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世界大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

11.8 3.0折 39.8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咸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伊恩·怀斯特威尔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2909

出版时间2017-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9787510852909

上书时间2024-05-23

墨紫轩图书的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被称作“20世纪的万恶之源”的非正义战争300余幅珍贵照片全景再现史无前例的世界灾难欧洲文明体为何发生内战战争如何蔓延至世界大战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到凡尔赛条约……100多年,它的残酷一直影响着世界1.以时间为顺序,为读者清晰解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2.附有当时的珍贵照片。图文结合让文字更具“悦读性”。
3.不论是普通读者还是专业人士,都能通过本系列进一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始末!

作者简介
伊恩·怀斯特威尔,作为一名备受推崇的历史学家,伊恩·怀斯特威尔著有大量文章和超过十五本著作,涉及了军事历史的方方面面。很近出版的著作有《秃鹰军团:德国国防军的训练基地》,《勃兰登堡:第三帝国的特种部队》以及《每天读一点儿一战史》。

目录
目 录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1
第一次世界大战大事年表01
战争的起因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002
盟国作战计划008
奥匈帝国和德国的作战计划011
1914年:欧洲全面卷入战争
德国入侵比利时016
防御堡垒020
重型火炮023
边境战事027
侦察机030
蒙斯和勒卡托康034
野战炮兵037
马恩河战役040
步枪和刺刀043
(英、法、德)奔向海边的争先战(9月24日—11月15日)046
第一次伊普雷战役(10月19日—11月22日)048
入侵塞尔维亚051
俄军入侵东普鲁士054
骑兵部队057
坦能堡之战060
波兰及加利西亚省战役063
中国及太平洋地区战事066
海上袭击舰069
德国西部非洲殖民地072
北海海战075
反潜壁垒078
科罗内尔海战和福克兰群岛(马岛)海战081
战列舰084
1915年:堑壕战
第二次伊普雷会战090
毒气战093
第二次阿图瓦战役096
堑壕系统099
香槟和阿图瓦战役102
早期的战斗机105
对俄冬季攻势108
迫击炮111
德国戈尔利采—塔尔诺夫进攻114
气?球117
伊松佐河的四次战役120
进攻达达尼尔海峡123
战前无畏级战列舰126
加里波利登陆129
水上飞机和飞艇131
高加索战场1914—1916134
巴勒斯坦137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4—1916140
更大范围的海上战争143
加里波利大撤退146
德国潜艇149
战争后方152
齐柏林飞艇155
“一战”期间战火中的平民158
重型轰炸机161
1916年:双方陷入消耗战
凡尔登战役——德军出击166
索姆河战役首日169
“一战”中的机枪172
凡尔登战场:法军反攻175
堑壕战的武器装备178
索姆河消耗战181
英军坦克184
东线俄军支援协约国军队187
罗马尼亚战役190
战术伪装193
意大利战场的拉锯战195
水上飞机母舰和水上飞机搭载舰198
1916—1917年的萨洛尼卡战事201
1914—1918年的东非战事204
日德兰海战207
无畏舰210
潜艇的兴起213
驱逐舰216
1914—1916年间的地中海海战219
鱼雷舰222
同盟国舰艇225
1917年:面临严峻考验的欧洲战场
阿拉斯战役230
轻型轰炸机233
尼韦勒攻势236
法国坦克和德国坦克239
梅西纳岭之役242
地雷战245
帕斯尚尔战役248
海岸炮、要塞炮和铁轨炮251
康布雷战役254
