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总论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刑法总论

正版 刑法总论

17.25 2.5折 69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房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邵维国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E

上书时间2024-06-02

京书苑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正版库存书非二手无翻阅
商品描述
E20-11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邵维国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4
  • 版次 1
  • ISBN 9787562073086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内容简介】
按作者独到的理论体系著刑法学。其主要内容如下:刑法概述、犯罪概述、刑事违法的价值标准、主观恶的价值标准、刑事违法的判断步骤、主观恶的判断步骤、司法评价犯罪的方法、故意犯罪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形态、刑罚等。
【作者简介】
邵维国(1964,9),男,吉林省白山市人。200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法学院,获刑法专业法学博士学位。1994年10月至2001年10月于北华大学管理学院任副教授,担任城市管理法学系副主任;2001年10月至2007年1月于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任教授,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基础法学系主任;2007年1月至今,于广州大学法学院任教授,担任刑法方向研究生导师、副院长、院长。任广东省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被评为2010~2011年度广州市优秀教师。出版《罚金刑论》、《刑法分则疑难案例解析》、《犯罪论体系——司法评价犯罪的标准、步骤和方法》、《犯罪判断学》、《刑法(总论)教学案例》等著作5部;在《中国史研究》、《法商研究》、《法制与社会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当代法学》等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5篇;主持省社科规划基金等多项研究工作。
【目录】
目录 ■

序言 …… 001

第一章

刑法概说 …… 001

001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分类和性质

001 |一、刑法的概念

002 |二、刑法的分类

003 |三、刑法的性质

004 |第二节刑法的目的、任务与机能

004 |一、刑法的目的

004 |二、刑法的任务

005 |三、刑法的机能

006 |第三节刑法规范和刑法典体系

006 |一、刑法规范

007 |二、刑法典体系

第二章

刑法基本原则和效力范围 …… 011

011 |第一节刑法基本原则

011 |一、罪刑法定原则

013 |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014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

015 |第二节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

015 |一、属地管辖原则

016 |二、属人管辖原则

017 |三、保护管辖原则

018 |四、普遍管辖原则

019 |五、船(机)旗管辖原则

025 |六、驻外使领馆内犯罪的管辖及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与否

027 |第三节刑法的时间效力范围

027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027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027 |三、刑法的溯及力

