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疏导:助人与自助之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理疏导:助人与自助之路

25.9 3.3折 78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咸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赖丹凤

出版社机械工业

ISBN9787111635550

出版时间2019-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9787111635550

上书时间2024-05-20

墨紫轩图书的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前言

你接受过心理疏导吗?
你为其他人做过心理疏导吗?
感觉如何?

 

经常有朋友跟我说:“你是学心理学的,心理一定特别强大,天天都很快乐吧?”每次听到这种话,我总感觉哭笑不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该有的不快乐,谁也少不了。心理学不是点石成金的神之一指,也不是逃避烦恼的孤岛。学习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的,是提升对情绪的承受能力和化解能力。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匮乏。即使再不用担心温饱,即使事业有成,即使身边高朋满座、歌舞升平,也没办法带来多少快乐的感觉。是什么堵住了我们感知快乐的通路?

 

无处不在的焦虑
我在大学里给学生们讲心理课,让学生们互相讨论分享:“如果我有100万元,我要做什么?”这原本只是一个发挥想象力、拉近人际关系的暖身小游戏,答案也无所谓对错。但当班上每个小组的汇报中,排名*的永远都是“买房、付首付、买块地盖房”时,我的心很难不被触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只有满足了安全感的需要,人们才有余力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比如爱与尊重,比如价值与成长。而年轻的学生们被浸泡在焦虑中无处安身,生存的不安全感已经淹没了他们的梦想。
焦虑,无处不在的焦虑,全社会的焦虑。高中*课,班主任敲着黑板写下“离高考还有1033天”;十字路口,行人们等不及红色数字倒数完就一拥而过;各种商品,只要标上优惠的截止日期似乎就销量大增;写字楼里,此起彼伏的电话催命地响,嘈嘈杂杂的键盘敲击声、跑步声、喊话声,人人都在跟时间比赛……脚步匆匆,追上了,抓住了,却仍然觉得焦虑不安。
你问他们愿不愿意慢一些。他们回答:“不是不想,是不敢。”
怕什么?不知道。

 

日益普遍的抑郁
脚步越来越快,挫败感反而越来越多,努力如果不能带来成就,就会带来沮丧、绝望和抑郁。有研究表明,过去的15年间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提高了近18倍。职场抑郁、产后抑郁、空巢抑郁、青少年抑郁……以至于有人调侃:“没得过抑郁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现代人。”
抑郁症的高发不能简单归结于生理和激素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大量堆积的产物。日常生活中不善于与人交流,把大量负面情绪“吞”进肚子里,无力消化,又不敢对外攻击,于是全部转化为对自己的攻击———自卑、嫌弃、无价值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做什么都感觉没意义,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交,甚至产生自杀的冲动。对自杀事件的事后追溯表明,几乎每一个采取自杀行为的人,都曾经用自己的方式向外界求助过,但往往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疏导。

 

深入骨髓的冷漠
以前,“老人摔倒了扶不扶”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可现在它俨然成了孩子们步入社会前必修的道德反思课。是整个社会都变得越来越冷漠了,还是人越长大就会越冷漠?经常有父母向我感慨,青春期的孩子用两句话就能堵上你所有的话:“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当父母向孩子表达关心时,孩子用前者回应;当父母向孩子示弱、求助时,孩子用后者回应。听得为人父母者,心都凉了一截。
事实上,冷漠只是表面现象。每个人之所以*终选择“冷漠”,就像他们孩提时选择“热情”一样,是出于自我保护和成长的需要:一开始面对挫折、失败、委屈、伤害时,我们会感觉疼痛、愤怒、伤心和抗拒,如果这些感受没有被看到,没有得到疏解,我们往往只来得及马虎地包扎、压抑、忽略它们。于是为了继续活下去,我们教会自己“不要有感觉”“不要认真投入”,以免不得不再次体验伤痛、愤怒或委屈。长期“不要有感觉”地活着,就像与周围环境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罩,什么都看得到,却什么都不在意。
冷漠不应该成为应对情绪创伤的*出路,成长也不应该意味着消极防御,只有直面情绪、有效疏导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铺天盖地的愤怒
如果说抑郁是对内攻击自己,冷漠是逃离和消极防御,那么铺天盖地的愤怒就是赤裸裸的对外发泄。不加约束地对外攻击,也是负面情绪长期处置不当的产物。
随手翻开微博、新闻头条之类的应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各类社会*事件发生:虐打孩子的父母,闹市区持械伤人的青年,因小剐蹭开斗气车撞人的司机,满脸戾气、霸凌同学的中学生,动辄就“人肉正义”的键盘侠,天天发起荒唐的“粉黑大战”的追星族……尤其是进入网络世界后,我们会产生匿名和无害的错觉,愤怒被放纵到*限度,肆意宣泄、流窜,本能的“共情”能力被刻意关闭。我们不再犹豫“这样说是否恰当”,不再顾忌“网络对面那个人是什么样子”“他会不会难过”,就仿佛对面不是一个活生生的同类。
关闭“共情”能力的不是网络,而是迷失攻击目标的慌乱。日常生活中,愤怒原本是有原因、有出处、有攻击目标的,如果它们经常未经宣泄和疏导就被压抑下去,就会化身成满腔的“无名火”,塑造出一个个充满戾气的社会人。
如何让愤怒恢复它原本的功能,指向它该在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必要的心理疏导技术。

