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性哲学-(——人的共同体的发展)
塑封消毒 正版书 套装书为一本
¥
21.8
2.2折
¥
99
九品
仅1件
作者拓朴法考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0
版次1
装帧其他
货号加油A
上书时间2024-12-2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二手书不缺页不掉页不影响阅读,部分有笔记划线,没有光盘书签书腰等赠品,套装书为一本。拍下即代表接受该情况描述,不再另做通知,也不接受另外留言备注关于品相的要求。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拓朴法考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9-10
-
版次
1
-
ISBN
9787520352444
-
定价
99.00元
-
装帧
其他
-
开本
128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81页
-
字数
277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的主题是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上对社会公共性的研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巨大历史变化的基本脉络,就是在主体性发展前提下的公共性建构。本书首先对哲学视野中的公共活动领域、公共性问题的由来、人文世界的公共性意蕴及其发展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从唯物史观的高度阐述了社会公共利益的产生、实现和历史发展。在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对人与社会发展的关注从主体性到公共性的转向后,对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作了结构层次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的关系。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公共意识,对公共存在起着维护和建构的作用。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世界范围内主体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日益突出。共同体是公共性的存在。在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同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当今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根本保障。面向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应该是公共主义的发展观。我们需要有主体性哲学基础上的公共性哲学,引领人类走出错综复杂的历史迷宫,共同创造和享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公共性的人文世界。
- 【作者简介】
-
郭湛,1945年生,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学部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史观和文化观。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主编之一)、《人活动的效率》、《思维世界导论 —— 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考察》 (主编之一)、《哲学与社会》、《主体性哲学 —— 人的存在及其意义》、《哲学素质培养》 (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第一主编)、《面向实践的反思》、《社会公共性研究》(主编)、《社会的文化程序》、《华夏复兴与中华文明道路》(合著)等。
- 【目录】
-
导言 公共领域的哲学:新的生长点/1
第一章 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5
一 公共活动领域的公共性/5
二 社会生活秩序的生产和供给/7
三 国家、政府职能的公共性质/9
四 市场经济社会的公共性前提/10
五 当代社会对于公共性的需求/12
第二章 公共性问题的由来和发展/15
一 公共性问题的产生/16
二 公共性问题的凸显与困境/17
三 公共性理念的历史检视和当代重建/20
四 公共性问题研究的基本原则/23
第三章 人文世界的公共性及其诠释/25
一 “公共性”概念的历史考察/25
二 公共性的当代意蕴/30
三 当代公共性发展面临的问题/35
第四章 公共利益: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解读/37
一 公共利益的产生/37
二 公共利益的实现/40
三 资本主义社会公共利益的产生和实现/43
四 公共利益的历史发展/46
第五章 哲学从主体性到公共性的走向/50
一 理论与实践/50
二 存在与规律/55
三 主体与活动/58
四 生产与发展/61
五 文明与交往/64
六 主导范式的转换/66
七 哲学的公共性转向/67
第六章 公共性的样态与内涵/70
一 人的社会关系与公共性/70
二 共在性、共处性、共和性/72
三 公有性、公用性、公利性/73
四 共通性、共谋性、共识性/74
五 公意性、公义性、公理性/76
六 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77
第七章 人们的公共存在与公共意识/79
一 存在与意识:社会的公共性/79
二 人的社会和自然的公共性存在/81
三 对公共和公共性的意识/83
四 理解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性/84
五 无产阶级与社会公共性的发展/86
第八章 作为公共意识的哲学社会科学/88
一 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形态的公共意识/88
二 建构民族国家共同体亟需哲学社会科学引领/91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期待/95
四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99
五 主体性和公共性:话语体系建设两个维度/101
第九章 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性与公共性层面/105
一 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作用/105
二 当代社会话语体系建设意识的觉醒/109
三 历史性和世界性:话语体系发展的趋势/111
四 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性层面/113
五 话语体系建设的公共性层面/116
六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立场和原则/118
第十章 公共意识对公共存在的维护和建构/121
一 社会公共意识与公共存在相互作用/121
二 个体群体:确立公共价值追求和评价体系/125
三 社会国家:建构秩序规范和维护公共利益/127
四 人类整体:聚集历史合力的命运共同体/131
第十一章 阶级性与公共性:《共产党宣言》双重意蕴/136
...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