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国学经典
¥
15.4
3.9折
¥
39.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清)李渔
出版社吉林大学
ISBN9787560168524
出版时间2011-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9787560168524
上书时间2024-05-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闲情偶寄》为李渔散文名作,著述该书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强调言为心声,随兴而发,充分体现了个人人格和社会风情。
全书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部分,论及生活中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植、医疗养生等多方面的问题,内容颇为丰富,立论新颖,语言平实,表现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生活审美情趣,堪称为一部中国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
目录
词曲部
结构第一
词采第二
音律第三
宾白第四
科诨第五
格局第六
演习部
选剧第一
变调第二
授曲第三
教白第四
脱套第五
声容部
选姿第一
修容第二
治服第三
习技第四
居室部
房舍第一
窗栏第二
墙壁第三
联匾第四
山石第五
器玩部
制度第一
位置第二
饮馔部
蔬食第一
谷食第二
肉食第三
种植部
木本第一
藤本第二
草本第三
众卉第四
竹木第五
颐养部
行乐第一
止忧第二
调饮啜第三
节色欲第四
却病第五
疗病第六
内容摘要
《闲情偶寄》一书,堪称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对后世也
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等人对此书均十分推崇,如
周作人《知堂书话·<花镜>》称其“文字思想均极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与人事的巧妙观察,有平明而又新颖的表现”。
《闲情偶寄》中价值最高者,首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文字,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的某些章节。李渔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
,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其戏曲理论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有些见解在今天仍不失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精彩内容
填词作曲这种事,对文人们来说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但是,一个人如果能潜心地去做,比那些只知道赛马比武、酣酒嫖妓的纨绔子弟,我想总还要好些吧。
孔老夫子曾说过“难道没有下棋的人吗?
他们做这个,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吧!”下棋不过是一种游戏方法,可也强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填词作曲虽只能算是小事,难道还比不上下棋么?我认为技艺本没有大小之分,贵在精通;才能也没有高低之别,贵在善用。假如一个人既精通又善于利用一件事,那么即使它是雕虫小技,也能助他成名的。否则,就算他胸有八斗之才、肚藏万卷之书,可作起文章来却只会抄袭前人的旧作,著出的书也只能用来盖盖瓮击,就算再多的话,又有什么用呢?
不单是文人们能够凭借精通填词作曲一事成名立世的,就是前朝的帝王,也有因沉溺于本朝的词曲而丧家误国的事例。下面就让我来谈谈这点。高则诚和王实甫等人都是元末的名士,除了填词作曲外,他们也没有其他的特殊成就。如果他们两人没有创作出《琵琶记》与《西厢记》两本书,那么随着时光流逝到今天,哪个还能知道他们的姓名呢?所以,高则诚、王实甫的名声可以流传下来,都是因为他们创作了《琵琶记》和《西厢记》的缘故。
汤显祖是明朝的大才子,诗词文章和书简公文都写得很好,但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并不是这些,却是他创作的《还魂记》这一剧目。假如汤显祖没有写出《还魂记》,他当时可能就是可有可无的人了,更何况对后世人们来说呢?所以,汤显祖的名声能够流传到今天,全是因为他写了《还魂记》的缘故。以上都是因填词作曲而成名的人的事例。
历代文学的兴盛,归功于它们各有不同的体裁。“汉史”、“唐诗”、“宋文”、“元曲”,这些都是人们的俗话了。《汉书》与《史记》千古流芳,是伟大的不朽之作。唐代的诗人可说是人才济济,宋代则散文大家层出不穷。它们确实是能够与夏、商、
周在文学方面相媲美的三个朝代。
元朝统一天下以后,不仅在政治、法律和礼乐等方面没有继承前代优良的传统,就是在语言文字、书籍绘画这些小事上,也很少见到有发扬光大的痕迹。如果当时不是推崇词曲,写出了《琵琶记》、《西厢记》和《元人百种》等流传后世的剧本,那么在当今人们的眼中,元朝也许早就和五代、金、辽等朝代一样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又怎么能够继承汉、
唐、宋三朝遗风而为文人学士所提及呢?此为一个朝代的帝王和国家大事因为填词作曲而流传于世的实例。
由此可以看出,填词作曲并不单单是雕虫小技,而是和史书、传记、
诗歌、散文等同源不同流的文体。近日,喜爱填词作曲并立志赶超元代之人或想与汤显祖并驾齐驱的人很多,而最终作成的数量很少,而且没见到什么出类拔萃的作品。
这是什么缘故呢?只是由于填词作曲一事,仅有前人的剧作可参照,却缺少前人总结出的写作方法作为指导。如此一来,众人就像都住在一间没有灯的暗室里,即使有眼
睛也和瞎子一样,所以也就不会对他们找不到路、问不着人感到奇怪了。他们当中半途而废的很多,差一点便可以成功却又在岔道上越走越远的人也不少。
我曾经非常奇怪:天地之间有一种文体,就会有一种相应的写作规则,把它们记载在书本上,读起来时和老师在旁边一点一滴地教诲没什么差别。惟独填词作曲一事,人们不仅讲得非常不详细,而且好像故意放在一边不去讲解似的。对此我想了很久,原因大概有下面三点:填词作曲的规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总结起来并不容易。作者构思之时,神魂飞越云霄,如在梦中,不到完成全篇,是不能收回魂魄的。谈论真事非常容易,但是要说解梦中的事就比较难了,不是不想说,而是没法说得出来。这样,就越来越奇异,越来越困难,实在是没法说出来的了。我在此所说的这些道理,全是关于最高的那种境界,并非填词作曲的每个阶段都应如此。然而,难道能因为说不出精妙之处,就连一些粗浅的道理也置之不谈了吗?