王牌飞行员和飞行战术257
二月革命260
十月革命263
卡波雷托战役266
高加索的最后战役:1917—1918269
贝尔谢巴战役272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7—1918275
击败U型潜艇278
反潜武器281
1918年:协约国的辉煌胜利
米夏埃尔行动286
“一战”后期的战斗机289
防空炮292
德国最后的进攻295
巴黎巨炮298
地面攻击机300
武装美军303
美军初露锋芒305
战略物资运输308
默兹—阿尔贡攻势311
通信手段314
突破兴登堡防线316
“一战”中的手枪319
装甲车辆322
意大利战场的最后战役325
解放巴尔干地区327
美吉多战役330
巡洋舰333
德国海军起义336
“一战”后遗症
停战协定342
和平协定345
国际联盟347
战争与纪念349

内容摘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冲突,且对全球所有国家都造成了或深或浅的影响。人类在这场战争中损失巨大,四年战争中800万士兵和600多万普通民众丧失生命,2100万士兵受伤。还有很多军事技术在这次战争中出现,包括飞机、潜水艇、和坦克,许多致命性的武器,如机关枪和大炮更是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一战还带来了政治格局的转变,奥匈帝国、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消弱了德国——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的力量,英国也因此陷入了穷困,而美国正在崛起成为经济最强大的的国家。

精彩内容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战”之前,国际冲突和地缘战争早就让巴尔干半岛四分五裂,但是,1914年6月,这个鲜为人知的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的遇刺事件,却引发了一场真正全球规模的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洲列强分裂成两大敌对阵营,其主要原因就是各国都将自己的邻国视为心腹大患。奥匈帝国和德国都担心与巴尔干半岛的敌对国引发冲突,在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和俄国的亲密关系被奥匈帝国视为一种威胁。德国担心法国会找机会收复1870—1871年普法战争战败后被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因此,德国一直竭力和英国保持友好关系,但是,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即位之后,英德关系开始恶化,因为威廉二世开始大规模建造军舰,其目的是挑战英国一直以来的海上强国地位。而英国同时也开始对德国工业的迅猛发展及其蠢蠢欲动的海外殖民扩张野心警觉起来。
结盟竞赛早在1879年,德国就已经和奥匈帝国结成联盟,3年之后,意大利加入,三方同盟形成。一旦意大利受到法国的攻击,德国和奥匈帝国都同意协助意大利,而意大利则同意在俄国攻击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1894年,法国和俄国结盟,《英法友好条约》则于1904年签署。威廉二世在巴尔干半岛对奥匈帝国的支持激怒了俄国,促成了英俄联盟,导致了中亚地区的长期对立。1907年,英国、法国和俄国签署了三方友好条约。
因为双方互相猜疑程度加剧,民族主义日益猖獗,毫无悬念地,军国主义开始掌权,在德国更是如此,因此很多敌对国家开始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开战。他们都认为在对手之前,抢先发动战争将会给予对方严重打击,制造极大恐慌。
