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科学
  • 认知科学
  • 认知科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认知科学

100 九五品

仅1件

重庆沙坪坝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史忠植 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0-08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史忠植 著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9
  • 版次 1
  • ISBN 9787312022029
  • 定价 9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91页
  • 字数 78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当代科学技术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认知科学是研究心智和智能的科学,包括从感觉的输入到复杂问题的求解,从人类个体到人类社会的智能活动,以及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它是现代心理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认知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说明和解释人在完成认知活动时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科学的兴起标志着对以人类为中心的心智和智能活动的研究已进入到新的阶段,认知科学的发展将进一步为信息科学技术的智能化作出巨大贡献。本书系统地介绍认知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反映认知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地探索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性质和规律。
  本书可作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信息学、智能科学等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认知信息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智能科学、智能系统、智能控制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第1章绪论
1.1引言
1.2认知科学的兴起
1.3认知科学的发展
1.4认知科学的研究内容
1.5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
1.5.1认知内在主义方法
1.5.2认知外在主义方法
1.5.3认知语境方法
1.6认知科学的实验技术
1.6.1单细胞记录
1.6.2正电子发射层析摄影术
1.6.3磁共振成像
1.6.4脑磁图
1.6.5事件相关电位
1.7认知科学的未来方向
第2章认知的神经基础
2.1神经元
2.1.1神经元的基本组成
2.1.2神经元的分类
2.1.3神经胶质细胞
2.2突触传递
2.2.1化学性突触
2.2.2电突触
2.2.3突触传递的机制
2.3神经递质
2.3.1乙酰胆碱
2.3.2儿茶酚胺类
2.3.35-羟色胺
2.3.4氨基酸和寡肽
2.3.5一氧化氮
2.3.6受体
2.4信号跨膜转导
2.4.1转导蛋白
2.4.2第二信使
2.5静息膜电位
2.6动作电位
2.7离子通道
2.8神经系统
2.8.1中枢神经系统
2.8.2周围神经系统
2.9大脑皮层
第3章感知与注意
3.1概述
3.2感知的基本形式
3.2.1感觉
3.2.2知觉
3.2.3表象
3.3知觉恒常性
3.4特征捆绑
3.4.1特征整合理论
3.4.2特征捆绑的形式模型
3.4.3双阶段理论
3.4.4时间同步理论
3.4.5神经网络模型
3.5知觉理论
3.5.1建构理论
3.5.2直接知觉
3.6知觉有效编码
3.7知觉组织
3.8注意
3.8.1注意的功能
3.8.2选择性注意
3.8.3注意分配
3.8.4注意系统
第4章视觉和物体识别
4.1视觉的生理机制
4.1.1视网膜
4.1.2光感受器
4.1.3外膝体
4.1.4视皮层
4.2视皮层信息处理
4.2.1视皮层感受野