 

无孔不入的沉迷
当人们活得越来越冷漠、麻木,甚至连对外攻击也激不起快感时,那些偶尔能带来些许感官刺激的事情,就显得格外诱人。我们明知是饮鸩止渴,却还是变得无度索取、沉迷,直至上瘾。
什么东西能成瘾?几乎任何东西都能成瘾。父母责备孩子整天沉迷网络,孩子指责父母天天埋头看手机;离不开香烟的人说是寻找“灵感”,酗酒的人则幻想着“一醉解千愁”;沉迷于口舌之欲的人靠胡吃海塞缓解压力,沉迷于青春美色的人自诩风流倜傥;沉迷于权欲、物欲的人则伪装成工作努力,沉迷于操控欲的人化身为严厉的父母;沉迷于侥幸和惊喜的人离不开赌桌或股市……
正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放弃直面情绪、直面问题,而习惯于逃到简单的、一时的快感中,大量的成瘾行为才越来越多地充斥在生活中。然而,越逃避,现实层面的问题越恶化,我们越不敢着手处理问题,于是只能继续逃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心理学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心理疏导也不能。但心理疏导能带给我们:与问题同在的勇气,背着问题上路的信心,接受问题的肚量,跟他人分担问题的智慧……终有一天,我们会慢慢发现,背包里的问题越来越少,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天地也越来越开阔。
善待他人,也不为难自己。

 

失恋的女孩,走不出沮丧和被抛弃的挫败情绪,被堵在“我不好,不值得被爱”的死胡同里,当无意中翻开手边的诗集,“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读给自己听,带着泪花开始微笑,咧着嘴角不停落泪,感受到心底深处软了、化了、通了。这就是心理疏导。
失独的父母,害怕听到任何安慰,锁起孩子的东西,逃到陌生的城市,感觉每一句“节哀顺变”都像是冷嘲热讽。午夜惊醒时,男人坚定地搂住妻子:“你有多痛,我就有多痛,别怕,我们一起扛过去。”这就是心理疏导。
多年未见的朋友,约了见面聊聊。几番欲言又止后,幽幽地说:“那天站在天台上真想跳下去,一了百了。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已经不想提了,都堵在心里,反正没人在意。”你伸手握住他:“幸好你没这么做,幸好你信任我,愿意告诉我。”这就是心理疏导。
新入职的员工,提交的文案反复出错,加班加点地修改还是屡屡被领导打回,急得挠头、砸桌子。旁边的同事递过一杯水,提醒他:“万事开头难,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求助也是一项职场技巧。”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急于表现,孤军奋战。这就是心理疏导。

 

是的,这就是心理疏导。
“疏导”是开导、打通人的思想的过程;而“心理”从广义上讲,强调的是疏导的工作内容和对象,不是学科术语。因此只要是针对个体心理活动(认知、情感、思维等)进行干预的过程,都属于心理疏导。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日益受到重视,心理疏导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类文件、书籍和调研报告中,其内涵也日益明确、稳定。
本书中论述的“心理疏导”是狭义的概念,是一种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化解自身或他人情绪困扰,化解心理和现实冲突,引导有效行为应对,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心态的技能,其中的“心理”特指心理学科和心理学干预技术。
广义的心理疏导可以很简单、很日常化,只要有一份自我觉察、几句话、一杯水或者一个拥抱,都可能帮助我们自己或身边的人化解现实中的许多困境。但狭义的心理疏导就需要一定的专业训练,需要遵循人性规律和心理学原理,借助“听”“说”“问”“答”等疏导技术,在生活中、职场中、社会交往中、自我反思中,更系统、高效地发挥作用。
你是不是有这样的时候,明明是一项简单易行的工作,却因为自己状态不佳而频频出错,或者遇上一两个感情用事的同事,整个团队的效率都深受其害。你很想调整状态,让自己和大家发挥出该有的能力水平,但不知如何调节。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候,面对朋友的倾诉,很想帮忙,却不知如何开口。听着他在你面前抱怨妻子、抱怨孩子、抱怨父母、抱怨同事、抱怨生活,听他长叹一声又举起酒杯,你感觉心疼,却又那么无奈。不知什么话该说,该怎么说,才不会变成“误导”,不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喋喋不休”,不会变成“站着说话不腰疼”?
心理疏导是一项岗位技能,可以运用于多种职业岗位,比如管理工作岗位、教育工作岗位、妇女儿童工作岗位、医护工作岗位、社区工作岗位、调解工作岗位、绩效工作岗位等。
心理疏导也是一项生活技能,可以运用于夫妻沟通、子女教育、老人陪护、朋友互助、陌生人聊天等场合,也可以运用于自我调节,提高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从而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
本书是一本简明扼要的心理疏导操作指南,很多技术可以直接拿来就用。如果你自己需要心理疏导,可以运用本书自助;如果你的朋友需要心理疏导,可以运用本书的技术帮助他们;如果你的工作团队需要心理疏导,可以运用本书的技术彼此互助。即使不需要心理疏导,你也可以将本书的一些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职场人际、夫妻相处、亲子教育等。

