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地震工程学
塑封消毒 正版书 套装书为一本
¥
24.7
3.8折
¥
65
九品
仅1件
作者李宏男、陈国兴 编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加油A
上书时间2024-12-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二手书不缺页不掉页不影响阅读,部分有笔记划线,没有光盘书签书腰等赠品,套装书为一本。拍下即代表接受该情况描述,不再另做通知,也不接受另外留言备注关于品相的要求。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宏男、陈国兴 编
-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3-07
-
版次
1
-
ISBN
9787111416807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1页
-
丛书
水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
- 【内容简介】
-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城地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减轻地震灾害一直是地震工程研究者和土木工程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地震工程学》涉及地震工程学的各个领域。第1篇介绍地震学的基础知识、地震动特性、场地地震效应与分析方法。第2篇介绍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原理、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与试验技术。第3篇介绍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方法。第4篇介绍土石坝、混凝土坝的抗震分析方法。第5篇介绍桥梁抗震设计理论、分析方法与设计实例。第6篇介绍基础隔震、吸振减震、耗能减震与结构控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土木工程研究生系列教材:地震工程学》的读者对象为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海洋工程等学科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工程技术人员及科学研究者。
- 【目录】
-
前言
第1篇工程地震
第1章地震学基础
1.1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环境
1.1.1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1.2地球内部构造
1.1.3板块运动
1.2地震成因与地震类型
1.2.1地震成因
1.2.2地震类型
1.3震源机制与地震活动性
1.3.1震源机制
1.3.2地震活动性
1.4地震波传播
1.4.1地球介质的基本假定
1.4.2波动方程
1.4.3弹性波的传播
第2章地震灾害与地震烈度
2.1地震灾害
2.1.1地震灾害概况
2.1.2地表变形
2.1.3工程结构的破坏
2.1.4次生灾害
2.2地震震级
2.3地震烈度与地震烈度表
2.3.1地震烈度及其用途
2.3.2地震烈度表
2.3.3关于地震烈度的不同观点
2.4地震烈度的衰减规律
2.4.1震中烈度与震级关系
2.4.2地震烈度的衰减关系
2.5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2.5.1震源影响
2.5.2场地条件的影响
2.5.3影响地震烈度的其他因素
第3章地震动特性
3.1强地震动观测
3.1.1强震观测仪器
3.1.2强震观测系统
3.2地震动的随机过程描述
3.2.1随机过程的概率结构
3.2.2随机过程的平稳性和平稳化随机过程
3.2.3随机过程的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密度函数
3.2.4平稳随机过程的互相关函数与互功率谱密度函数
3.2.5平稳随机过程的谱参数
3.2.6平稳随机过程的交差问题
3.2.7平稳随机过程峰值的分布或极大值的概率密度函数
3.2.8地震动的随机过程模型
3.3地震动的工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3.1地震动的幅值
3.3.2地震动频谱特性
3.3.3地震动持时
3.4地震烈度与地震动的关系
3.4.1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峰值的关系
3.4.2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关系的多值性
3.4.3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
3.5近场地震动特征
3.5.1近断层速度和加速度大脉冲
3.5.2近断层破裂的方向性效应
3.5.3上盘效应
3.5.4近断层强地震动的集中性
3.6远场强地震动特征
第4章土体地震反应
4.1土的动力特性
4.1.1饱和砂性土震动液化机理
4.1.2饱和砂土抗液化强度的影响因素
4.1.3饱和砂土的抗液化强度
4.1.4粘性土的动强度
4.1.5饱和砂土振动孔隙水压力的增长规律
4.2饱和砂土场地的地震液化判别
4.2.1砂土液化的初步判别
4.2.2砂土液化判别的NCEER法
4.2.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砂土液化判别方法
4.2.4砂土液化概率判别法
4.3土的动力本构关系
4.3.1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的基本特性
4.3.2土的粘弹塑性模型
4.3.3土的等效非线性粘弹塑性模型
4.3.4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经验估计
4.4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4.4.1一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4.4.2二维横向非均匀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4.4.3人工边界条件
参考文献
第2篇结构抗震技术与试验技术
第5章结构抗震设计原理
5.1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5.1.1静力理论阶段
5.1.2反应谱理论阶段
5.1.3动力理论阶段
5.1.4基于结构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5.2结构抗震概念设计
