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底线(道德智慧的觉醒)

9.1 3.1折 29.8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咸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马克·马陶谢克|译者:高园园

出版社重庆

ISBN9787229058845

出版时间2013-0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9787229058845

上书时间2024-05-30

墨紫轩图书的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马克·马陶谢克编著的《底线》被沃伦·巴菲特称为“灵魂的GPS导航仪”一个人可以被夺走一切,却唯有一件事能傲然独守,即所持有的态度、所选择的路。它是人类沉睡的智慧和最后的自由。在信仰缺失、太多人无所敬畏的当下,这是一本从哲学、心理学、科学和灵性等领域深入剖析人性并深具救赎希望的智慧之书。

作者简介
马克?马陶谢克(Mark Matousek)
现居纽约,曾任《访谈》杂志(Interview)不错编辑、《O》杂志特约编辑,著两部畅销的回忆录,《被他抛弃的男孩》(The Boy He Left Behind)和《性与死亡的启示》(Sex Death Enlightenment)。

目录
前言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章 伤害与关怀:好人的底线
双重人之痛
取决于动物智慧的人性
脑中的镜像
爱的能力
金星和火星
情感与内心的那个人
耐心及其“近敌”
内疚与羞耻
愤怒与道德侵略
厌恶与恐惧
提升与超越
情感智能
第二章 公平与正义:群体生活的基础
住在故事里的人
我是谁
本性中不存在“应该”
道德错愕
狂欢节效应
受骗者、怀恨者和骗子
嫉妒和怨恨
以眼还眼
目的与手段
囚徒困境
利他主义的光明
第三章 团体效忠:生存的道德智慧
忠诚,双面的道德情感
“我们”对阵“他们”
群体自恋与全球暴力
模因
驴子和大象
第四章 权势与尊重:放弃底线的道德风险
狂热与顺从
黑暗三合一
困在邪恶中的善良
玩弄权力
契约与等级
激情、恶行与智慧
自由与爱
第五章 由憎恶到神圣: 我应该如何生活
神圣的问题

内容摘要
人们总会在某一个时刻自问“我该如何生活”,却常常苦恼于自己的理想、道德底线一再被冷漠甚至残酷的现实所挑战。
本书回答两个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如何既做一个好人,又不受伤害”。 
基于对社会学家、精神、前诈骗犯人、利他主义者、哲学家的近期新研究和详细访谈,作者马陶谢克从生物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道德这个问题,直言不讳揭示人内心阴暗的部分,深刻剖析我们的集体心理和个人心理中各种复杂的情感、情绪,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道德难题,作者用实例和分析证明,有底线的、有道德原则的生活会令人更加快乐,而底线和道德原则,既来自于共同的文化,也来自于个人独立的人格和情感。

主编推荐
本书被沃伦?巴菲特称为“灵魂的GPS导航仪”
一个人可以被夺走一切,
却唯有一件事能傲然独守,
即所持有的态度、所选择的路。
它是人类沉睡的智慧和很后的自由。
在信仰缺失、太多人无所敬畏的当下,这是一本从哲学、心理学、科学和灵性等领域深入剖析人性并深具救赎希望的智慧之书。