 

适合本书的读者
1.心理学爱好者。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的知识技能,拥有更美好的事业与生活的人员。
2.教育人员。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老师,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存在教育困扰的父母。
3.人事专员和管理人员。从事企业工会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4.社区管理人员。从事社区工作的专职人员,从事社区志愿者服务的人员,民政、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的人员,政府组织部门的相关人员。
5.心理咨询入门学员。
赖丹凤
2019年8月10日



 
 
 
 

商品简介

本书重点讲解了心理疏导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心理疏导在自我成长、家庭生活、组织发展、社会活动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本书技术应用性强、案例丰富,适合心理学爱好者、教师、家长、企业管理人员、社区管理人员、志愿服务人员等人群阅读学习,旨在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心理疏导知识,全面掌握心理疏导技能,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

赖丹凤
心理学博士,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国“心理疏导”项目核心讲师。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主任,厦门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累计接待个案3000小时以上。曾获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青年工作者,是一位“藉生命影响生命”的专业导师。
赵新刚
全国心理疏导职业培训中心主任。“薪情51Salary”平台创始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专家,具有十余年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咨询工作经验。参与了全国“人力资源经理”“绩效薪酬经理”“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社税核算管理”和“心理疏导”等职业培训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著有《绩效薪酬管理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和《心理疏导实务与应用》。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疏导//002
心理疏导的适用对象//002
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005
自我疏导与助人疏导//006
知识卡心理疏导培训项目的缘起//007
第二章  心理疏导的核心理念//009
情绪法则:用心疏,不堵//009
理性法则:用理导,不纵//011
疏为先,疏中有导;导为重,有导则疏//013
第三章  心理疏导的应用原则//015
原则一:科学取向+人文关怀//015
原则二:接纳情绪+重视理性//016
原则三:“消炎止痛” + “保健养生” //017
原则四:多重参与+适度隔离//018
原则五:助人+自助//019
技术篇
第四章  心理疏导的操作流程//022
心理疏导的工作思路//022
心理疏导的环节与节奏//023
第五章  “听”的技术//026
倾听要素:逻辑//027
倾听要素:情绪//029
倾听要素:需求//031
倾听要素:目标//033
练习倾听//034
第六章  “说”的技术//036
有内容的反馈//038
有参与的反馈//041
有力量的反馈//043
有余地的反馈//045
练习反馈//047
第七章  “问”的技术//049
提问用于澄清//050
提问用于聚焦//052
提问用于质询//054
提问用于赋能//055
知识卡短期焦点解决技术,构建解决之道//059
练习提问//060
第八章  “答”的技术//062
“答”的局限性//062
传授信息的“答” //065
引导觉察的“答” //066
引导重构的“答” //068
练习引导//070
应用篇
第九章  心理疏导在自我成长中的应用//074
自我接纳:拥有积极的自我意识//074
情绪管理:做情绪的主人//103
第十章  心理疏导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120
亲子互动:陪伴孩子共同成长//120
恋爱婚姻:趟过爱情的多瑙河//138
养老护理:当我成了你的依靠//161
第十一章  心理疏导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179
问题行为矫正:阳光总在风雨后//179
价值观引导:做正直的人//192
第十二章  心理疏导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214
职场压力:崩溃与成长的关键点//214
职场人际:创造良好的人际空间//230
第十三章  心理疏导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245
陌生人冲突:突发事件的应对智慧//245
同伴冲突:当我们在一起//261
社区矫正:迎接我们的破茧重生//268

内容摘要
本书重点讲解了心理疏导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心理疏导在自我成长、家庭生活、组织发展、社会活动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本书技术应用性强、案例丰富,适合心理学爱好者、教师、家长、企业管理人员、社区管理人员、志愿服务人员等人群阅读学习,旨在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心理疏导知识,全面掌握心理疏导技能,提升自我综合能力。

主编推荐

1.远离焦虑与愤怒,回归理性评判;认知自我,帮助他人;化解情绪困扰,引导有效行为,培养积极心态。
2.全国心理疏导职业培训指定教材。
3.心理学家岳晓东,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张海燕,国家卫生应急专家委员邓光辉,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