德国最有可能双线开战,因此迫切需要抢先开战,以防止法国和俄国将其在人数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军队投入战场。就在“一战”开始之前,无论是军界还是普通民众,大家都普遍认为战争无可避免,但是没有人预料到战争的触发居然是一起谋杀案——奥匈帝国并不太常露面的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于1914年6月28日遇刺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日期:1914年6月28日地点:奥匈帝国波斯尼亚省的萨拉热窝事件结果: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和妻子遇刺身亡,让整个欧洲陷入恐慌。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当时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波斯尼亚之前受土耳其统治,在1906年才被奥匈帝国吞并,但是波斯尼亚以及周边地区塞尔维亚的大多数塞尔维亚人都不太愿意接受奥匈帝国的统治。实施刺杀行为的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是一个小小的激进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的首领,如果只是他们自己单打独斗的话,这个事件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他们都迅速被捕。但是,很快就有证据证明刺杀者是在塞尔维亚筹划好此次行动并且得到了塞尔维亚特务机关关键人物的协助。
奥匈帝国将斐迪南遇刺看作是塞尔维亚与其合谋的证据,认为他们试图将波斯尼亚吞并,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塞尔维亚国家。如此一来,强大起来的塞尔维亚将可以挑战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日渐衰微的统治地位,并且在奥匈帝国里少数民族斯拉夫人当中会引发更多骚乱。
对萨拉热窝刺杀案的审判。所有成年参与者都被认定为有罪并判处死刑,包括普林西普在内的未成年同案犯则被判监禁
黑手社秘密帮会黑手社,成立于1911年,又名为“不统一毋宁死”。其主要目标就是将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的各个斯拉夫少数民族发展合并进塞尔维亚。黑手社的很多成员都是塞尔维亚官员,包括一位名叫德拉古丁·提米特利耶维奇的上校,这位上校协助策划了1914年6月刺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行动。在1915年至1916年期间,黑手社组织被镇压,提米特利耶维奇被处死。
1914年7月:通往战争之路萨拉热窝事件起初看起来不过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地域冲突,但是形势很快恶化蔓延,在不到四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将欧洲的所有强国都卷入其中。
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1914年6月遇刺的新闻起初并没引起欧洲各大媒体的注意,但他自己祖国的外交反应却相当直截了当。一些高层人士,特别是外交部长利奥波德·冯·伯克托尔德和军方总参谋长、陆军元帅弗朗兹·康拉德·冯·赫特岑多夫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看作是教训塞尔维亚的一个黄金机会,前提条件是德国必须确保支持他们的行动,并采取行动促使俄国增援塞尔维亚。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给奥匈帝国大使表态,支持奥匈帝国并将自己的决定告知政府要员,然后坐上自己的游艇巡航度假去了。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3日晚向塞尔维亚政府正式发出索赔的最后通牒,其条款特别苛刻,奥匈帝国根本没想到塞尔维亚会接受。俄国此时开始介入,告诉塞尔维亚接受这个通牒中的大部分条款,但同时俄国政府也警告奥匈帝国不得再对塞尔维亚采取其他任何行动。但是,25日,当塞尔维亚委曲求全的答复传来时,伯克托尔德和康拉德根本就不接受——军队当天就已经整装待命了——伯克托尔德说服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于26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威廉二世也是当天度假归来,但是直到28号早上,他才得知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伯克托尔德告会驻维也纳的塞尔维亚大使两国将要开战。两天之后,俄国开始集结各地军力,威廉二世和他的幕僚们认为这一愈演愈烈的危机将会是他们拓宽疆域和影响的一个机遇。德国在31日开始全面集结,并照会俄国,要求他们停止战争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后,德国于当日下午便向俄国宣战。