第二,填词作曲不拘定式,其规律变化无常,大家都说应该这样,实际却又不应该这样。例如,生旦的唱词,要写得庄重蝇雅;净丑的唱词,却必须诙谐幽默,这都是一般的常规。但是,忽然遇上一个风流放荡、落拓不羁的生角旦角,反觉得庄雅不适合于他们;扮演迂腐执拗的净角与丑角,也忌讳诙谐可笑。像这样的种种情形,都很难有什么规律可循的。前人担心总结出一定规律后会误导一些拘泥守旧的人,因此宁愿让它空缺着,也不要画蛇添足。这样,就可以说并不是仅仅词曲能随人物环境变化而变化,诗文书简莫不如
此。难道按照陈规陋习写出来的文章能够被人们所欣赏,并留传于后世么?
历史上有名的读书人,十分之九都是以诗辞歌赋见长的,靠填词作曲留传后世的还不足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成千上百个当中才能找出一个来。因此,凡是擅长填词作曲的人,都把创作的诀窍深藏在肚子里,千方百计地保密。在他们看来,“这些方法也从没有人教过我,我为什么单单要教给别人呢?如果家家户户都能填词作曲,即使满大街都是“阳春白雪”之类的庄重之词,也很难保证择选之人不喜新厌旧,将前人的佳作弃如糟糠。那时即使自己复出,也难免会被见多识广的人们指出一些缺点,短处也就无处可藏了。”所以,他们常将自己比作善射的后弈,虽教出了无数的像逢蒙这样的徒弟,最终却让他们拿着刀剑围攻自己,这样倒不如仍然仿效古人,免开尊口,什么也不说为好。
填词作曲的方法不传于世的原因,我经过再三考虑,列出了以上三种,但我私下认为最后一个是主要原因。
我认为:文章是天下人人所共读的,不可能被我一个人独自占有;是非是让历史去予以评定的,也不可能被某一个人所任意颠倒。这样的话,倒不如倾我所有教会天下所有人。
让天下后世的才子都来模仿我、赶超我。胜过我的,我就拜他为师,算是促进我进步的一
个新起点;和我差不多的,我就把他当作朋友,也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抱着这种心态,我便不觉得将自己生平所学全都教给别人了。另外,我还对前人流
传下来的著作进行了筛选,指出优劣,让人们知道该学什么和不该学什么,而不要被诵读误导。是否理解我、怪罪我、爱惜我、杀死我,全都请便,我既然决意这样去做,就不会去顾虑什么后果了。只是担心我所说的,自己认为对却不一定是真的对;大家所追求的,我认为不对实际上却不一定尽是错的。但是,只要有一个字对大家有用的话,我也可以免去后代的惩罚了。
唉,元代的人如果复生,也一定会宽恕我吧填词首先要注重音律。我之所以要把结构置于首位,是因为音律有书可作为根据,道理也较浅显易懂。自《中原音韵》一书问世以来,阴阳平仄就各有各的界限,就像船行水中而车行岸上一样,只要稍微懂得干些,就是故意去违反也不能做到了。
《啸余谱》和《九官正始》两本曲谱一出,人们就可以照葫芦画瓢,一切都简单好办多了。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