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学 第4版
  • 麻醉学 第4版
  • 麻醉学 第4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麻醉学 第4版

11.4 2.7折 42 八五品

库存2件

湖北咸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文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66840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9787117266840

上书时间2024-04-29

墨紫轩图书的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第九轮教材共有53种,均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套教材将于2018年6月出版发行,数字内容也将同步上线。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亲自为本套教材撰写序言,并对通过修订教材启发和指导高校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医教协同,为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服务人民群众健康乃至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寄予厚望。希望全国广大院校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多提供宝贵意见,反馈使用信息,以逐步修改和完善教材内容,提高教材质量,为第十轮教材的修订工作建言献策。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论  1
   一、麻醉学科  1
   二、核心竞争力  1
   三、麻醉学的发展历程  2
 第二节 麻醉科的组织结构与工作任务  3
   一、临床麻醉  3
   二、重症监测治疗  4
   三、疼痛诊疗  5
   四、麻醉学教研室  5
   五、麻醉学研究室  5
 第三节 做个优秀的临床医师  5
   一、树立正确人才观  5
   二、成功之道  6
   三、做优秀麻醉学人  6


第二章 手术病人术前病情评估与准备
7

 第一节 术前访视与术前病情评估门诊  7
   一、术前访视  7
   二、手术前病情评估门诊  8
 第二节 术前病情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8
   一、术前病情评估的内容  8
   二、术前病情评估的方法  9
 第三节 麻醉前准备和用药  12
   一、麻醉前准备  12
   二、麻醉前用药  14


第三章 局部麻醉
16

 第一节 局部麻醉药  16
   一、分类和构效关系  16
   二、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18
   三、局麻药的临床药理学  19
   四、影响局麻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20
   五、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20
 第二节 局部麻醉  22
   一、表面麻醉  22
   二、局部浸润麻醉  22
   三、区域阻滞麻醉  23
 第三节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  23
   一、概述  23
   二、颈神经丛阻滞  24
   三、臂神经丛阻滞  26
   四、腹横肌平面阻滞  30
   五、椎旁阻滞  32
   六、下肢神经阻滞  34


第四章 椎管内麻醉
40

 第一节 椎管的解剖与麻醉生理  40
   一、椎管解剖  40
   二、椎管内阻滞的生理  42
 第二节 蛛网膜下隙阻滞  42
   一、蛛网膜下隙阻滞的临床应用  42
   二、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并发症  45
 第三节 硬膜外阻滞  45
   一、硬膜外阻滞的临床应用  45
   二、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  48
   三、骶管阻滞  50
 第四节 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阻滞  51


第五章 全身麻醉
53

 第一节 全身麻醉分类  53
 第二节 全身麻醉药  53
   一、吸入麻醉药  53
   二、静脉麻醉药  56
   三、肌肉松弛药  57
   四、阿片类药物  58
 第三节 全身麻醉的实施  59
   一、全身麻醉诱导  59
   二、全身麻醉的维持  60
   三、全身麻醉深度的判断  61
   四、全身麻醉的苏醒  62
 第四节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63



第六章 气道管理
65

 第一节 影响气道通畅的原因  65
   一、气道的解剖结构  65
   二、影响气道通畅的常见原因及处理原则  66
 第二节 声门上气道管理的方法  67
   一、维持气道通畅的基本方法  67
   二、面罩通气术  69
   三、喉罩通气术  70
 第三节 声门下气道管理的方法  71
   一、气管插管术  71
   二、气管切开术  74
   三、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插管术  76
   四、支气管内插管术  77
 第四节 困难气道的处理  77
   一、困难气道的定义与分类  78
   二、困难气道的预测与评估  78
   三、处理困难气道的用具和方法  79
   四、困难气道处理流程  80
   五、注意事项  
83


第七章 围术期体温管理
85

 第一节 体温的生理调节  85
   一、体温调节中枢  85
   二、体温调节方式  85
 第二节 围术期体温监测  86
   一、监测部位  86
   二、监测方法  86
 第三节 围术期影响体温的因素  86
   一、导致机体低体温的因素  86
   二、导致机体体温过高的因素  87
 第四节 围术期体温异常对机体的影响  88
   一、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88
   二、体温过高对机体的影响  88
 第五节 围术期体温保护措施  89
   一、围术期机体低体温的保护措施  89
   二、围术期机体体温过高的保护措施  89



