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正版二手书,批量上传有误差,套装请联系客服再下单,均有笔记不影响使用,无赠品、光盘、MP3等

10.44 2.5折 42 八五品

库存2件

山东济南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新、杨朝明、刘德增、杨守森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101125290

上书时间2024-05-07

古籍旧书院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马新、杨朝明、刘德增、杨守森 著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时间 2017-04
  • 版次 1
  • ISBN 9787101125290
  • 定价 4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64页
  • 字数 3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文化读本》是为贯彻落实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编写的一部符合时代要求、富有时代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全书共由绪论和七章正文组成,可分为四个主题:绪论为一个主题,旨在探讨中国文明的进程以及中国社会与文化的特性;第一章为一个主题,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所在;第二章为一个主题,讨论春秋战国时代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第三章至第七章为一个主题,从儒学、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五个方面分别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价值。本书知识性和思想性并重,目的是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部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的传统文化读本,可用作高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材或辅助读物,也可供在校大学生和广大青年读者掌握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马新:山东大学教授、博导,山东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著有《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1997,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三等奖)、《论语解读》(泰山出版社2000)等。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山东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著有《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等。

 

  刘德增:齐鲁师范学院教授、博导、副校长,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山东大学民俗学硕士生导师、山东艺术学院民俗学硕士生导师。著有《汉武帝大传》《中国移民史》等。

 

  杨守森: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青年思想家》杂志主编。著有《艺术想象论》《二十世纪中国作家心态史》等。

【目录】

绪 论

 

一、世界文明视野中的中国文明进程/001

 

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004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011

 

第一章 原始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

 

一、原始崇拜的发生与发展/024

 

(一)原始自然崇拜的发生与发展/024

 

(二)原始灵魂崇拜的发生与发展/033

 

(三)原始祖先崇拜的发生与发展/037

 

二、原始宗教体系的形成/042

 

(一)原始宗教的基本途径/043

 

(二)原始神职人员的出现/044

 

(三)原始宗教体系的形成/047

 

三、原始艺术与审美的发展/050

 

(一)远古装饰艺术/050

 

(二)原始雕塑与玉器艺术/055

 

(三)原始彩陶艺术/058

 

(四)原始乐舞艺术/060

 

四、远古语言文字与创世神话的滥觞/064

 

(一)早期文字的出现/064

 

(二)远古语言的发展/068

 

(三)神话文学的发生/068

 

第二章 百家争鸣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春秋战国时代与诸子百家的涌现/073

 

(一)孔子、孟子与儒家学派/076

 

(二)老子、庄子与道家学派/089

 

(三)墨子与墨家学派/093

 

(四)商鞅、韩非与法家学派/095

 

(五)孙武、孙膑与兵家学派/097

 

二、百家争鸣与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01

 

(一)儒家与墨家的论争/103

 

(二)儒家与道家的论争/105

 

(三)儒家与法家的论争/108

 

(四)儒家与阴阳家的论争/111

 

三、诸子学说与中国文化的奠基/112

 

(一) 儒家与中国文化/112

 

(二) 道家与中国文化/116

 

(三) 法家与中国文化/117

 

(四) 墨家与中国文化/118

 

(五) 阴阳家与中国文化/119

 

第三章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一、儒家的基本思想/122

 

(一)积极入世的政治思想/122

 

(二)以仁爱为基点的伦理思想/126

 

(三)以中庸为核心的哲学思想/128

 

二、儒学的发展历程/131

 

(一)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131

 

(二)儒学与佛教、道教的交融/136

 

(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41

 

三、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148

 

四、儒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52

 

(一)儒学对东方文化的影响/152

 

(二)儒学对西方文化的影响/154

 

第四章 佛教、道教与传统宗教文化

 

一、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159

 

(一)佛教的传播与中国化/159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166

 

(三)寺院及其管理模式/169

 

(四)教徒与戒律/172

 

二、道教的形成与发展/175

 

(一)道教的起源与传播/177

 

(二)道教的基本教义/179

 

(三)宫观及其管理方式/181

 

(四)道教徒与道教科仪/184

 

三、宗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87

 

(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87

 

(二)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89

 

四、 中国传统宗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92

 

(一)中国佛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92

 

(二)中国道教对世界文化的影响/195

 

第五章 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精神

 

一、绚丽多彩的诗歌/200

 

(一)源远流长的诗歌/200

 

(二)依曲定体的词作/206

 

(三)雅俗共赏的散曲/207

 

二、自由潇洒的散文/209

 

(一)自然古朴的先秦散文/209

 

(二)纷繁铺陈的赋体散文/210

 

(三)辞约意丰的汉魏南北朝散文/211

 

(四)文以载道的唐宋散文/213

 

(五)“自为其言”的明清散文/216

 

三、引人入胜的小说与戏剧/218

 

(一)斑斓多姿的古典小说/219

 

(二)后来居上的戏剧艺术/224

 

四、古典文学的艺术特色/227

 

(一) 古典文学的语言之美/227

 

(二) 古典文学的意境之美/229

 

(三)古典文学的技巧之美/230

 

(四) 古典文学的体式之美/231

 

五、古典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33

 

(一) 刚正不屈的人格追求/234

 

(二) 救世济时的道德信念/235

 

(三) 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237

 

(四) 自由率真的生命向往/238

 

(五) 汇通天地的宇宙情怀/239

 

六、中国古典文学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41

 

(一)中国古典文学对东方文化的影响/241

 

(二)中国古典文学对西方文化的影响/243

 

第六章 古典艺术与传统审美文化

 

一、虚实相映的书法与绘画艺术/247

 

(一)意态纵横的书法艺术/247

 

(二)传神写意的绘画艺术/254

 

二、凝重典雅的建筑与雕塑艺术/260

 

(一)雕梁画栋的建筑艺术/260

 

(二)精雕细琢的雕塑艺术/265

 

三、争奇斗艳的音乐与戏曲艺术/268

 

(一)教化天下的音乐艺术/269

 

(二)载歌载舞的戏曲艺术/271

 

四、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274

 

(一) 宇宙精神之美/274

 

(二)自然天趣之美/276

 

(三) 传神写意之美/278

 

(四) 技巧形式之美/281

 

五、古典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284

 

(一) 教化人伦,经世致用/284

 

(二) 自由放达,洒脱无羁/286

 

(三) 热爱自然,向往和平/290

 

六、中国古典艺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93

 

(一)中国古典艺术对东方的影响/293

 

(二)中国古典艺术对西方的影响/295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传统科学精神

 

一、“四大发明”与中国科学技术的辉煌/301

 

(一)造纸术与印刷术/302

 

(二)火药与指南针/304

 

(三)其他重要发明/306

 

二、中医药学的发展/310

 

(一)中医药学的产生与发展/311

 

(二)望闻问切/313

 

(三)中药与方剂/313

 

(四)经络与针灸、推拿/315

 

三、农学与水利的成就/318

 

(一)农具的变革与进步/318

 

(二)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322

 

(三)农田水利工程与灌溉技术/325

 

(四)四大农书的科技成就/327

 

四、天文学、数学成就/330

 

(一)天文观测与宇宙学说/330

 

(二)观象授时与古代历法/333

 

(三)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三次高潮/335

 

(四)中国古代数学的特征/337

 

五、传统科学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交互影响/338

 

(一)“实用理性”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338

 

(二)“天人关系”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340

 

(三)科举文化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342

 

(四)以农为本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344

 

六、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346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东传/346

 

(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西去/347

 

(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349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