5.2.1场地和地基
5.2.2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5.2.3抗震结构体系
5.2.4非结构构件
5.2.5结构材料与施工
5.3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5.3.1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思想
5.3.2地震风险水准
5.3.3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性能水平和目标性能
5.3.4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5.4结构抗震体系
5.4.1典型震害的启示
5.4.2结构抗震体系
5.4.3结构总体布置原则
5.4.4结构的延性
5.4.5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第6章结构线弹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与抗震设计反应谱
6.1结构的运动方程
6.1.1单自由度结构运动方程
6.1.2多自由度结构运动方程
6.2单自由度结构地震作用时程分析
6.3单自由度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反应谱法
6.4多自由度结构的振型和自振频率
6.4.1自振频率和振型
6.4.2振型坐标变换
6.5多自由度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振型分解法
6.6结构地震反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6.6.1振型最大地震作用
6.6.2振型组合
6.6.3反应谱理论基本假设
6.7抗震设计反应谱
第7章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7.1结构的力学模型
7.2构件刚度模型
7.3恢复力模型
7.4恢复力特性计算
7.5时域逐步积分法
7.5.1中心差分法
7.5.2Newmarkβ法
7.6结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
7.6.1基本原理
7.6.2结构能力曲线
7.6.3结构抗震能力的评估
第8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8.1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8.1.1底部剪力法
8.1.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8.1.3时程分析方法
8.2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8.2.1《抗震规范》给出的计算方法
8.2.2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方法
8.3结构构件截面抗震验算
8.3.1概述
8.3.2基于可靠度的抗震分析
8.3.3截面抗震验算
8.4结构抗震变形验算
8.4.1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8.4.2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
8.5基于Pushover分析方法的结构抗震验算
8.5.1能力谱方法
8.5.2位移延性系数方法
8.5.3位移影响系数法
第9章结构动力试验
9.1结构模型设计与相似理论
9.1.1结构模型设计的相似条件
9.1.2模型设计
9.1.3破坏模型试验
9.1.4结构抗震模型试验
9.2结构拟静力试验(Pseudostatictest)
9.2.1试件类型
9.2.2拟静力试验的加载制度
9.2.3加载设备和装置
9.2.4加载的反力装置
9.2.5试验数据的测量和采集
9.2.6二维拟静力结构加载试验方法
9.3结构拟动力试验(Pseudodynamictest)
9.3.1拟动力试验的试验流程
9.3.2拟动力试验理论问题
9.3.3拟动力方法的若干应用
9.4结构振动台试验
9.4.1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分类
9.4.2地震模拟振动台动力加载试验在抗震研究中的作用
9.4.3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的加载过程和试验方法
9.4.4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结构反应的测量
9.5结构动力特性的现场试验
9.5.1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
9.5.2结构的动力特性及其量测
9.5.3脉动方法测量结构的动力特性
9.5.4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第3篇房屋结构抗震
第10章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
10.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
10.1.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10.1.2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10.1.3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
10.2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延性设计
10.2.1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
10.2.2剪力墙结构抗震延性设计
10.2.3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延性设计
10.3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位移/性能的抗震设计
10.3.1基于位移/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提出
10.3.2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第11章多高层房屋钢结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
11.1多高层房屋钢结构抗震性能
11.1.1纯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11.1.2钢框架支撑(抗震墙板)结构的抗震性能
11.2多高层房屋钢结构抗震设计