第三章

犯罪及犯罪构成要论 …… 030

030 |第一节犯罪的属性

030 |一、犯罪不是生活行为的固有属性

031 |二、犯罪只是生活行为的关系属性

032 |三、犯罪是一种价值判断的结论

034 |第二节对犯罪的认识

034 |一、对犯罪不能用认知活动来理解

036 |二、对犯罪只能用评价活动来把握

037 |第三节犯罪的概念

037 |一、立法规定的犯罪概念

040 |二、司法认定的犯罪概念

041 |三、立法规定的犯罪与司法认定的犯罪之间的关系

041 |第四节犯罪的本质

041 |一、犯罪本质的含义和特征

043 |二、犯罪本质的主要学说

045 |第五节犯罪构成

045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047 |二、犯罪构成与犯罪本质的关系

049 |三、犯罪构成的意义

049 |四、本书的犯罪构成体系

第四章

刑事违法性的标准 …… 052

052 |第一节刑事违法性概述

052 |一、刑事违法性的概念

052 |二、刑事违法性的评价标准

053 |三、刑事违法性的量

054 |第二节犯罪客观要件

054 |一、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055 |二、行为主体

061 |三、危害行为

070 |四、行为对象

073 |五、危害结果

078 |六、刑法因果关系

090 |第三节法益

090 |一、法益的概念和本质

094 |二、法益的功能

099 |三、法益的分类

101 |四、如何确定具体犯罪(罪名)的法益

第五章

刑事违法性判断的步骤 …… 106

106 |第一节刑事违法性判断概述

106 |一、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途径

107 |二、生活行为与犯罪客观要件相符合是刑事违法性判断的唯一路径

108 |第二节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

108 |一、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的概念和特征

112 |二、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的方法

113 |三、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的例证

114 |第三节犯罪客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

114 |一、犯罪客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的概念和根据

120 |二、先作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后作实质符合判断的意义

121 |三、犯罪客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与实质符合判断的统一

122 |第四节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之一

122 |一、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的概念

124 |二、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的特征

125 |三、必须进行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的原因

126 |第五节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之二

127 |一、正当防卫

138 |二、紧急避险

143 |第六节犯罪客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之三

143 |一、典型超法规刑事违法阻却事由

166 |二、非典型超法规违法阻却事由

第六章

主观恶性的标准 …… 175

175 |第一节主观恶性概述

175 |一、主观恶性的概念及评价标准

176 |二、用主观恶性概念代替有责性概念的合理性

178 |三、主观恶性的量

179 |第二节犯罪主观要件

179 |一、故意

186 |二、过失

199 |三、犯罪目的

204 |第三节损人意志

204 |一、损人意志概述

206 |二、损人意志是主观恶性的本质所在

209 |三、主观恶性之评价标准的层次

第七章

主观恶性判断的步骤 …… 222

222 |第一节犯罪主观要件形式符合判断

222 |一、故意要件形式符合判断

223 |二、过失要件形式符合判断

225 |第二节犯罪主观要件实质符合判断

225 |一、故意要件实质符合判断

235 |二、过失要件实质符合判断

239 |第三节犯罪主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

239 |一、犯罪主观要件前提符合判断概述

242 |二、刑事责任能力

251 |三、期待可能性

第八章

司法认定犯罪的逻辑顺序和实操步骤总结 …… 258

258 |第一节司法认定犯罪的逻辑顺序

258 |一、先进行客观事实的评价后进行主观意志的评价

259 |二、先形式判断后实质判断

262 |三、先入罪判断后出罪判断

263 |四、先第一层次价值判断后第二层次价值判断

265 |第二节司法认定犯罪的实操步骤

265 |一、司法认定犯罪就是将生活行为的客观事实和主观心态分别与犯罪客观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相比较

265 |二、司法认定犯罪的过程应当分解为六个步骤

267 |第三节司法认定犯罪按顺序分步骤进行的重大意义

267 |一、有助于司法保障人权

268 |二、有助于使认定犯罪的结论取得公信力

268 |三、有助于规范法官认定犯罪的思维路径

第九章

犯罪停止形态 …… 270

270 |第一节犯罪既遂形态

270 |一、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及特征

273 |二、犯罪既遂标准的法定性

278 |三、犯罪成立最低标准说不合逻辑

280 |四、犯罪既遂与犯罪成立的关系

281 |五、犯罪既遂的类型及处罚原则

285 |第二节犯罪预备形态

285 |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及特征

287 |二、犯罪预备行为出罪与入罪的理由

289 |三、国(境)外犯罪预备立法例及其分析

295 |四、根据我国《刑法》第22条处罚犯罪预备行为的条件

297 |五、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

298 |第三节犯罪未遂形态

298 |一、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及特征

300 |二、犯罪未遂成立的范围

303 |三、犯罪未遂的类型

304 |四、犯罪未遂的处罚原则

305 |第四节犯罪中止形态

305 |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及特征

308 |二、自动放弃可能重复的侵害行为的定性

309 |三、危险犯既遂后仍能成立犯罪中止

310 |四、犯罪中止的类型及处罚原则

第十章

共同犯罪 …… 312

312 |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

312 |一、二个以上犯罪主体

313 |二、具备共同犯罪故意

314 |三、实施共同犯罪行为

314 |四、因欠缺共同犯罪故意而不能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

317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主要类型

317 |一、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

318 |二、一般共犯与犯罪集团

319 |三、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

319 |第三节聚众犯罪

319 |一、聚众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321 |二、聚众犯罪的分类

322 |第四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量刑

322 |一、主犯及量刑

324 |二、从犯及量刑

325 |三、胁从犯及量刑

326 |四、教唆犯及量刑

329 |五、聚众犯罪人的种类及量刑

330 |第五节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

330 |一、实行犯之间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

332 |二、现场帮助者与现场实行者之间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

332 |三、共谋共同正犯之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

333 |四、承继共同正犯之间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

333 |五、教唆犯与实行犯之间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

335 |六、帮助犯与实行犯之间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

336 |七、组织犯与实行犯、帮助犯之间共同犯罪故意的认定

第十一章

一罪的类型 …… 337

337 |第一节一行为只能认定为一罪

338 |一、想象竞合犯

339 |二、法条竞合

341 |三、持续犯

343 |四、结果加重犯

344 |第二节数行为刑法规定为一罪

344 |一、结合犯

347 |二、牵连犯

352 |第三节数行为司法处理为一罪

352 |一、连续犯

353 |二、吸收犯

第十二章

刑罚根据及刑罚种类 …… 360

360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360 |一、刑罚只能由法院判处

360 |二、刑罚的内容是限制或剥夺重要权利

360 |三、刑罚只能对构成犯罪的人适用

361 |四、刑罚种类及其适用标准是刑法明文规定的

361 |五、刑罚适用必须依照刑事诉讼程序

361 |六、刑罚执行机关是特定国家机关

361 |第二节刑罚的根据和目的

361 |一、刑罚的报应根据

362 |二、刑罚的功利根据

364 |三、刑罚的经济性根据

366 |四、刑罚的人道根据

368 |五、刑罚目的

368 |第三节我国刑罚体系及刑种

368 |一、刑罚体系的概念

369 |二、主刑

376 |三、 附加刑

第十三章

量刑情节及刑罚制度 …… 383

383 |第一节量刑情节

383 |一、量刑的概念

384 |二、量刑情节的种类

389 |三、量刑情节的适用

396 |第二节刑罚裁量制度

396 |一、累犯

398 |二、自首和坦白

403 |三、立功

407 |四、数罪并罚

411 |五、缓刑

415 |第三节刑罚执行制度及消灭制度

415 |一、 减刑

417 |二、假释

419 |三、追诉时效

420 |四、特效

后记 …… 422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库存书非二手无翻阅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