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85品 有笔记发圆通
¥ 1.5 八五品
库存5件
作者姜晓燕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08
版次3
装帧其他
货号9787519123130
上书时间2024-09-14
姜晓燕,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讲学前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幼儿游戏、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等课程;曾主持黑龙江省高职高专省级精品课“学前语言教育能力训练”、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研究”;在《学前教育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口语训练初探》等多篇论文;曾参与多本教材的编写,具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教材编写经验。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1
问题导入/2
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概述/2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8
第三节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因素/18
师生总动员/29
知识巩固/30
第二章
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与指导/31
问题导入/32
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32
第二节学前儿童游戏的指导/43
师生总动员/52
知识巩固/54
第三章
角色游戏/55
问题导入/56
第一节角色游戏概述/56
第二节角色游戏的生成与指导/61
师生总动员/69
知识巩固/71
第四章
建构游戏/73
问题导入/74
第一节建构游戏概述/74
第二节 建构游戏的生成与指导/80
师生总动员/93
知识巩固/94
第五章
表演游戏/95
问题导入/96
第一节表演游戏概述/96
第二节表演游戏的生成、组织与指导/101
师生总动员/111
知识巩固/113
第六章
领域游戏/115
问题导入/116
第一节健康领域游戏/116
第二节语言领域游戏/126
第三节社会领域游戏/134
第四节 科学领域游戏/137
第五节 艺术领域游戏/144
师生总动员/153
知识巩固/156
第七章
亲子游戏/157
问题导入/158
第一节亲子游戏概述/158
第二节0~3岁婴儿亲子游戏/175
第三节 3~6岁幼儿亲子游戏/187
师生总动员/194
知识巩固/194
第八章
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195
问题导入/196
第一节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概述/196
第二节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的改编/204
师生总动员/211
知识巩固/211
第九章
国外学前儿童游戏/213
问题导入/214
第一节国外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214
第二节国外学前儿童游戏介绍/223
师生总动员/237
知识巩固/238
第十章
学前儿童游戏评价/239
问题导入/240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评价概述/240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评价的范围/243
第三节 活动区游戏评价/247
师生总动员/250
知识巩固/250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治疗/251
问题导入/252
第一节游戏与游戏治疗/252
第二节不同理论学派的游戏治疗/255
第三节 游戏治疗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61
第四节 游戏治疗的实施/268
师生总动员/275
知识巩固/277
参考文献/278
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游戏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年近古稀的老者,他们的生活中都不乏游戏的存在。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快乐,以其特有的价值促进每一个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游戏在学前儿童的生活中更为普遍,对学前儿童的魅力更加独特。所以学前儿童游戏一直是游戏研究的主要内容,吸引了包括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无论哪一种游戏理论,都首先要涉及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诠释。因为游戏的概念概括了游戏的本质,反映了人们对游戏的特点、结构和价值的认识,是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开端。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我国关于“游戏”一词有以下解释:①游乐嬉戏、玩耍。见之于《韩非子·难三》中:“管仲之所谓‘言室满室,言堂满堂’者,非特谓游戏饮食之言也,必谓大物也。”②指不郑重、不严肃。郭沫若《〈卓文君〉后记》:“卓文君的私奔相如……有许多的文人虽然也把它当成风流韵事,时常在文笔间卖弄风骚,但每每以游戏出之。”③指娱乐活动。宋司马光《投壶新格》:“夫投壶细事,游戏之类,而圣人取之以为礼,用诸乡党,用诸邦国。”
在英文中,游戏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
德国的教育家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位教育家。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则认为游戏是儿童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复演论,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是个体呈现祖先的动作、习惯和活动的过程,儿童通过游戏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向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该学派认为,人的欲望常受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他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提出能力练习说,认为游戏是生活准备阶段儿童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拜敦代克提出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游戏的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儿童凭借语言的功能,以角色为中介,了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苏联心理学家艾里康宁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其内容是社会性的,主题来自儿童的生活条件。角色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游戏,是较发达的一种游戏形式。游戏的特点是反映人们的活动和相互关系,不在于学习某种技能和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指不断重复一些行为,希望从中得到快乐。他认为游戏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儿童早期认知结构发展不成熟,不能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是顺应大于同化,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的动作,即模仿;二是同化大于顺应,表现为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而去改变现实。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型也不同。感知运动阶段(0~2岁)——练习性游戏;前运算阶段(2~4岁)——象征性游戏处于高峰期;具体运算阶段(4~7岁)——象征性游戏下降;形式运算阶段(7~12岁)——规则游戏和建构性游戏。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游戏可以帮助儿童解决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在想象中改造现实,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
杜威认为,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
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对游戏的本质做了深入探究。我国学者刘焱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指出:“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本书共十一章,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与指导、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领域游戏、亲子游戏、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国外学前儿童游戏、学前儿童游戏评价和学前儿童游戏治疗。书中选用了丰富的案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