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

14.4 3.0折 48 九品

库存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宏、张彬 著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北8-2

上书时间2024-11-21

老旧古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黄宏、张彬 著
  •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1-12
  • 版次 1
  • ISBN 9787550610415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411页
  • 字数 623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00年过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走过风风雨雨,本书是第一本全面系统对这一历程进行梳理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2012年,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本书作为向十八大献礼的图书而隆重推出。全书根据党的十七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作出的概括,分为三编,全面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增加了我们党十七大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所做的最新贡献,反映了近年来全国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目录】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社会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一)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及其重大启示

(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

(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深刻影响

(四)五四运动的巨大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简要历程

(一)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零星介绍

(二)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思想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二)唯物史观是历史观的根本变革

(三)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

(四)阶级斗争是改造社会组织的手段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经历的思想斗争

(一)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交锋

(二)马克思主义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思想论争

(三)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论争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革命道路的初步认识(1921—1937)

一、揭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二、在大革命实践中探索革命具体问题,提出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权等基本思想

(一)探索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问题

(二)探索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

(三)探索革命对象和动力问题

三、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思想

(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四、提出党的建设、人民军队建设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

(一)关于根据地党的建设的思想

(二)关于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

(三)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思想

五、提出反对本本主义,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1937—1940)

一、系统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条件

(一)系统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动因

(二)系统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动因

(三)系统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基础

(四)系统阐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人主观条件

二、《实践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理论贡献

(一)阐述了实践的内容、形式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

(二)阐述了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三)阐述了认识运动的总过程及其根本规律

三、《矛盾论》的主要思想及其理论贡献(1937—1940)

(一)明确提出了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

(二)深刻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三)系统阐述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四)全面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军事领域的具体运用

(一)深入分析了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二)阐明了立足客观物质条件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关系

(三)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基本原理

(四)阐述了抗日战争战略战术诸方面的辩证统一

第四章 中国特色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40—1949)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重大意义

二、确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一)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全党开展学习整风运动

(二)整风运动促进了党的建设思想的发展

(三)学习整风运动促进了党的文艺工作理论的发展

(四)学习整风运动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三、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的丰富和发展

(一)党的政权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党的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三)党的政策和策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五章 中国特色革命转变理论的提出和实践(1949—1956)

一、中国特色革命转变理论的提出和演进

(一)中国特色革命转变的原先设想

(二)中国特色革命转变原先设想的改变及其缘由

(三)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总路线

二、中国特色革命转变的理论与实践

(一)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关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中国特色革命转变的评析

(一)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不足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1956—1976)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与失误(1956---1966)

一、探索的曲折过程

(一)探索的起步阶段

(二)探索的失误阶段

(三)探索的纠偏和曲折发展阶段

(四)探索的波折和迟滞阶段

二、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毛泽东提出了要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 毛泽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思想

(三)在社会主义矛盾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思想

(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毛泽东不仅提出了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并且还作了初步的规划

(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六)在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毛泽东在一个时期内有过进行改革的明确意向

(七)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思想

(八)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九)在执政党的建设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十)在对外关系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三、探索的重大意义和历史局限

(一)探索的重大意义

(二)探索的历史局限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暂时中断(1966—1976)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陷入误区

(一)对时代问题的认识偏差和国内外“反修防修”的误导

(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理论和实践的恶性发展

(三)个人崇拜的极度发展和党内分歧的不断激化

(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构想和实践的失误

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全面夺权

(二)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左”努力的受挫

(三)全面整顿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三、“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支撑及其错误

(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不符合中国实际

四、十年浩劫的严重危害及历史教训

(一)“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后果

(二)吸取历史教训,不断推进事业发展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1976—2007)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恢复与新时期的开辟(1976-1982)

一、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一) 突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

(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 十一屇三中全会和新时期的开辟

(一) 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 实行改革开放

(三)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三、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一) 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深刻背景