第八章 呼吸功能的监测和临床应用
91

 第一节 呼吸功能的一般监测  91
   一、呼吸运动的监测  91
   二、胸部的听诊与叩诊  91
 第二节 通气功能的监测  91
   一、常用通气量监测  91
   二、二氧化碳的监测  92
 第三节 氧合功能的监测  94
   一、氧交换功能  94
   二、肺内分流率(QS/QT)  96
   三、氧供与氧耗  96
 第四节 小气道功能的监测  97
   一、监测指标和方法  97
   二、小气道功能监测的临床应用  97
 第五节 呼吸力学监测  98
   一、监测指标和方法  98
   二、呼吸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  99
 第六节 超声在肺功能监测中的应用  101
   一、正常肺组织的超声征象  101
   二、常见异常肺组织超声征象  102
   三、肺部超声检查的应用价值  102


第九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
103

 第一节 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和临床应用  103
   一、动脉血压  103
   二、中心静脉压  107
   三、肺动脉压和肺动脉楔压  108
   四、心排出量  110
   五、外周血管阻力和肺血管阻力  111
 第二节 超声技术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应用  112
   一、超声心动图的概念及分类  112
   二、超声心动图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运用  113
 第三节 心电图监测  114
   一、心电图监测的基础知识  114
   二、心肌缺血的监测  117
   三、心肌梗死的监测  118
   四、心律失常的监测  119


第十章 围术期体液平衡的监测
123

 第一节 围术期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  123
   一、体液中的水、电解质成分  123
   二、体液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124
   三、常见水、电解质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125
 第二节 围术期体液渗透浓度平衡的监测  128
   一、体液渗透的基本概念  128
   二、体液渗透浓度的监测方法  129
   三、常见体液渗透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130
 第三节 围术期酸碱平衡的监测  131
   一、酸碱平衡的基本生理  131
   二、酸碱平衡的常用监测参数  133
   三、常见酸碱平衡失常的诊断与处理  134


第十一章 围术期的液体治疗
137

 第一节 围术期有效循环血容量的评估  137
   一、体液量的分析  137
   二、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138
   三、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139
   四、其他相关监测指标  139
 第二节 液体治疗的原则  140
   一、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需要量  140
   二、液体治疗的处理原则  141
 第三节 常用输液制剂  142
   一、晶体溶液  142
   二、胶体液  
143


第十二章 围术期的血液管理
145

 第一节 治疗贫血和优化红细胞生成  145
 第二节 减少围术期失血的措施  145
   一、外科技术的提高和改进  145
   二、控制性降压  146
   三、主动脉内球囊阻断术  146
   四、术中体温的维持  146
 第三节 围术期红细胞输注  146
   一、开放性输血策略  146
   二、限制性输血策略  147
   三、个体化输血策略的提出与展望  147
 第四节 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管理  148
   一、凝血功能的检查  148
   二、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和血小板  148
   三、止血药物的合理应用  149
 第五节 围术期自体输血  149
   一、术前自体血储备  150
   二、自体血液回收  150
   三、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  150



第十三章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调控与控制性降压
152

 第一节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调控  152
   一、围术期高血压处理  152
   二、围术期低血压处理  153
   三、围术期心律失常处理  154
 第二节 控制性降压  154
   一、控制性降压的生理基础  155
   二、控制性降压对机体的影响  155
   三、控制性降压适应证和禁忌证  156
   四、控制性降压的技术和方法  156
   五、控制性降压的并发症及防治  158


第十四章 日间手术麻醉与手术室外麻醉
159

 第一节 日间手术麻醉  159
   一、日间手术的概念  159
   二、日间手术常用准入标准与手术种类  159
   三、日间手术麻醉处理  9
 第二节 手术室外麻醉  162
   一、手术室外麻醉定义及相关概念  162
   二、手术室外麻醉的共同特点  163
   三、手术室外麻醉方法  163
   四、手术室外麻醉种类及特点  163
 第三节 快通道麻醉  166
   一、快通道麻醉定义  166
   二、快通道麻醉特点与应用  167



第十五章 麻醉后恢复室
168

 第一节 概述  168
 第二节 工作常规和离室标准  168
   一、工作常规  168
   二、离室标准  168
 第三节 PACU常见并发症  169



第十六章 重症监测治疗
172

 第一节 概述  172
   一、概念  172
   二、重症监测治疗病房  172
 第二节 临床常用的监测项目  173
   一、反映循环和呼吸功能的监测指标  173
   二、反映重要器官灌注的监测指标  174
   三、其他监测  174
 第三节 危重病人的治疗  175
   一、呼吸治疗  175
   二、循环治疗  175
   三、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75
   四、营养支持  175
   五、其他治疗  
175

第十七章 急性呼吸衰竭
176

 第一节 概述  176
   一、概念  176
   二、ARDS的病因  176
 第二节 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177
   一、病理变化  177
   二、病理生理改变  177
   三、发病机制  178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79
   一、症状和体征  179
   二、影像学检查  179
   三、实验室检查  180
   四、ARDS的分期  180
 第四节 诊断与治疗  181
   一、诊断  181
   二、鉴别诊断  181
   三、治疗  
182