4.2.2特征选择性
4.2.3功能柱
4.2.4球状功能结构
4.3颜色视觉
4.4马尔的视觉计算理论
4.5格式塔视觉理论
4.6拓扑视觉理论
4.7视觉的正则化理论
4.8基于模型的视觉理论
4.9计算机视觉
4.9.1图像分割
4.9.2图像理解
4.9.3主动视觉
4.9.4立体视觉
4.9.5利用启发式知识的方法
4.10同步化响应
4.10.1概述
4.10.2神经生物学实验
4.10.3时间编码
4.10.4视皮层的神经元振荡模型
4.10.5视觉系统中的表象与尺度变换
4.10.6神经网络中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
4.11物体识别模型
4.12人脸识别
第5章听觉和言语
5.1听觉通路
5.2听觉信息的中枢处理
5.2.1频率分析机理
5.2.2强度分析机理
5.2.3声源定位和双耳听觉
5.2.4对复杂声的分析
5.3语音编码
5.4韵律认知
5.4.1韵律特征
5.4.2韵律建模
5.4.3韵律标注
5.4.4韵律生成
5.4.5韵律生成的认知神经科学机制
5.5语音识别
5.5.1语音识别概况
5.5.2单词识别理论
5.5.3中文语音识别系统
5.6语音合成
5.6.1语音合成概况
5.6.2语音合成的方法
5.6.3概念到语音转换系统
5.7听觉场景分析
5.7.1初级分析
5.7.2以图式为基础的知觉组织
5.7.3初级分析与图式加工之间的关系
5.7.4场景分析的总体评价
5.8言语行为
第6章记忆
6.1记忆过程
6.2记忆系统
6.2.1感觉记忆
6.2.2短时记忆
6.2.3长时记忆
6.3长时记忆
6.3.1长时记忆的类型
6.3.2长时记忆的模型
6.3.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6.4工作记忆
6.4.1工作记忆模型
6.4.2工作记忆和推理
6.4.3工作记忆的神经机制
6.5遗忘理论
6.6内隐记忆
6.7记忆的生理机制
6.7.1记忆痕迹
6.7.2海马与杏仁体
6.7.3记忆的存储过程
6.7.4记忆的保存和增强
第7章知识表征
7.1引言
7.2谓词逻辑
7.3产生式系统
7.3.1事实的表征
7.3.2规则的表征
7.4语义网络模型
7.4.1语义网络的概念和结构
7.4.2复杂知识的表征
7.4.3常用的语义联系
7.4.4语义网络的推理
7.5图式理论
7.6框架表征法
7.6.1框架结构
7.6.2框架网络
7.6.3推理方法
7.7脚本
7.8面向对象的知识表征
7.9表象计算模型
7.9.1空间载体
7.9.2表象文件和命题文件
7.9.3表象加工过程
7.10双重编码理论
7.11空间认知和认知地图
7.11.1空间认知
7.11.2认知地图
7.12连接主义表征
7.13概念
7.13.1概念形成
7.13.2概念结构
7.14小结
第8章语言
8.1引言
8.2语言习得和发展
8.3语言处理模型
8.4语言认知
8.4.1句子加工中的概率和约束问题
8.4.2课文表征与记忆
8.4.3模块理论与语言加工
8.4.4语言理解中的压抑机制
8.5乔姆斯基的形式文法
8.5.1短语结构文法
8.5.2上下文有关文法
8.5.3上下文无关文法
8.5.4正则文法
8.6扩充转移网络
8.7概念依赖理论
8.8语言理解
8.8.1概述
8.8.2发展阶段
8.8.3基于规则的分析方法
8.8.4基于语料的统计模型
8.8.5机器学习方法
8.9脑语言功能区
8.9.1经典语言功能区
8.9.2语义相关功能区
8.9.3音韵相关功能区
8.9.4拼字相关功能区
8.9.5双语者脑语言功能区
第9章学习
9.1学习系统
9.2行为学习理论
9.2.1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9.2.2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9.2.3联结学习理论
9.2.4操作学习理论
9.2.5相近学习理论
9.2.6需要消减理论
9.3认知学习理论
9.3.1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9.3.2认知目的理论
9.3.3认知发现理论
9.3.4认知同化理论
9.3.5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9.3.6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9.4人本学习理论
9.5观察学习理论
9.6内省学习
9.6.1内省学习一般模型
9.6.2内省学习的元推理
9.6.3失败分类
9.6.4内省过程中的基于范例推理
9.7学习计算理论
9.7.1哥尔德学习理论
9.7.2模型推理系统
9.7.3概率近似正确学习理论
9.8感知学习
9.9粒计算
9.9.1词计算理论
9.9.2粗糙集理论
