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历史可以观看
图书条目标准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历史可以观看

塑封消毒 正版书 套装书为一本

12 3.4折 35 九品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克力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5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稳2

上书时间2024-12-29

福宝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二手书不缺页不掉页不影响阅读,部分有笔记划线,没有光盘书签书腰等赠品,套装书为一本。拍下即代表接受该情况描述,不再另做通知,也不接受另外留言备注关于品相的要求。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冯克力 著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5
  • 版次 1
  • ISBN 9787549535590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35页
  • 字数 7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作者在书中讲述了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结合随附的近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娓娓道来,探讨照片在认识和研究历史中的特有价值。这些图片,有些是新华社档案图册里当年“不宜发表的”,有些是曾入“敌档”、原存于公安局的敌伪档案中的,有些是颠覆了我们教科书中的许多表述、让“历史成见”尴尬的;还有些来自我们的“私人照相簿”。作者由解读“照片遭遇之种种”,观看历史,在“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 之外,凝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
  作者认为,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观看的。仅仅依赖照片虽然不足以构建系统的历史叙事,但历史叙事却不能不因照片的存在与介入,而发生某些微妙的改变。照片是一柄双刃剑,在以其具象、直观的属性,为历史叙事与研究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常常让一些“历史成见”面临尴尬。
  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被观看的。本书作者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图片故事为我们重新解读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变得更加丰满、生动,而那些经过了岁月积淀的照片也因此更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哪些照片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在经过了岁月的积淀之后,我们可能会看得更加清楚,甚至有时对同一张照片,今天和过去的观感会形同天壤。
【作者简介】
冯克力,出生于1954年,《老照片》主编,十余年来潜心于老照片的征集、出版与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

【目录】
凝视记忆
……在中国,影像文化尚未养成普遍的知识立场,稳定的政治态度,并借以维系一种不假借文字的历史眼光、历史感--虽然今日中国到处充斥影像与照片。

当历史可以观看
……观看者对于照片信息的关注与选择,往往与拍摄者的主观愿望大异其趣,有时候摄影者作为画面的主体呈现给人的,观者却熟视无睹,反而是画面里那些毫不起眼的什物触动了他的神经,引发了他的思绪,从而对某件史实、某个人物或某种社会现象获得了新的认识。

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
……如果说上面这张照片,是以极具张力的视觉效果冲击了我们的历史成见的话,那么接下来这幅照片,却不动声色地向我们讲述了平民庶众面对时代变迁的另一种态度-- 一种有别于“宏大叙事”给定的态度。

日常民国
……这张记录民国首都民众寻常生活的照片,以及画面本身所透露出的安宁与祥和,正是那个时代的某种写照。与通常印象里的“万恶旧社会”,至少是大相径庭。

老照片的“价值”
……我们通常说,经过了岁月积淀的照片才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

照片“遭遇”之种种
……从晚清到北洋,到民国,到日本侵略,到国共内战,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接踵而至一波一波的政治运动,政局变换之不测,社会动荡之剧烈,为数千年来所罕见,而沉浮其间的国人则往往昨是今非,今是昨非,天上地下,不堪其忧。于是,为了使作为“证据”的瞬间定格能够达成或避免某种后果,无数的照片便难逃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种种命运。

家庭合影里的伦理与时代
……这些不同时期的家庭合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折射出了不同时代的伦理与风貌,为后人研究中国家庭乃至社会的变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这里,笔者依据照片拍摄时间的顺序介绍几幅,从中或可窥见中国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曾经有过的伦理倾向与生存状态。

“不宜发表”
……就是这样一幅极富现场感与时代意味的新闻照片,却因领袖是背对镜头,而被归入“不宜发表”之列,在通讯社的资料库里沉睡了几十年,直到《老照片》刊布后,始以“历史照片”的面目得见天日。

曾入“敌档”
……中国传统正史的叙事,只专注于朝代更替之类的“经国大事”,往往忽略百姓日常生活的细节,殊不知,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细微末节,在默默生聚并传递着更深层的时代消息。

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
2010年5月,星散海内外的蒋氏后人再度聚首,故地重游,缅怀先祖。抚今追昔之余,他们在七十六年前家族合影的同一幢建筑前,拍下了又一张全家福,续写了一个百年家族的影像记录,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纪念集里识沧桑
……“怀旧”部分辑录了一些历史照片,有蒋介石等政要四十年代到学校视察的留影、同学合影以及当年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生活”部分收录了十三期同学现在的各种生活照,除了现生活在台湾的同学以外,还有1949年以后留在大陆以及移居海外同学的照片。

进城
……这真是一张发人深思的照片!以其丰富而微妙的画面语言,道尽了进城一刻之种种。但可惜的是,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寻遍各处角落也没能找见,在此也就无法把它呈现给大家了。

曾经的“蜜月”
……《老照片》里不乏反映中苏“蜜月”的照片,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为特定时期的中苏关系留下了鲜活的记录。

1967年:定格在地质部大院
……1967年间拍摄于地质部机关大院里的这组照片,具象地展示了“文革”时的社会人文环境,其所传递的信息,远非区区本文所能概括。

田间地头的“政治”
……那时的新闻照片,十有八九是摆拍而来的。不过又想想,那年月田间地头的“政治”又何尝不是听凭摆布的结果呢?可见,实在是先有了听凭摆布的“政治”,才有了各种摆拍的“新闻照片”。

北京的气候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面对这张照片,我和他们一样感到羞愧,为他们,也为自己,为曾经被无常的命运捉弄过的每一个人。

未被遗忘的孙明经
……这其中就有“文革”初,学院的造反派从孙明经家中强行抄走的上万张底片和个人书信、日记等资料,这些底片和资料大多是孙明经三四十年代参加科学社会考察所留下的。

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
……照片因其自身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有时无需借助更多的文字解读,便可以将人们带入某个特定的时代,即使是那些寻常的家藏照也不乏这样的功能。比起“宏大叙事”来,家藏的老照片,保留了更多的个体生命的温度,这温度既是个体的,也是时代的。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