中青年医药科技之星”称号。1997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全国优秀中西医结合青年骨干”。现为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考试委员会副秘书长、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兼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抗癌协会理事。一直担任《中国临床医生》《北京中医》等期刊编委。


  于雅婷,

  主任医师、高级药膳食疗师、北京世健联首席养生专家、中国特效医术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现任北京亚健康防治协会理事兼饮食健康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2008年、2012年国家举重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员,领导创新的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获“2008~2009年具投资价值健康管理新技术”“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荣获“科苑人物”“2008~2009年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亚健康事业开拓者”“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特别贡献人物”“中华百业功勋人物”“中国创新人物”等称号。

【目录】

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养生之道/2

人体生长规律/3

养生的四种境界/5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季养生规律/7

阴阳之道与养生/8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10

阳气的重要性/10

四季邪气的更替/13

过食五味对身体的伤害/13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风邪是百病之首/14

事物的阴和阳/15

五脏与四时的对应及其应用/15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的相互作用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17

四时阴阳对人体的影响/19

用阴阳学说解释疾病/23

调和阴阳要顺应自然规律/23

疾病的阴阳与疗法/25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阴阳变化的规律/26

三阴三阳经脉的离合/26

阴阳别论篇·第七

脉象的阴阳/29

各经脉发病的症状/29

从脉象看体内阴阳的变化/30

死阴、生阳、重阴和辟阴/30

邪气郁结与疾病/30

从脉象推测人的死亡日期/31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脏腑的功能/32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日月的运行规律/36

太过、不及与平气/37

五运之气、阴阳变化对万物的影响/38

脏腑功能在体表的反映/39

人迎脉、寸口脉与经脉病变的关系/40

五脏生成论篇·第十

五脏与五味/41

从面色看五脏的荣枯/41

五色、五味、五脏的对应关系/42

气血与健康/42

望色与诊脉结合判断疾病/43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奇恒之腑和传化之腑/45

切寸口脉可以诊全身疾病的原理/46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不同地区疾病的治疗方法/47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49

色脉诊察法/49

诊治疾病的要领/51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汤液醪醴的制作方法/52

不同时期疾病的治疗方法/52

五脏阳气被遏所引起的疾病与治疗/54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揆度》和《奇恒》/56

病色在面部的表现/56

脉象与疾病/57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诊断疾病的关键/58

四季误刺导致的后果/58

针刺的一般原则/59

十二经脉经气败竭时身体的反应/60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诊脉的要点/61

从神色与面色看五脏精气/61

阴阳变化在脉象上的表现/63

从梦看人阴阳之气的变化/65

诊脉的原理/65

疾病的形成与演变/66

旧病和新病的判断/67

尺肤诊脉法/67

脉象与疾病/68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从脉象和呼吸看人的健康程度/70

脉象与胃气的关系/70

寸口脉与疾病/72

真脏脉的死亡日期规律/74

逆四时的脉象/74

五脏的常脉、病脉和死脉/74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四季的脉象/77

脾脉的脉象/78

病邪在五脏中的传播/79

疾病的乘传/80

五脏的真脏脉/80

真脏脉主死的原因/82

脉象逆四时/83

五实与五虚/84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三部九候/85

三部九候的诊断方法/86

脉象的冬阴夏阳/87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各种因素对疾病形成的影响/89

食物在体内的运化/89

六经气逆产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90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五脏和四时、五行的关系/92

五脏病变在时间上的变化/92

五脏病变的症状与治疗/94

五脏、五色、五味/95

宣明五气论篇·第二十三

五气对人的影响/96

血气形志论篇·第二十四

三阴三阳经脉的气血分布和表里关系/98

五脏腧穴的位置/98

形志疾病与针刺/98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治病之道/100

针刺的五个要领/100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针刺的方法和原则/102

虚邪和正邪/104

针刺的补法和泻法/104

形和神/105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自然气候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106

针刺补泻和候气/106

三部九候诊察疾病/109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气的虚实/111

疾病与预后/112

疾病的治疗/113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太阴经和阳明经的循行路线对疾病的影响

/115

脾的作用/115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阳明经脉的几种病变/117

热论篇·第三十一

伤寒在六经的传变/118

伤寒病的治疗/119

表里经脉同时受寒邪的症状/120

刺热篇·第三十二

五脏热病的临床表现/122

热病的针刺方法/124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阴阳交/125

风厥/125

劳风/126

肾风/126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从症状看疾病/128

气逆病的表现和成因/130

疟论篇·第三十五

疟疾病的成因/131

疟疾发作呈周期性的原因/131

风病和疟疾/133

寒疟、温疟和瘅疟/133

疟邪针刺时机的把握/134

四季疟邪/136

刺疟篇·第三十六

六经疟疾/138

五脏疟疾/138

疟疾的针刺原则/139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寒邪在五脏的转移产生的病变/141

热邪在五脏转移产生的病变/141

咳论篇·第三十八

五脏咳/142

六腑咳/143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各种疼痛的区分/144

气机变化对身体的影响/146

腹中论篇·第四十

鼓胀病与治疗方法/147

血枯病与治疗方法/147

伏梁病与治疗方法/147

厥逆病与治疗方法/150

热病疼痛时用脉象定病位/150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六经病变引起的腰痛与针刺方法/151