第十八章 呼吸治疗
186

 第一节 氧治疗  186
 第二节 胸部物理疗法  189
 第三节 机械通气治疗  191
   一、适应证  191
   二、机械通气的禁忌证  192
   三、机械通气模式  193
   四、呼气末正压  197
   五、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198
   六、机械通气的撤离  199
   七、肺保护性通气  201
   八、麻醉期间的机械通气管理  201


第十九章 镇静的临床应用
203

 第一节 镇静对生理的作用   203
 第二节 常用镇静药和拮抗药  204
   一、苯二氮类镇静药及拮抗药  204
   二、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05
   三、吩噻嗪类镇静药  205
   四、丁酰苯类镇静药  206
 第三节 镇静的临床应用  206
   一、镇静的适应证  206
   二、镇静的目标  207
   三、镇静期间的监测  207
   四、镇静的撤离标准   207
   五、常用镇静技术  207
   六、镇静的并发症及处理  209


第二十章 休克
211

 第一节 概述  211
   一、概念  211
   二、休克的分类  211
   三、病理生理学改变  211
   四、休克的临床表现和分期  213
   五、休克的诊断与临床监测  214
   六、休克治疗的基本原则  215
 第二节 低血容量性休克  217
   一、病因  217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  217
   三、临床表现  217
   四、诊断  218
   五、治疗原则  218
 第三节 过敏性休克  219
   一、病因  219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  219
   三、临床表现  220
   四、诊断  221
   五、治疗原则  221
 第四节 感染性休克  221
   一、病因  222
   二、病理生理学改变  222
   三、临床表现  223
   四、诊断  223
   五、治疗原则  
223

第二十一章 体外循环和体外膜肺氧合
225

 第一节 体外循环  225
   一、概念和原理  225
   二、体外循环的主要装置  225
   三、体外循环的实施  225
 第二节 体外膜肺氧合  226
   一、概念和原理  226
   二、ECMO的主要装置  227
   三、ECMO和CPB的区别  227
   四、循环途径  227
   五、临床应用  
228

第二十二章 心肺脑复苏
230

 第一节 心搏骤停和CPCR  230
   一、心搏骤停的病因  230
   二、心搏骤停的类型  230
   三、复苏的阶段  230
 第二节 基本生命支持  231
   一、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和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  231
   二、尽早开始高质量的CPR  232
   三、电除颤  234
 第三节 高级生命支持  235
   一、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有效人工呼吸支持  235
   二、恢复和维持自主循环  235
   三、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处理  235
   四、心肺复苏期间的监测  236
   五、CPR期间的用药  237
   六、循环支持设备  238
 第四节 复苏后治疗  238
   一、呼吸管理  238
   二、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238
   三、脑复苏  239
   四、心搏骤停后预后评估  241
   五、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  241
 第五节 终止复苏  242


第二十三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43

 第一节 MODS的历史溯源与流行病学  243
 第二节 MODS的发病机制  243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与MODS  244
   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与MODS  244
   三、肠道动力学说与MODS  245
   四、基因多态性与MODS  246
 第三节 MODS的病因和分型  246
   一、MODS的病因  246
   二、MODS的发病过程与分型  246
 第四节 MODS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监测  247
   一、MODS的临床诊断  247
   二、MODS的临床分期与特征  251
   三、MODS的临床评估和监测  252
 第五节 MODS的防治原则  253
   一、MODS的预防  253
   二、MODS的治疗  
254

第二十四章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
256

 第一节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目的  256
   一、危重病人代谢特点  256
   二、营养与免疫  256
 第二节 危重病人营养评估  257
   一、危重病人营养状态评估方法  257
   二、危重病人营养需要量估算  258
 第三节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方案  259
   一、营养支持方案的选择  259
   二、肠内营养  260
   三、肠外营养  262
 第四节 特殊危重病人营养支持  263
   一、肝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263
   二、急性肾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  264
   三、呼吸衰竭病人营养支持  265


第二十五章 疼痛诊疗
266

 第一节 概述  266
 第二节 疼痛的评估  267
 第三节 常用的镇痛药物  268
 第四节 急性疼痛治疗  272
   一、术后疼痛的治疗方法  272
   二、分娩镇痛  273
 第五节 慢性疼痛治疗  274
 第六节 癌痛治疗  275


第二十六章 药物依赖与戒断
277

 第一节 概论  277
   一、与药物依赖性相关的基本概念  277
   二、药物依赖的流行病学及危害  277
   三、药物依赖的病因  278
   四、药物依赖性的分类  278
 第二节 依赖性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靶点  278
   一、依赖性药物分类  278
   二、依赖性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  27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