开始宣战这时,各个盟国开始粉墨登场。法国总理声称他的国家“将根据国家利益来行动”,和俄国的外交辞令一样,这意味着法国将兑现与俄国结盟的承诺。
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其军队根据他们的长期作战计划,迅速入侵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国。
英国于4日早上向德国发出严厉警告,要求保持比利时的中立。德国总理西奥博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未能说服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背弃英法俄的结盟义务。当天午夜,英国便向德国宣战。
西奥博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德国总理(1909—1917年在位)。他认为一场“短平快”的战争将能治愈帝国的政治分裂。
此时唯有意大利没有冲上风口浪尖,意大利政府内展开争论,认为奥匈帝国针对塞尔维亚的战争总动员属于三国结盟防卫条款之外的行动。
8月初,大批参战国的民众蜂拥进入各国首都。这些人多数都是被爱国热情所感染,而这种敌对情绪的爆发受到大众的狂热追捧。大部分人,包括军事将领和政治人士,都以为自己国家的英里/小时)武器配备:2×7.7毫米(0.303英寸)机枪1挺蒙斯和勒卡托康英国远征军在1914年沿着法比边境推进时,很快就发现自己在人数上处于绝对劣势,因此必须浴血奋战,一边应对着德军一次次的进攻,一边设法穿越法国东北部进行撤退。
在英国向德国宣战后的第三天,即8月7日,英国远征军的陆军元帅约翰·弗伦奇就抵达法国的东北部,而12.5万将士在16日就全部越过了英吉利海峡到达法国。英国远征军集中驻守在法国东北部的勒卡托康,然后在8月21日向前推进到比利时南部。
远征军的第一场战斗发生在第二天,是双方轻骑兵间的一场小规模战斗。但是48小时之后,英军就遭受到了德国亚历山大·冯·克鲁克将军率领的德第一集团军的全面袭击,第一集团军当时按照施利芬计划,驻扎在最右翼的蒙斯附近。英国远征军的到达令克鲁克有些吃惊,因为德军间谍并没有发现他们已经抵达法国。
蒙斯守卫战在8月23日的蒙斯战斗中,英国迅捷的步枪火力让德军损失惨重,而法军也因此受到鼓舞,在第二天站稳了脚跟。但是,弗伦奇却接到撤退命令,目的是要和法军查尔斯·朗勒扎克将军率领的第五军会合,第五军刚从比利时桑布尔河的战斗中败退下来。
在短短几天之内,英军又不得不从他们前不久挺进比利时南部的原路撤退回法国东北。弗伦奇本意想退回到海峡港口,但是被战争部长、陆军元帅霍雷肖·基奇纳驳回,他命令英国远征军退守到马恩河附近和朗勒扎克会合。
在撤退中,英国远征军被克鲁克的士兵步步紧逼,在蒙斯战役之后,远征军的后卫每天都得面对德军的追击,但是到了27日,被追得筋疲力尽的贺瑞斯·史密斯·多尔将军率领的第二集团军却在勒卡托康站稳脚跟,开始回击,成就了英军近百年来卷入的最大的一场战役。
蒙斯战役日期:蒙斯(1914年8月23日);勒卡托康(1914年8月26日)地点:比利时西南,法国东北结果:英国远征军摆脱了全军覆没的危险,成功加入马恩河战役。
内里之战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8月—9月英国远征军从法国东北撤退途中,是“一战”中最为著名的小规模战役之一。
9月1日,第一骑兵旅和皇家骡马炮兵团第十二旅的炮台改变方向,和德军的第四炮兵旅短兵相接。尽管死伤无数,武器装备已经所剩无几,但是,第十二旅的残部继续战斗下去,直到弹尽粮绝。其中三名士兵获得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因为1914年9月1日的内里之战的坚守,伦敦出生的炮兵排军士长乔治·多尔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当德军第一集团军16万人试图从两翼包抄时,英军7万将士全力反击。战斗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英军损失7800人,然后继续撤退。他们的这一行动得到了法国朗勒扎克第五军的全力协助,第五军当时正从他们的右翼沿平行线撤退。法军总司令约瑟夫·霞飞将军命令朗勒扎克垂直调转方向,直接包抄克鲁克毫无防备的左翼。
