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撷英(上册)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文化撷英(上册)

25.4 5.2折 49 全新

库存3件

山东潍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施仲谋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1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4-30

百文斋書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施仲谋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1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60947
  • 定价 4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2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魂,是每个民族成员的精神之根;不论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也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人人都时时生活在本民族的文化环境中;即使长期生活于他国,文化之魂和根也还是要时时伴随着自己。文化就是这样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些,是全世界各个学科学者们的共识。
  但是,并不是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这些,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往往只能举出具体事例而说不出所以然。这是因为文化常常无形(例如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看不见,摸不到,只能用心去领会、思考;即使是有形的文化(例如绘画、建筑等艺术形态),其中所包涵的思想感情往往也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思考过“什么是文化”、“文化内部怎样分类”、“不同文化之间是怎样冲突而又相互吸收的”等问题,即使是历史学家、哲学家,也是见仁见智,从没有得出过一致的结论。这是因为文化太复杂了,永远变动不居;也是因为每位学者研究时使用的方法、切人的角度、本人的文化背景千差万别。
  文化的知识总要普及,以使更多的人成为文化的“自觉者”;对于不大熟悉自己民族文化的人,包括当代的青少年,还需要多多介绍本民族固有文化的种种形态和其中所蕴藏着的宝贵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崛起的过程中,更不能等到学者们研究清楚了再行动,也不能只介绍文化的一些形态而不引导人们深思它是如何渗透着民族魂、怎样不停演变的,其中哪些值得我们保存、弘扬,哪些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社会。
【作者简介】
施仲谋,香港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已出版之著作有《语言教学与研究》、《广州音北京音对应手册》、《日本语广东语辞典》、《延寿与禅宗》、《诗演红楼》、《普通话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语文能力测试与比较》、《朗诵的技巧与训练》、《中华文化承传》及《中华文化撷英》等十多种。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并曾任香港中文教育学会会长等职务。
  杜若鸿,香港大学中华文化研究计划副研究总监,已出版之著作有《中华文化承传》、《柳永及其词之论衡》、《香港作家作品研究》及“西湖三部曲”:包括诗歌《若鸿的诗》、摄影《西湖之梦》及小说《梦断西湖》。兼任香港新诗学会会长,香港作家联会学术部副主任及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秘书长。
  潘健,1967年出生,祖籍广东四会。为北京大学文学硕士,研究课题以中国古代文化为主。曾任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中文科讲师。编纂书刊有《中华文化通讯》、《香港学生看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撷英》等。
  邬翠文,1978年出生,广东龙川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誉学士、文学硕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汉语中心,负责“中华文化教学研究及实验计划”编撰工作。
【目录】
专题一 政治与发展
一 儒家政治观念的渊源
二 "内圣外王"的德政观念
三 道德与强权的相互表里
四 古代的天道观
五 国君的家天下意识
六 民本思想的真谛
七 无为而治的理念及效应
八 托古思想的惯性作用
九 禅让与世袭的继承法
十 君臣关系的演化
十一 相权的削弱
十二 宦官的窃权擅政
十三 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十四 君主政权的自我监督
十五 重农抑商的政治含义
十六 重刑法轻民法的现象
十七 礼教与法律的冲突
十八 礼教和法律的融合
十九 首都的确立与转移
二十 中华民族的抟成
专题二 经济与生活
一 地理环境对经济模式的制约
二 儒家的富民思想
三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垄断
四 从活跃到沉寂的经济管理思想
五 司马迁的经济理念
六 义利之辨
七 讲求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八 脆弱的小农经济
九 古代人口发展的趋势
十 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
十一 古代货币的沿革
十二 土地与赋税制度的演化
十三 土地兼并现象
十四 贾而好儒的徽商
十五 官营手工业的局限
十六 官贾对私营商业的制约
十七 商品市场的发展
十八 对外贸易的张扬敛抑
十九 海外华侨的流布
二十 古代经济思想的现代作用
专题三 文学与人生
一 从《诗经》看周人的农耕生活
二 赋《诗》言志的雅趣
三 从古诗看婚姻风俗
四 《楚辞》的神话世界
五 屈原辞赋中的芳草美人意象
六 汉赋反映的恢宏时代
七 《古诗十九首》的短语长情
八 曹氏父子与建安风骨
九 文学的自觉时代
十 盛唐诗人的文化品格
十一 唐代边塞诗风貌
十二 古文运动之匡正文风
十三 宋代词人的生命意识
十四 宋代节序词的人文涵蕴
十五 元散曲的隐逸思想
十六 元代包公戏的寄托
十七 晚明文学之独抒性灵
十八 明清小说的果报观
十九 清代讽刺小说之针砭时弊
二十 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现象
二十一 "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思潮
二十二 鲁迅文学的时代精神
专题四 艺术与审美
一 独树一帜的汉字书法
二 "颜筋""柳骨"
三 文人画的写意寄情
四 松竹梅有本性
五 雅俗共赏的戏曲艺术:
六 凤箫声动,风情万种
七 古琴清声,意深韵长
八 词的音乐美
九 迷人景观苏州桥
十 石窟艺术宝库
十一 诤隋画意说园林
十二 自成一统四合院
十三 雕梁画栋帝王家
十四 缩龙成寸说盆景
十五 印刻的审美意趣
十六 加冠佩玉,礼隆其中
十七 中国音乐的教化功能
十八 牌坊建筑的伦理色彩
十九 钟鼎艺术,灿古烁今
二十 儒道审美,异趣共融
附录一:高中中国语文科中华文化学习大纲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