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父亲9787541142499袁琼琼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两个父亲9787541142499袁琼琼

可开发票

10.8 3.1折 35 九品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袁琼琼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1142499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9787541142499

上书时间2024-05-26

壹本书图书专营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目送》之后,没有比这更感人肺腑的“父女情书”,《两个父亲》是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获得者袁琼琼所书写的眷村童年旧事。这是历史洪流中的漂泊,这是不可复制的命运。一年年擦拭的皮箱,又一年年放回木架,终究没有派上用场。人不能太有故事,有故事往往要遭逢变故。

作者简介
袁琼琼,一九五〇年出生于新竹市,原籍四川眉山。专业作家及电视编剧。早期曾以笔名“朱陵”发表散文及新诗,更兼及童话故事。曾获中外文学散文奖、联合报小说奖、联合报征文散文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著有多部散文和小说。

目录
自序 漂流的星球
沧桑
  一
  我母亲与她的母亲
  故事
  两个父亲
  这么远那么近
  本事与电影
  痛与伤
  姐妹
  我记得
眷村
  在塞尔维亚
  我们的时代
  野餐
  世界末日
  凉阿凉
  黑社会
  旧事
  记忆阿记忆
  狗言狗语
  身在此,魂魄在彼
  眷村过年
备忘录
  光
  不乖
  年景小记
  歌
  牙齿
  记忆
  时光备忘录

内容摘要
 袁琼琼编著的《两个父亲》内容简介:我有两个父亲,生父和继父。
生父是一个没有过去的人。抗战征兵报名,他说:“大丈夫赤条条一个人。”就此改名为“一”。这个“一”,把他的人生分成两半,也把他前半段平空抹去了。
母亲说,在我念小学时,生父给我写过八页长的信。可是我不记得了。我记得的是去医院,他的房间床铺得好好的,人却不在。他死了。他没有机会老去,我便不再长大。我把记忆留在他的死亡里陪他。
生父去世后,家中困窘。有人劝嫁掉勉强算成年的我,母亲说:“与其嫁掉小的,不如嫁掉老的。”于是有了继父。
继父清瘦,严肃,口拙,与母亲的争执中始终落于下风,像影子一样疏离于家人。他九十九岁往生。
之后,我才发现他做了剪贴本,专门收集我发表的文字。
我有时会想象:在另一个世界,这一胖一瘦两个父亲坐下来谈话。继父会告诉我的生父,我们是怎样长大的。

精彩内容
 我父亲姓袁名一。这不是他本名。他出生在一九一九年。对日战争开始时,他二十五岁。响应国民党政府“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去从军。据我母亲形容,在征兵处,人家要他填姓名,父亲说:“大丈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条条一个人。”就此改名为“一”字。
我不知道事实是不是这样,从来没听他自己提过,而我母亲有个戏剧性人格,我从小一直觉得我妈叙述的事都像演电影。母亲大有可能成为优秀剧作家。
我自己写剧本之后,才注意到她的叙述方式多半不是文句,而是画面。有动作有对白,有颜色声音气味。
我母亲的叙述有些非常之动人心弦。我甚至无法确定我写出来的会比她说出来的更好。有次她跟我聊天,说了一个长辈的故事。早几年她是不可能说给我听的,是因为时代。在过去,父母不作兴跟孩子们谈性,不管那孩子已经多老。但是黄笑话和低俗流行已经把这个界线打破了。我有个朋友说他丧偶的七十岁
老父必须再娶的理由:“如果不时常用,就不能用了。”我一边听一边喝咖啡,假装很优雅,假装他告诉我的事与下半身无关。
母亲的这位朋友,年轻时守寡,独力把孩子扶养大。这女人非常能干,轻重活都行,嗓门大,人粗枝大叶。这应该是一种防卫机制,尽量掩盖自己的女人味,好避免任何引诱和被引诱。总之,这样过了十来年,名声在外,大家都知道她洁身自好,为人规矩。
她跟隔壁家的男人很熟,是男人间的那种熟法。
她不算有姿色,再加上有心粗里粗气,从来也不擦胭脂抹粉。十几年来洋装不上身,总是牛仔裤来来去去。事实上,没人当她是女人,或许她自己也把性别意识给抹除了,早已忘了自己是个女人。
那是个夏天晚上。她跟那男人一起在自己家里谈事情。当年多数家庭都窄小逼仄,大家习惯在厨房谈话。两个人在餐桌前算账。为了养孩子,她接了些短期工作,现在事情做完了,要报账。她就是算账不行,所以隔壁的男人过来帮她。
厨房里是四方木头桌,四边放四条长板凳。她跟
男人一人一边坐。当时多数用白铁灯罩,就是像个斗笠似的,下头悬着圆灯泡的那种,正在餐桌上方。正在算账,灯忽然灭了。男人体贴,马上跑回自己家去拿了灯泡来替她换。回来的时候,厨房里没灯,却也
不是一片漆黑,其他房间里有余光透进来。所以男人就上了餐桌,就着那点余光,开始替她换天花板上的灯泡。女人嘛,也就抬头向上看着。
她完全没预料到自己会看到什么。
等到灯泡换好,房间大亮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正盯视着那男人的裤衩。当时夏天,男人就穿着条宽宽的及膝短裤,里头什么也没有。显然只是为了通风,绝对没有预谋要通点别的什么。
另外,穿着宽腿短裤,站在某个女性的眼目前,说实话,也不是通常的社交行为里会出现的景象,他忽略了没给自己加条BVD也绝对是情有可原的。
总之,因为这顺理成章的角度,以及顺理成章的理由,女人便看到了,所有,在男人裤子里应当出现的事物。
她告诉我母亲:“我守了十几年,心如止水。可就那一刻,我守不住了。”但是当时,什么事也没发生。人生没法什么事都像电影的。男人什么也不知道,下了桌子,两人于是继续算账。
在我父亲,当年意气风发地抹除了祖谱上的名字,给自己改名叫“一”的时候,对自己肯定是有些想法的,或许那想法便是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好留名青史之类。我父亲是逃家出来当兵的,又改了名,万一真的死了,他老家里不会有人知道。我不晓得他当年有没有想过这一点?
不过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家不如国的。另外他原
本在老家有个父母给娶的妻子,比父亲年纪大,脾气不好。也是我娘的形容:两个人时常吵架,那婆娘就抓起我爹的鞋从窗户往外扔,而窗户底下是酱缸。不知道是腌着什么,母亲只说是家家户户都这么着,窗户底下是酱缸,半人高,两手围抱那么宽。年轻的父亲便穿着一只鞋,单脚跳着从屋里出来,在窗户底下的酱缸里湿淋淋地找鞋。
找到鞋之后,照我妈的说法,他便愤而离家。跑到了重庆征兵站,“大丈夫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此改名袁一。我小时候听母亲讲这一段,总替他非常难受。没法想象他脚上还穿着酱缸里捞出来的鞋子,就这么湿淋淋地翻山越岭干山万水。
成为“袁一”的父亲没有战死沙场。在战争中那几年,日后证明,是他一生最辉煌的岁月,他在极短的时间中快速蹿升,是他那一期最年轻的带兵官。胜利后他带兵回南京接收,遇到了我母亲,之后两个人一起来到台湾,生育五名子女。之后在四十七岁死去。P17-2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