11.2.1地震作用计算
11.2.2构件抗震验算
第12章砌体结构抗震性能与抗震设计
12.1砌体结构抗震性能
12.1.1砌体结构墙抗震性能
12.1.2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
12.1.3砌体结构墙抗震性能分析
12.2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12.2.1地震作用计算
12.2.2墙体抗震验算
参考文献
第4篇水工结构抗震
第13章土石坝抗震分析
13.1概述
13.1.1我国土石坝工程建设概况
13.1.2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概述
13.1.3土石坝抗震稳定性分析方法概述
13.2土石坝震害特点及其对抗震分析理论发展的作用
13.2.1土石坝震害特点
13.2.2震害对土石坝抗震理论发展的作用
13.3均质土坝地震反应分析的剪切梁法
13.3.1均质土坝的动力微分方程及其求解
13.3.2土坝地震反应最大值的简化计算
13.4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法
13.4.1等效线性总应力法
13.4.2非线性有效应力法
13.5土石坝抗震稳定性分析方法
13.5.1拟静力法
13.5.2动力时程安全系数法
13.6土石坝地震永久变形分析方法
13.6.1滑动体位移法
13.6.2等价结点力法
第14章混凝土坝抗震分析
14.1概述
14.1.1我国混凝土坝工程建设概况
14.1.2混凝土坝震害实例
14.1.3混凝土坝抗震经验和教训
14.2重力坝地震反应分析
14.2.1悬臂梁法
14.2.2振型和频率计算
14.2.3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14.2.4坝体应力计算方法
14.3拱坝地震反应分析
14.3.1频域子结构模型
14.3.2时域子结构模型
14.3.3时域整体模型
14.4拱坝横缝非线性模拟
14.4.1接触单元法
14.4.2接触面法
14.5拱坝坝肩动力稳定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篇桥梁抗震
第15章桥梁震害及其对桥梁抗震理论发展的推动作用
15.1大地震桥梁震害现象描述
15.1.11976年唐山大地震
15.1.2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埃塔地震
15.1.3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
15.1.4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
15.1.52008年汶川地震
15.1.6缆索承重桥梁和钢桥震害
15.2震害对桥梁抗震理论与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16章桥梁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16.1桥梁抗震设计思想
16.1.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思想的演变
16.1.2抗震设防水准、性能等级与设防目标
16.1.3桥梁抗震设防目标
16.2桥梁抗震分析建模
16.2.1概述
16.2.2墩柱
16.2.3非线性支座单元
16.2.4非线性挡块单元
16.2.5土与基础的连接处理
16.2.6高墩、长索等构件的大位移非线性行为
16.3非一致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谱方法
16.3.1基本方程
16.3.2非一致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谱振型组合方法
16.3.3长周期反应谱
16.4桥梁抗震能力的计算方法
16.4.1混凝土柱抗剪计算
16.4.2钢筋混凝土构件变形能力计算方法
第17章桥梁抗震分析与设计实例
17.1广州市猎德大桥抗震性能分析
17.1.1猎德大桥概况
17.1.2地震反应计算
17.2松原市城区第二松花江大桥抗震阻尼器设计
17.2.1松原市城区第二松花江大桥概况
17.2.2地震反应计算
17.3北盘江大桥抗震性能分析
17.3.1北盘江大桥概况
17.3.2抗震验算
17.3.3设计的改进
参考文献
第6篇结构减震控制
第18章基础隔震结构体系
18.1概述
18.2隔震房屋动力反应分析
18.2.1隔震层分析模型
18.2.2隔震体系分析模型及动力方程
18.2.3隔震效果分析
18.3隔震结构设计
18.3.1隔震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
18.3.2隔震结构的设计步骤
18.3.3隔震结构的计算要点
18.3.4构造措施
第19章吸振减震结构体系
19.1概述
19.2调谐质量阻尼器
19.2.1TMD的计算模型及影响参数分析
19.2.2TMD系统对结构地震反应的控制
19.3调谐液体阻尼器
19.3.1TLD中动水压力的简化计算
19.3.2TLD中液体动液压力的计算
19.3.3TLD结构减震体系的简化计算方法
19.3.4TLD结构减震体系的计算实例
19.4调谐液体柱型阻尼器
19.4.1TLCD中水运动的基本方程
19.4.2调频TLCD设计
19.4.3变截面TLCD
19.5悬吊质量摆减震体系
19.5.1体系计算模型和振动方程
19.5.2数值计算与分析
第20章耗能减震结构体系
20.1概述
20.2摩擦阻尼器
20.2.1摩擦阻尼器的构造
20.2.2摩擦阻尼器受力特性
20.2.3摩擦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和设计
20.3粘弹性阻尼器
20.3.1粘弹性阻尼器的构造
20.3.2粘弹性阻尼器的受力特性
20.3.3剪力贮存模量和损耗模量的影响因素
20.3.4粘弹性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和设计
20.4粘滞液体阻尼器
20.4.1粘滞液体阻尼器的受力特性
20.4.2粘滞液体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和设计
20.5软钢阻尼器
20.5.1软钢阻尼器的构造
20.5.2软钢阻尼器的受力特性
20.5.3软钢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和设计
第21章结构主动、半主动及智能控制
21.1概述
21.2主动控制系统
21.2.1主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21.2.2主动控制的减震机理
21.2.3主动控制的设计
21.3半主动控制系统
21.3.1半主动变刚度系统
21.3.2半主动变阻尼控制系统
21.4智能控制系统
21.4.1磁流变阻尼器控制系统
21.4.2压电摩擦阻尼器控制系统
21.4.3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