9.9.3基于商空间的粒计算
9.9.4信息粒度格模型
第10章思维和决策
10.1引言
10.2思维的层次模型
10.3抽象思维
10.3.1演绎推理
10.3.2归纳推理
10.3.3反绎推理
10.3.4类比推理
10.3.5非单调逻辑
10.3.6数理辩证逻辑
10.4形象思维
10.5灵感思维
10.6创造思维
10.7问题求解
10.7.1问题空间
10.7.2产生式系统
10.7.3启发式搜索
10.7.4手段目的分析法
10.7.5解决问题的策略
10.8科学发现的理论
10.8.1经验论
10.8.2唯理论
10.8.3先验论
10.8.4证伪主义
10.8.5结构主义
10.9发现策略
10.9.1数据驱动
10.9.2理论驱动
10.9.3发现系统BACON
10.10决策理论
10.10.1决策效用理论
10.10.2满意原则
10.10.3逐步消元法
10.11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0.11.1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10.11.2综合集成研讨厅
10.12决策的神经机制
第11章认知与情绪
11.1引言
11.2情绪的种类
11.2.1情绪的基本形式
11.2.2情绪状态
11.2.3情感的种类
11.3情绪的表达
11.4情绪理论
11.4.1James-Lange情绪学说
11.4.2情绪评估-兴奋学说
11.4.3情绪三因素说
11.4.4基本情绪论
11.4.5维度论
11.4.6非线性动态策略
11.5情绪加工
11.5.1情绪语义网络理论
11.5.2A.T.Beck的图式理论
11.5.3J.M.G.Williams的情绪加工理论
11.6情绪的功能
11.6.1情绪的动机作用
11.6.2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
11.6.3情绪的健康功能
11.6.4情绪的信号功能
11.7情感智能
11.8情感计算
11.9具有情感的机器人
11.10情感与认知
11.10.1情感优先假说
11.10.2认知评价观点
11.10.3图式命题联想和类比表征系统
11.10.4情绪双回路理论
第12章意识
12.1引言
12.2意识理论
12.2.1I.B.Farber的意识观
12.2.2心理学的意识观
12.2.3还原论
12.2.4剧场假设
12.2.5意识的主动模式和感知模式
12.2.6微管假说
12.2.7量子意识观
12.2.8神经达尔文主义
12.2.9建构理论
12.2.10意识模型
12.2.11意识系统模型
12.3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12.4显意识思维与潜意识思维
第13章认知发展
13.1引言
13.2智力理论
13.2.1智力的因素论
13.2.2多元智力理论
13.2.3智力结构论
13.3智力的测量
13.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3.4.1图式
13.4.2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13.4.3新皮亚杰主义
13.5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13.5.1成熟因素
13.5.2经验因素
13.5.3社会环境因素
13.5.4平衡化因素
13.6认知发展的人工系统
第14章社会认知
14.1概述
14.2社会认知的内容和因素
14.2.1认知偏见
14.2.2情境效应
14.2.3认知者背景
14.2.4认知对象
14.3个人知觉
14.3.1知觉线索
14.3.2对他人情绪的识别
14.3.3对他人性格的判断
14.3.4印象整饰
14.4自我调节
14.4.1推理和决策的自我调节
14.4.2兴趣的自我调节
14.4.3自我调节的个体差异
14.5归因理论
14.5.1对他人的归因理论
14.5.2自我归因
14.6归因偏差
14.6.1归因偏差的分类
14.6.2影响归因的因素
14.7归因的影响
14.8内隐社会认知
第15章认知模型
15.1认知建模
15.2物理符号系统
15.3Norman模型
15.4基于记忆的认知模型
15.4.1联想记忆模型
15.4.2流程型认知模型
15.4.3认知-记忆信息处理模型
15.5ACT模型
15.6SOAR模型
15.7心智的社会
15.8动力系统理论
15.9大脑协同学
第16章认知模拟
16.1概述
16.2图灵机
16.3人工神经网络
16.4智能计算机
16.5脑机接口
16.6细胞自动机-仿脑机
16.7认知机模型
16.8意识机
16.9环球心智系统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