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文脉丛书(16开精装 全660册 原箱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湖南文脉丛书(16开精装 全660册 原箱装)

375990 6.5折 58000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绍皇 主编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59211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80000元

货号g

上书时间2022-01-06

通雅轩古籍书店

十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qt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上,創造了光輝而悠久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形成了若干特色鮮明的區域文化,既體現爲不同時間形態的歷史學術思潮,又體現爲不同空間的地域學術傳統。湖湘文化是湖南的地域文化,隨着湖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變化,在中國歷史上,湖湘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中獨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脈。千年傳承,弦歌不絶,文化從來不是靜止的存在,而是一種文脈的傳承。湖南文化的延續隨着中華文化史的變遷、發展而不停的演變、重構,從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脈絡。湖南文脈是中國多元文化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着地方文化傳承和社會文明傳遞的重要職責,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産和精神財富。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湖南自古便有『古道聖土』之譽。夏、商和西周時期,湖南屬九州的荊州南境,其間居民以蠻荊爲主,盛行作爲部落文化的苗蠻文化。而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入湘,中原文化典籍在此傳播,楚文化開始影響湖南本土文化。至兩漢時,漢文化與楚文化逐步交流融合,湖南的地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唐廣德二年(七六 四),設湖南觀察使,湖南建置之名由此而始。隋唐時期國家統一,湖南與中原的聯繫更加緊密,湖南的地域文化特征開始展露。宋代以降,理學學術思潮興起、中國文化重心南移,湖湘文化發展迅速,形成了以『經世致用』爲核心理念的湖湘學派。而元代因統治者的歧視政策,故元代學術文化發展不及宋代興盛。至明代建立以後,講學與刻書風靡日盛,推動湖南文化向周邊地區延伸。至于清代則是湖南文化空前發展的階段,自宋代以來,湖南一直是理學的淵藪之區,經世致用的學風貫穿湖南文化始終。清代晚期,世風突變,西學東漸,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經世思潮到洋務運動興起,湖湘文化不斷求新思變,吸收外來思想,湖湘文化達到一個歷史高峰。湖湘地區以苗蠻文化和楚文化爲源頭,經過漫長的沉澱和發展,興盛衰落,重構轉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區域文化,這些都奠定了湖南文脈的基礎。
千百年來,湖湘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才。惟楚有材,于斯爲盛。三湘四水,人傑地靈。先秦時期,湖南境内便誕生了屈子之學,戰國末年屈原作《離騷》,産生了内容涉及湖南且有明確篇名的長篇詩歌。隋唐兩代,湖南文化漸趨繁榮,以詩名者,如澧州李群玉、邵陽胡曾、衡陽曹松及益陽釋齊己等人,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宋代以來,湖南講學之風大盛,尤以長沙岳麓書院、衡陽石鼓書院聞名遐邇。北宋周敦頤著《太極圖譜》《通書》開創理學思潮,影響深遠。南宋胡安國、胡宏父子創立了湖湘學派,經張栻等人在岳麓、城南等書院講學傳播,培養了一大批注重經世致用和踐履篤行的湖湘學者,湖湘學派的形成標誌着湖南文化的基本框架構成。元代是湖湘文化發展的低迷期,湖南僅出現以歐陽玄爲首的主流派和陳泰、李祈和胡天遊爲首的山林隱居派。明清以後,湖湘人才層出不窮,湖南文化漸趨繁榮,從茶陵派李東陽到清代王夫之的船山一派,湖湘人才聯袂而起,璨若星河。迄至晚清時期,以魏源和曾國藩爲代表的湖南學人,學通古今,既有舊學之根底,又有新學之眼光,尤抱濟世之志,重視富國强民的經濟之學,開創了引進西學的新學思潮。古往今來的湘賢著書立説,傳道濟民,作爲精神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不僅影響着湖南的文化發展,在中國歷史上亦留下深刻足跡。
『文脈』是一個地域的文化傳統,它包含的是以價值觀爲核心的各種文化傳承和精神遺産,既有哲學思想,又包括文學藝術、學術成果,而最重要的還是價值觀和哲學思想。縱觀綿延千年的湖南歷史,每個歷史時期均有不同的學術思潮在此傳衍,影響湖南的地域學術形態與文化傳統的演變發展。湖南文化中的地域學術傳統横貫歷史長河而一脈相承,形成了穩定的地域學術形態。在學問宗旨、知識興趣以及内在的學術旨趣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並通過一代代積澱,成爲湖南地區穩定的區域性學風。中國傳統學術旨趣主要以道、治、學爲學問宗旨、知識興趣的面向。在湖南學術史上的地域學者,則表現出對道、治、學的兼容與貫通。首先,湖南歷史上的地域學者表現出對『道』的嚮往與追求。楚漢時期屈原的《天問》中體現出對道的思考和社會理想的嚮往與追求。唐宋時,周敦頤堅持以儒家的《易》學、《中庸》學爲核心,完成了儒家之道的初步學術構建,體現了對社會價值的追求。而胡宏將此新道學進一步理論化、體系化,建立了以『道』、『性』爲本體的道學學術體系。明清之際,王船山强調對『道』的追溯與思考,使儒家之道成爲學術思想的本旨。其次,歷史上的湖湘學者對經世的追求特别突出。胡安國、胡宏隱居衡陽,從事講學,認爲『聖人之道』應有體有用,確立經世致用的學術宗旨。『學聖人之道,得其體,必得其用。』(《胡宏集》)明清以後的湖南地域學者繼承了對『治』的關注,從清初王船山到李文昭、王文清、羅典、嚴如熤等人,强調明體達用,表現出經世致用的學術宗旨。晚清湖南地域引領全國學術風尚,魏源開新學之風,『以經術開治術』(《魏源集》)的學術宗旨對晚清影響深遠,梁啓超評曰『故後之治今文者,喜以經術作政論,則龔、魏之遺風也。』(《清代學術概論》)另外,一切學術旨趣皆離不開『學』本身。由此可見,湖南的地域學術傳統是道、治、學的兼備與貫通。
從歷史中走向未來,在開拓中不斷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積澱着中華民族内心深處的精神追求,守護中華文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近年來,隨着地域文化研究的蓬勃發展,湖南文化研究以其鮮明的學術特征和深厚的歷史傳承而爲世所重,日益成爲當世之顯學。湖湘文化綿延傳承,對當今湖南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湖南文化的發展與湖南文獻發展相互依存,湖南文獻是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的積澱與縮影,彰顯着地域文化的本質精神。梳理湖南文獻的歷史發展脈絡,建立清晰完善的湖南文獻理論體系,對推動湖南學術發展與湖湘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具有現實意義。就文脈傳承而言,
體現其上下脈絡的無疑是歷代先賢儒哲撰著的典籍,呈現了湖南文脈傳承與綿延的基本面貌。有鑒于此,我們對湖南的文脈源流進行了整理,在編輯過程中,以《湖南文獻概論》《湖湘學派與湖湘文化》《湘學通論》《湘學原道録》等著作爲參考,收録歷史上在湖南地區出現的並具有較大影響力,共計一百四十位人物的三百餘種著述,彙編爲《湖南文脈叢書》,影印出版,希望對湖南的文化傳承、學風延續、精神構建皆能産生積極的助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