克鲁克的失误长达29日的战争并没有减缓德军第一集团军前进的步伐,但是对德国第二集团军左翼的一个辅助进攻让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卡尔·冯·贝洛陷入僵局。他向克鲁克求救克鲁克慨然允之,甚至没有征得上级长官同意。这一致命决定导致克鲁克率领他的军队调转方向,向东南方向进攻,这样做的后果是他违背了施利芬计划西进巴黎的部署,而是进入了巴黎东部。到了9月2日,第一集团军已经在蒂耶里堡和尚蒂伊之间沿着马恩河布防。克鲁克误以为在巴黎附近,他的右翼不会再遭遇任何劲敌。这一错误判断严重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进程。
野战炮兵战争初期,马拉的轻型急火力的野战炮曾经占重要地位,但是随着装备更大炮弹的重型武器,它们的作用逐渐减弱。
野战炮队包括马拉的轻便火炮,可以跟上步兵和骑兵的行军速度,一般是在师级部队进行配置,而更重型或者较笨重的火炮则在更高级别的军队中配置。主要有两种野战炮——一种是机关炮,炮弹沿着相对较低的弹道高速射出,一般主要打击炮手平视范围内处于暴露状态的目标;另外一种榴弹炮,以弧形弹道发射炮弹,炮速较慢,以打击隐藏在掩体后的目标。两种火炮的界定要么根据炮管的直径区分,这是欧洲大陆的火炮区分系统,要么根据发射炮弹的约计重量确定,这一标准主要适用于英国。因此,1914年,法国主要使用的火炮是1897年75毫米(2.95英寸)火炮,而英国步兵使用的是18磅马克I型火炮(口径3.3英寸/84毫米),而骑兵则是相对较轻的13磅马克I型(口径2.95英寸/75毫米)火炮。
射击速度很多机关炮都是速射炮,可以一分钟连发数发炮弹。这其中最著名的则是法国产的“75”型,这种野战炮最先试行了一种后座系统,开火时不需要移动机身,只需要移动炮筒即可。
“75”是一种速射炮,如果由训练有素的炮手操控的话,每分钟可以发射25枚炮弹。而不太熟悉英国炮的炮手每分钟只能射出8枚炮弹。而敌对国也有类似武器。比如说德国,主要使用口径77毫米(3.03英寸)的野战炮,这种武器也大量出口给德国的盟友;而俄国主要使用的是口径76.2毫米(3英寸)的M1902。无论是什么型号,野战炮一般都重达900—1350千克(1984—2976磅)。而各种各样的野战炮和榴弹炮的最大射程则由6500米到8000米(7100—8784码)不等。但是在实战情况下,目标对象一般都在较近的射程内,至少都是在三分之一射程之内。各国炮兵连中配置火炮的数量各不相同,多数国家炮兵连中配置4门火炮,但英国骑兵连和步兵连比较特殊,一般配置6门火炮。
炮弹类型火炮使用的炮弹有两种。榴霰弹型,这是一种杀伤性很强的武器,里面装满了金属球和一种由定时导火索引爆的爆裂药,在飞行中投掷到敌军头顶。还有一种烈性炸药装备有触发引信,当炮弹撞击地面或者别的坚硬目标如一栋大楼时,就可以马上引爆。其爆炸力既可以摧毁各种无生命的物体,对于军队也是致命的。但是这种炸弹如果撞到的是软体或者泥潭就无法引爆了。
火炮实际上是一种机动性较好的移动武器,随着西线堑壕战的兴起,其重要性逐渐降低。而对于有掩体保护的队伍来说,榴霰弹就无能为力了。在面对极深的壕沟时,由野战炮射出的烈性炸药的杀伤力也发挥不出来。尽管火力不够强大,但是在整个战争中,西线还是出现了大量的早期野战炮,战争后期改良后的导火索可以让野战炮有效炸掉防御铁丝网。1916年索姆河战役之前,英军的炮轰战术就使用了大约1600门野战炮,其中有1200门要么是野战炮要么是相对较轻的中型火炮。1918年,德国开始实施他们最强大的防卫战——米夏埃尔行动时,一共投入了6473门火炮,其中有3965架是77毫米(3英寸)或者100毫米(4英寸)的早期野战炮。
法军的“75”式野战炮当这个武器在1897年问世时,举世震惊。这个野战炮比较轻巧,机动性强,最为重要的是它还有一个新的后座系统,意味着在开火时,只需要移动炮筒而不需要移动整个机身。因此,在开火的时候不需要重新瞄准,而一个训练有素的炮手可以在一分钟内发射20多发炮弹。“75”式野战炮的设计侧重于快速移动的进攻战,在堑壕战中就发挥不了太大作用。
口径:75毫米(2.95英寸)炮身重量:1160千克(2560磅)炮身长度:2.7米(106英寸)炮弹重量:7.24千克(15.9磅)炮口初速:530米/秒(1735英尺/秒)最远射程:8.5千米(9300码)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初的这一重大战役由法国陆军元帅约瑟夫·霞飞筹划,这“一战”不仅拯救了巴黎,也击碎了德国的施利芬计划,对于协约国军队的最终获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