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法评论:第26卷(2010)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刑事法评论:第26卷(2010)

38.6 5.7折 68 全新

库存3件

山东潍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兴良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5

版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4-29

百文斋書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兴良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5
  • 版次 1
  • ISBN 9787301171196
  • 定价 6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560页
  • 字数 72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CSSCI来源集刊
【内容简介】
  竭力倡导与建构以一种现实社会关心与终极人文关怀为底蕴的、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成长为目标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模式。
【目录】
主编絮语/陈兴良
主题研讨
中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总检讨/付立庆
一、前提缺陷:凌驾于犯罪构成之上的社会危害性理论
二、要素缺陷:犯罪客体与犯罪主体要件之反思与消解
三、结构缺陷之一:缺乏违法性的阶层——兼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体系地位
四、结构缺陷之二:缺乏责任阶层——从期待可能性理论切入
五、实践缺陷:缺乏可操作性
六、功能缺陷:突出保护功能,忽视保障功能
七、全文小结:四要件体系的缺陷盘点
建立一座法律解释论的“通天塔”——对实质的刑法解释论的反思/周详
一、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概念在法理学中的缺位
二、对《通天塔》电影的解读
三、对实质解释论的几点反思
论一只“牛虻”在中国刑法学术生态圈的诞生——评《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周详
一、中国刑法学术生态圈的描述——“牛虻物种(精神)”的缺失
二、《批判》一书标志着中国刑法学流派的诞生
三、《批判》之批判

理论前沿
论刑法解释的刑事政策化/欧阳本祺
一、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依据
二、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路径
三、刑法解释刑事政策化的贯彻
四、结语
基于法治原则的民意正当性拷问与刑事理性策略/张开骏
一、问题的提出:民意过度介入影响司法公正
二、司法的态度:法治不允许盲动的民意
三、解决的路径:司法应对与刑事政策之措施
四、未必多余的余论:正确理解与协调好司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论劳动权刑法保护的内容与范围——中国劳动刑法建构的核心问题/肖雄
一、导论:研究的缘起与必要性
二、劳动刑法与劳动关系、劳动权
三、建构劳动刑法的理论依据——法益理论
四、劳动权刑法保护对刑法理论的挑战
五、劳动刑法理论对我国在劳动权刑法保护方面的启示
六、结语
民事赔偿的刑法意义/朱铁军
一、民事赔偿机能的历史流变
二、民事赔偿刑法意义在域外理论和立法中的表现
三、民事赔偿在我国刑法中的意义

刑法方法论
“类型”作为刑法上之独立思维形式——兼及概念思维的反思与定位/杜宇
一、“类型”作为独立的讨论客体
二、“类型”的语义发展
三、“类型”的思维特征
四、“类型”的逻辑结构
五、“类型”的类型化
六、类型与概念的基本关系

域外传译
刑事政策与刑法体系/克劳斯·罗克辛
纳粹主义对刑法的影响/约阿希姆·福格尔
一、引言
二、20世纪刑法的发展路线
三、纳粹时期对刑法的继续影响是综合发展路线的体现
四、纳粹时期继续影响的刑事政策的、宪法的和刑法教义学的教训
五、结语

域外视野
西方刑事诉讼传统的形成——以中世纪“非理性”证据、审判制度为中心/佀化强
一、基督教文化中的刑事司法观:法官=谋杀犯,刑事司法=谋杀
二、早期审判正义化原则的形成及其对刑事审判的影响
三、前基督教时代与基督教时代的证据、审判模式比较
四、中世纪刑事审判、证据制度的特点与解析之一——为司法者提供免受“血罪”惩罚的程序设计
五、中世纪刑事审判、证据制度的特点与解析之二:获致案件真实、实现实体正义的方式——以形式理性、数字理性实现实质理性
六、结论:司法消极性的确立
美国刑法理论视野下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宏观探析——区分之理、存在之据与影响之果/蔡曦蕾
一、前言
二、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区分之理
三、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存在之据
四、正当事由与宽宥事由的影响之果
五、展望:中国刑事实体辩护事由的二维区分

专题研究
入罪的理由:论刑法生成的标准——基于指标分析的理路/张训
一、几点必要的说明
二、一般理解的“入罪”标准
三、“入罪”的科学当量——指标分析体系
客观归责的体系性定位/张亚军
一、客观归责的本质界定
二、客观归责与因果理论的关系厘清
三、结语:客观归责的体系归位
论故意概念的相对性/周铭川
一、引言
二、故意并非心理学要素的实例
三、形式的故意概念与实质的故意概念
四、故意概念的相对性的具体论证
五、对实例一、二中行为人罪过的解读
论持有的实质——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为例的分析/张曙光
一、导言
二、持有的本体:人对物事实上的控制、支配
三、持有的本质:一种“事实关系”
四、持有的实质:不是状态,也不是作为和不作为
五、一个成功的解释示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危害行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述论/谢冬慧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特点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价值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刑事审判制度的局限
侦查辩护的诉讼救济与宪法救济/朱桐辉
一、意义与界定
二、现有救济体系的问题
三、法治国家的有效救济方式
四、需要增加的救济
五、从诉讼救济到宪法救济
量刑义务:检察官客观义务之核心/汪贻飞
一、问题的提出
二、侦查阶段:“客观义务”抑或“法治原则”
三、审查起诉阶段:“客观义务”VS“功利主义”
四、定罪阶段:客观义务的乌托邦
五、量刑阶段:客观义务作用的核心阶段
六、判后阶段:检察官客观义务在量刑问题上的延伸
七、结论
社区矫正应向何处去——以重庆市试点情况为切入点/王利荣
一、讨论的缘起
二、转制难结及解困方案
三、准确把握“五种人”结构性变化规律
四、合理诠释“矫正”的制度内涵
五、以修改刑诉法为先导,地方立法跟进
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兼论国际犯罪论体系/宋健强
一、旧题新议:“司法说理”的国际境界
二、国际刑事司法裁判文书经典样本剖析——“充分说理”的表面印象
三、国际刑事司法裁判文书经典样本剖析——“充分说理”的实质印象
四、“国际犯罪论体系”新说——“犯罪论体系”的国际化辩正
论社会团结、社会失范与犯罪控制/李强
一、社会团结:类型与过程
二、犯罪作为社会失范
三、犯罪控制:范围、体系与模式
四、国家一元主导型犯罪控制模式的局限及其克服
《刑事法评论》征稿启事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