精彩内容
 我母亲并非一直都是个小偷。其实,她算不上犯罪分子。是的,她的确固执倔犟,性格叛逆,但绝不是行为恶劣的窃贼,至少在我父亲去世之前不是这样。然而有时候,悲天悯人的好人也会干坏事儿——当他们困顿落魄,大走霉运,或者无人监管的时候。
游手好闲的父亲突然毫无预兆地人间蒸发了,这种羞辱比贫穷更让人难过。当时是上世纪50年代末,家庭破裂这种状况并不常见。所以我们一夜之间变成了被遗弃的负担和身无分文的穷人,只能蜷缩在洛杉矶的郊区,于一
片繁华富庶之外残喘度日。母亲奋力挣扎让我们免于破产,却无法阻止羞辱加身。当电力公司因欠费切断电源时,母亲会在暗夜里抽噎哭泣:当我们不得不失去汽车和手机时,她会大声咒骂,发泄愤怒;当福利支票耗尽时,我们只能点燃蜡烛,端着纸盘,把无酵饼当作晚餐勉强果腹——最基本也应该有点儿薄脆饼干和鸡蛋吧。最后母亲还得恳求房东不要把我们赶出去,以免流落街头。
我母亲艾达失去了一切。这时,邻居为她提供了一份超展会(superfair)的工作,介绍她在当地一家怪异的、十分看中人品的百货公司做事。
她为这额外的收入而欢呼雀跃,并心甘情愿从凌晨4点一直忙到6点,负责摆放货架以及存货定价。母亲每天天亮之前便已悄悄出门,而此时我们四个孩子还在床上酣然大睡。时至今日,我依然能记起纱门撞击所发出的砰砰声,以及这个新工作为家庭带来的奇妙和不可思议。在那段时间,妹妹变得不再那么尖酸刻薄,让人难以忍受了。当超展会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之后,开始有一些神秘的礼物出现。乔伊斯穿上了新款网球鞋(之所以记得格外清晰,是因为我没有),而玛西娅那个残破不堪的旧钱包则被一个橘红色、饰有流
苏的新包所替代。我的小妹妹贝莉穿着节日庆典式的粉红色衣饰,上面还绣了小丑和气球,显得舒适又可爱。最后出现的是个奇迹——母亲拿出了一件海军蓝外衣,与我过生日时所渴求的那件礼物十分相似,但是那时她曾说过,根本没钱买这件衣服。
那么它是从哪儿来的?我真的很想知道。
艾达说这是用“分期付款”买来的。现在我很确定她在说谎。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有太多东西要以这种方式购买——即先预付一部分定金,确保它们在商店里不会被买走,有能力后再全部付清。但这是不可能的。这件外套从未被付款。残酷的事实是,我母亲正在说谎。现实将一枚炸弹抛向我8岁
的灵魂,然后将我带到人生的第一个道德十字路口。我是应该告诉母亲,我已经知道她在愚弄我,还是缄口不言,享受这份战利品呢?是直接向心怀善意的母亲坦言,她这种道德背叛已然将我对她的信任剥夺殆尽,还是保持沉默,充满感激。因为她曾试着让我幸福开心?
我只是对母亲的礼物表示感谢,没有再多说什么。她很快便辞掉了超展会的工怍,当上了公务员。在那之后,我们家变得更富有了。艾达的偷窃生
涯充满了侥幸,并且目的明确,但这最终也要付出代价。这件偷来的外套使我的良心受尽煎熬,而折磨与不安亦使我变成了一个终其一生的探索者,一
个执着于质疑真理与事实的人。比如说,如果我的母亲是一个商店扒手,那么我也会成为窃贼吗?源自于真爱的行为,是否也可以被定义为罪恶?假如
我接受了她的礼物,我是否会成为罪人?如果我从贼赃中受益,那么这种行为是错的,甚或是一种罪孽吗?从理论上讲,当罪行没有见证者去举报时,它还是否存在?我感受到傲慢、肮脏、抱歉和感激种种情绪蜂拥而来,五昧杂陈,我还觉得自己被污辱了。有一种理想从成长期的道德观中剥离出来,它强迫我去承认这个由于年龄太小而根本无法面对的矛盾。也就是说,现在这种状况会同时导致(至少)两个截然不同的结论我母亲可能是一个做过蠢事的好人,我可能因为保持沉默而成为窃贼,我的姐妹们可能因为对这些“分期付款”的货物爱不释手而成为共犯。所有这些都可能立刻成为现实。但是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这些想法在我的脑海中跳跃碰撞。思虑太多使我心烦意乱,也让我倍感好奇。
我成了一个强制性的探索者,而探索者都是十分怪异的人。我们总是觉得那些激动人心的真理会在那儿等着,就在视野之外。我们会被那些诚挚的信念所驱使,相信正确、精准的问题会开启真理之门,奥秘将一览无余。探索者有时会充满妄想,但我们是真的对此感兴趣。像大部分执着的人一样,我们会被驱动力引向令人惊奇的探索发现。这件童年时代的蓝色外套迫使我去想。并且是精力旺盛地思考:我是谁?什么构成了对与错?如何才能去深入体验那种对立的、同时发生的真实?它促使我去思索那种似是而非的论调——当矛盾双方相遇时,如果一个人能让这两方面平衡,那么智慧便会由此产生。根据智者(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的书籍)的说法,这种彼此之间无法相互抵消的、自相矛盾的真理,便是智慧的本质。我母亲既是好人,又是坏人;我爱她,却反感她的所作所为;在某些场合,我会重复模仿她所犯下的罪行,之后又为此而懊悔不已:我的姐妹们最终因为遵从内心的喜好而成为了共犯。所有这些都可能是事实。
罗马哲学家特伦斯(Terence)曾说过“凡人所有,我皆有”,他并不是在开玩笑。我们内心的矛盾瞬息万变,充斥着“萨蒂利孔”(Satyricons)式的欲望、贪婪和憎恶,并努力使公平和正义合理有效。与此同时,我们还是崇拜者、背叛者和骗子,更别提伪君子了,然而我们内心却渴望自己圣洁美好。我们是具有道德感的鸭嘴兽,带有明显不协调的肢体,却想尽力赶超那些健康的同类。我们被拉向相反的方向,每天都在寻找某种中庸路线、一个平衡点,于坎坷障碍之中寻找出路。我们扪心自问,提出了那个神圣的问题我们该如何生活?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