各脉病变引起的腰痛与针刺方法/151

风论篇·第四十二

风邪引起的疾病/153

风病的诊断/155

痹论篇·第四十三

痹病的产生和分类/156

五脏六腑的痹病/156

营气、卫气与痹病158

痹病的各种表现及成因/158

痿论篇·第四十四

五脏与痿病的形成/160

各种痿病的辨别/161

治疗痿病应“独取阳明”/161

厥论篇·第四十五

寒厥、热厥/163

六经厥病/164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五脏脉象与疾病/173

经气不足的死亡日期/174

脉解篇·第四十九

六经病变与成因/176

刺要论篇·第五十

针刺的要领/180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针刺深浅程度的掌握/181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人体的禁刺部位/183

误刺的后果/183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身体的虚与实/185

针解篇·第五十四

针刺的虚实补泻/187

九针的原理/189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十二经脉上的络脉在皮肤的分布/193

病邪在人体的传变/194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经络的色诊/196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人体的365个气穴/197

孙络和 谷/198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足三阳经穴位分布/200

手三阳经穴位分布/201

督脉、任脉、冲脉穴位分布/201

骨空论篇·第六十

风邪致病的病证/203

主要经脉的循行路线/203

膝病的针刺/205

治疗水病的腧穴/205

灸治寒热病的方法/206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水肿病的成因/207

治疗水肿病的57个穴位/207

四季针刺部位选择的依据/208

治疗热病的59个穴位/211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有余和不足/212

神的有余和不足/212

气的有余和不足/213

血的有余和不足/214

形的有余和不足/214

志的有余和不足/215

气血逆乱与疾病的形成/216

虚证和实证的形成/217

虚证实证的补泻原则/218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缪刺/221

缪刺与巨刺的区别/221

缪刺时的取穴/222

尸厥病的形成与治疗/228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六经有余和不足的病证/229

四季脏腑气血的分布/230

违背四时针刺的后果/231

误刺五脏后病人的死亡时间/232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病的标本属性与逆治、从治/233

脏腑疾病的传变规律/235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五运与三阴三阳的关系/237

五运主管四时/238

气的盛衰规律/238

天地之气的循环规律/239

五运与三阴三阳的配合/240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运气学说的创立/241

天地运行的动静规律/242

六气变化与万物的生成/244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六气的循环/247

六气主时的地理位置/248

天符、岁会、太一天符/249

一年中六气开始和终止的时间/250

六气的作用/252

六气的变化/254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五运气化太过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255

五运气化不及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257

五运之气不及与四时的关系/261

五气变化与灾害的预测/262

五星的运转与善、恶/263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五运的平气、不及和太过/267

五运平气之年的表现/267

五运不及之年的表现/270

五运太过之年的表现/273

不同地区的发病规律与治疗原则/276

地势高低对人寿命的影响/277

司天之气如何影响五脏的变化/278

运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279

运气变化对生化的影响/281

六气的变化与疾病的治疗/282

服用药物时应遵循的原则/283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的变化规律/285

太阳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85

太阳司天之年养生原则/288

阳明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88

阳明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292

少阳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93

少阳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295

太阴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96

太阴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297

少阴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299

少阴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300

厥阴司天之年所出现的现象/301

厥阴司天之年的养生原则/303

六气运行与相应、不相应的判断/305

在泉之气与五运的同化/306

时令与药性的选择/308

五运之气与主岁之年的常数/310

复气发作时的现象和征兆/317

四时之气时间和位置的测定/321

五运六气变化呈现出的物象/322

六气的相互作用和六气的盈虚/324

用药的原则/325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六气主岁时的情况/327

风化的运行与疾病的治疗/328

在泉之气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329

司天之气侵入人体产生的疾病与治疗

/331

在泉之气不足和司天之气不足的治疗原

则/332

六气过盛导致的疾病与治疗方法/334

六气相复对人和自然界的影响/336

六气相复所致疾病的治疗/338

气的分属与人体的对应关系/338

胜气、复气的变动与疾病的发生/338

客主相胜时出现的疾病与治疗/339

用药性与五脏、五气的关系来治病

/341

三阴三阳划分的依据与治病准则/342

六气的变化对发病和治病的影响/343

胜气和复气的变化规律/344

六气变化对补泻的影响/345

六气致病的机理/346

药物的阴阳和配方原则/347

逆治、从治、反治/348

君药、臣药、使药/350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三阳相并/353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避免治病中的五种过失/356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治病失败的四个原因/359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361

三阴三阳经脉的雌雄/362

病人死亡日期的推断/364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阴阳脉象的逆顺与生死/365

诊断疾病的“五度”/365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涕、泪的形成/368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郁气的预防和排除/370

司天、在泉之气失守时疾病的预防/371

刚柔失守对天运和人的影响/373

五疫的防治/374

真气的保全/375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气交异常的原理/378

气交异常对发病的影响/378

六气不迁正对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382

六气不退位对人和气候变化的影响/382

刚柔更迭失位对天运的影响/383

神明失守导致死亡的原因/385

灵枢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十二月和十天干与经脉的对应/549

十二月中针刺的规避/550

病传·第四十二

邪气在内脏的传变/552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揣·第四十五

五变·第四十六

本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性格对抵抗疾病能力的影响/580

背腧·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经脉的标本所在/584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经脉跳动不止的原因/605

五味论·第六十三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痈疽的种类、形状和死亡日限/685

痈和疽的辨别/687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