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
  • 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
  • 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
  • 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

10 2.2折 45 八五品

仅1件

福建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惠恕 著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CC3+3

上书时间2024-06-01

捡漏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刘惠恕 著
  •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1-12
  • 版次 1
  • ISBN 9787806189955
  • 定价 4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796页
  • 字数 633千字
【内容简介】
如何认识儒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作用,寻找儒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结合点;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对近代中国政治进步的作用,寻找马克思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结合点(被近代中国所接受的历史条件);如何认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关系,寻找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结合点,以马克思主义改造儒学,这无疑是当代中国在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学术研究领域中都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刘惠恕教授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力作《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以历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国家政治指导理论的内涵、外延、产生、变革的政治哲学思想为主线,紧紧环绕着这三大命题展刀:,贯通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两个学术研究领域。尽管惠恕先生的论述属——家之言,但是,鉴于以居于统治地位的国家管理思想的政治哲学为主线,贯通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专著,国内尚无先例;惠恕先生书中所提出的三大命题又是日前倘学与马克思主义这两个学术研究领域中所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 因此,相信《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一书的出版,会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文化, 自从它在春秋末期产生以来,历经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经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的相互批判与相互渗透,宋、明时期的理学化,至清末逐渐衰颓。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走完了产生、发展、衰落的历史过程,但其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入侵和西方学说思想的传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太平天国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都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批判。这中间虽有孙中山与黄兴推崇儒家道德,衷世凯提倡尊孔读经,康有为组织孔教会、主张奉孔教(儒学)为国教等活动,然而,西方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最终动摇了儒学在中国社会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新中国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代替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从此,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历史足迹,被人们认识和研究。

  由于儒学历史地位的转换,它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当儒学在封建社会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时,它对社会的政治秩序、伦理道德等起着支配作用。当儒学失去统治思想地位后,它就不再对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起支配作用。特别是在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它以科学的唯物史观看待包括儒学在内的一切民族历史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否定了儒学的统治地位,但是并没有否定儒学的文化价值及其应起的历史作用。
  儒学博大精深,就其学说的政治伦理而言,其早期思想在本质上都是维护君权,强化和维护封建统治制度,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儒学对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或多或少起着维护的作用。特别是汉代的儒学,吸收了道家与法家的有关思想,并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制造了君权神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以神权论证君权,以天道论证人道,使儒学长期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哲学。唐代以后兴起的宋明理学一方面拥护汉儒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理论和“三纲”说法,但另一方面又强调“理一分殊”,反对汉儒的宗天神学思想。而作为宋明理学的分支“陆王心学”的学说中则具有更多的人性平等思想,并从中演绎出了明清之际黄宗羲、唐甄的反君权思想。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儒学虽然是中国封建时代政治精神的支柱,但另一方面,儒家的仁政学说、民本思想,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暴政,也起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儒家学说从仁政和民本出发,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求统治阶级不违农时,使民以时,轻徭薄赋等,对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儒家学说的政治伦理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两种作用应给予历史的评述,对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积极方面应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总结和继承。
【作者简介】
刘惠恕,1949年6月生,祖籍山东蓬莱。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毕业生,现为中共上海市建设党校历史专业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旧体诗集《中华当代诗词风赋二百家》、《今人言声别裁》,参编专著四部,撰有论著《南京大屠杀新考-兼驳田中正明的“
【目录】
导言 儒学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结合点

上编 古代儒学

  第一章 儒学思想来源与中国早期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学思想来源

    第二节 见于古文献中的早期政治思想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孔子创立的儒学

    第一节 春秋时代——“礼”的精神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节 孔子所创立的儒学

    第三节 孔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

  第三章 由先秦子学到汉代经学——儒学取得政治思想统治地位

    第一节 儒学分派与荀、孟对峙

    第二节 先秦法家学派的短暂胜利——秦王朝的建立与失败

    第三节 从汉初崇尚黄老“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取得政治思想统治地位

  第四章 由两汉经学到程朱理学——儒学在与玄、释、道教学说的碰撞中发展

    第一节 汉代三大政治会、谶纬神学的兴起与儒学内部的今、古文经学之争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兴起与玄、儒之争

    第三节 佛教的兴起、传入中国及儒、释之争

    第四节 道教的兴起及儒家对道教的排斥

中编 宋明理学

  第五章 宋代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理学前源——道学阶段

    第二节 宋代的理学特点与北宋的功利学派

    第三节 程朱理学得以形成的过渡学派——邵雍、周敦颐与载之学

    第四节 程朱理学的形成

    第五节 朱子后学与南宋的功利学派

  第六章 陆王心学派的兴起及与程朱理学的对峙

    第一节 陆九渊所创立的心学体系、朱陆异同与陆氏后学

    第二节 元代理学的发展——程朱理学取得

    第三节 明初对程朱理学政治思想统治地位的再度认可及官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

    第四节 明初的理学名家与陈献章重整心学队伍

    第五节 王阳明对学体系的完成

    第六节 王阴明后学的发展

    第七节 明朝中晚期的程朱理学派学乾

下编 儒学向马克思主义转折

 第七章“西学东渐”与理学时代的回归——清代理学的发展与终结

    第一节 “西学东渐”与满人入关后在政治上对程朱理学的扶持

    第二节 前清政治哲学的特点与三大学者的民主政治思想

    第三节 前清其他学者对封建君主制度的批判及对儒家政治哲学理论的修正

    第四节 儒学维新运动(另政治思想启蒙运动)的夭折、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庄存与所开创的常州学派

  第八章 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危机与儒学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清统治层所出现的变易思想——从“师夷”之和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到洋务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洪秀全代表农民阶段所提出的具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政治哲学理论

    第三节 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思潮

    第四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五权宪法思想

  第九章 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孔浪潮与儒学丧失在中国政治领域中的残余影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成为国家政治的指导理论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涌起及陈独秀所发起的“打倒孔家店”运动

    第二节 吴虞及其反孔非儒思想评鉴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经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价值及被中国社会所接受的历史条件

  第十章 结束语——儒学丧失政治思想统治地位的原因、儒学失败的历史影响及儒学历史功用价值探折

附录 中国封建时代经济与政治特点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