(二) 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三) 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四、 十二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的提出

(一)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第九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轮廓的初步形成(1982-1987)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认识的深化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的成熟

(三)实施“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全面改革开放及其理论的系统化

(一)明确改革开放的战略地位

(二)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改革观

(三)对外开放思想的进一步丰富

三、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契合

(一)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二)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提出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

第十章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国情论(1987-199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一)我们党在认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新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

四、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初步形成(1992)

一、 南方谈话的背景及经过

二、 南方谈话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新观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一) 南方谈话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新观点

(二) 南方谈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

三、 党的十四大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 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综合性概括和阐述

(二)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括及其特点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第十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的全面转化(1992-1997)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三) 党的十四屇三中全会构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二、 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一)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的提出

(二) 实施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总体部署

三、 推行经济社会发展新战略

(一) 确立新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

第十三章 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探索(1992-1997)

一、 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定位和阐发

(一) 客观评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地位意义

(二) 深入阐发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

(三) 要求全面系统地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二、 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一) 深入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 进一步深化对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三) 深刻揭示改革中的深层次性矛盾和问题

(四) 发展了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认识

三、深入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

(一)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逐步深化认识

(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三)形成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的方针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纲领化(1997-2000)

一、 牢固确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一)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纲领化的立论基础

(一)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高度评价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意义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特点

四、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

(一)党的纲领是一个党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

(二)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是辩证统一的

(三)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第十五章 “三个代表”的提出和系统阐述(2000-2001)

一、“三个代表”的提出及其出发点和着眼点

(一)“三个代表”的提出

(二)提出“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二、“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新概括

(二)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根基所在

三、“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阐述

(一)中国共产党80年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三个代表”科学内涵的系统深刻揭示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第十六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世纪的新开拓(2001-2002)

一、 党的十六大召开前的思想理论准备

(一)《论“三个代表”》等专题选集和专题摘编的出版

(二)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三)“5.31讲话”为十六大奠定了直接的思想基础

二、党在新世纪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一)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四)按照党建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系统而深刻的阐发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第十七章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2003- )

一、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酝酿萌芽于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探索中

(二) 科学发展观的正式提出

(三) 科学发展观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是内涵丰富的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内政外交的思想指南

(一)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二)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发展观

三、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 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十八章 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成果(2004- )

一、 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与时俱进

(一)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酝酿

(二) 十六大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正式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 十六大后党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系统阐发和部署

(四) 党的和十四届四中全会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发展

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系统阐发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提高“五种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内容

(三)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体要求

(四)坚持执政为民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所在

(五)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

(六)执政能力建设为先进性建设相结合,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

(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依托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

(一)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揭示了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地位,回应了世情、国情对党执政的新挑战

(二)执政能力建设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执政能力建设的丰富思想, 反映和揭示了共产党执政活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第十九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建设理论的新发展(2004-2006)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功实践

(一)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进教育活动的决策背景

(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和目标要求

(三)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基本情况

(四)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大战略思想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

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启示

(一)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理论创新、理论武装和理论指导,从思想理论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二)始终贯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从纲领目标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三)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群众满意作为重要标准,从根本宗旨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四)强化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主体地位,从组织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五)注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六)发扬优良传统,着眼新的实践,在继承创新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大战略思想的重大创新

(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大战略思想的理论创新

(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重大战略思想与党的其他创新理论的关系

(三)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二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的新认识(2005--)

一、 人类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与当代中国实践的契合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实践基础

(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

(一)三个“必然要求”科学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地位

(二)“六个基本特征”描绘了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

(三)“六个必须”指明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原则

(四)五项主要任务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五)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一)拓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理论的新认识,体现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社会发展的历史总体进程中,反映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第二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确立(2007--)

一、 十七大的历史地位和理论贡献

(一) 十七大的历史地位

(二) 十七大的理论贡献

(三)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二)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价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三)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开放

(四)准确把握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