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
塑封消毒 正版书 套装书为一本
¥
5
2.4折
¥
20.8
九品
仅1件
作者林大津 著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有5
上书时间2024-12-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二手书不缺页不掉页不影响阅读,部分有笔记划线,没有光盘书签书腰等赠品,套装书为一本。拍下即代表接受该情况描述,不再另做通知,也不接受另外留言备注关于品相的要求。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林大津 著
-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4
-
版次
1
-
ISBN
9787211027491
-
定价
20.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43页
-
字数
260千字
- 【内容简介】
-
1991年,笔者曾撰文《呼唤比较文化的新局面》,评论胡文仲教授《跨文化交际学选读》,吁请外语界同行协力同心,以自身的优势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成为中国比较文化研究的一支生力军。
自此,外语界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又推出了上百篇论文,出版了论文集《文化与交际》(胡文仲,1994)和辞典《英美文化辞典》(胡文仲,1995),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1995)。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龙腾虎跃,蔚为壮观,出现了我们翘首企盼的新局面。
如今,林大津先生的专著《跨文化交际研究》即将付梓,且作者又是后学中的先进,怎不令人高兴!
我与林大津先生仅有一面之交。1995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的研讨会期间,他以深厚的学术潜力,当选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的常务理事时,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可是,半年后的春节期间,他从福建打来的两次长途电话却使我顿生敬意。第一次他询问美国文化学家霍尔的有关情况,知他钻研很深,且在指导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硕士论文。在万家欢庆中华民族盛大的节日时,从他的第二次来电中得知他在为其专著作最后的一搏,感奋和敬佩油然而生。当他提出希望我为之作序时,我毫不犹豫地欣然从命。原因有二。一是笔者“呼唤”的“新局面”又结硕果;二是“猩猩惜猩猩”。回想笔者两年前刚到深圳的春节期间为撰写《创意导游》所经历的种种情景,深知他半年来的酸甜苦辣,不由得对他的执著精神充满敬意,且引为同志。
我怀着喜悦的心情,一气卒读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清样,与作者一道神游于浩翰的文化海洋,深以为幸。总的感觉是,我在未见书稿时就答应为之作序虽有几分冒险,这冒险却是完全值得的。
关于本书的总体评价,我想作者在前言中所用的“千人糕”的比方相当贴切。如果稍加引申,似乎可以做出几点估价:1)本书在学科体系建构方面似乎主要承袭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但各章都有不少独到的真知灼见;而作者关于“本书在借鉴他人成果时……作了一番取舍后,自成一统,不少论断纯属一家之言,一孔之见”的自我评价则说明作者不仅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且具有不断探索的执著追求。2)本书的性质和价值定位于“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是名副其实的。它因此而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且兼有教科书的科学严谨、参考书的丰富内容和实用手册的向导作用。3)本书可读性强,风格幽默诙谐,文字生动流畅,既“化精深为通俗”而又不媚俗。4)作者作为“千人糕”的设计师,确有化龙点晴之功,这一份色香味俱佳的精美糕点注入了制作者大量的心得和独创。因此,本书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和手册,而是当之无愧的学术专著。
本书的真知灼见,至少有以下一些:
1.关于文化评价的二分观点。作者认为,从总体上和宏观上看,我们不能对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厚此薄彼,妄论孰优孰劣,否则就可能陷入民族中心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甚至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泥坑;然而另一方面,从局部上和微观上看,又可以对文化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比如礼貌服务总比野蛮“服务”好,讲究公共卫生总比乱扔瓜皮纸屑好,排队总比插队好,等等。
2.关于中美文化的宏观特征对比,作者提出个人本位与人伦本位的相对概念。乍一看,个人与人伦相对的说法似不如个人与集体相对的提法符合逻辑。但是细究起来,中国的集体主义正是建立在人伦本位的观念之上。
3.本书专辟一章论述中国文化的动态特征。作者提出的几种变化趋势,很有道理。他心中有“数”,判断有“度”,措辞亦有分寸。例如:“个体意识增强是打开中国文化动态走向的一把钥匙”,“中国人……从多元时间制向一元时间制转化的速度加快了”,中国人从高环境文化“向低环境文化转化的例子却不少”等等言论都颇有新意。
4.本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解说颇有独创。作者首先对罗列数十种交际能力那种“一团乱麻”的理论提出尖锐的批评,然后提出交际能力的行为模式(p.289)和层次模式(p.294)继而又提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种种途径和建议。
本书的突出优点,至少还有两笔可书:
1.本书征引的文献数以百计,且资料翔实,例证有趣生动,文风活泼风趣。作者信手拈来,任意挥洒,读来兴趣盎然,有很大的实用性。这无疑是在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促进中外沟通等方面迈出了非常可喜的一大步。
2.本书在研究实际问题上带了一个好头。作者收集第一手资料,“小题大做”,深入浅出,在微观研究上不是人云亦云、炒作资料,而是自有心得、自成一体。例如,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者首先对五种说法一一做出评介之后,得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目前,关于语言与思维或世界观的关系,尚无定论。从跨文化交际研究出发,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语言、思维、世界观与文化生态环境,相对独立但互有影响,相对影响要远远大子相对独立性。理由是……”关于英汉句法结构与思维习惯,作者在检讨了诸家理论、研究了各个侧面、提供了大量的例证后,作出了这样的结论:英汉语言的句法特征“集中体现于英语形合法和汉语意合法的差别。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英语族人倾向于形式分析,抽象思维,从小到大,从未知到已知,突出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主客体界线分明;汉族人倾向于整体思维,情感思维,从大到小,从已知到未知,从实际出发,注重主客体融合。英汉文化思维方式的核心区别是:英语族的自我中心与汉族的群体观念”。仅从上述两例足以看出作者用心之勤。
林大津先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诞生了,这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又一朵报春花,它稚嫩,但是它鲜活、明丽、生机勃勃。看到它破土而出,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于林先生的辛勤耕耘,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我相信,林先生在后记中的种种呼吁,定会引起文化界的重视和响应。
- 【目录】
-
序
前言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学综述
第一节影响普通交际的因素
第二节文化的定义与范畴
第三节跨文化交际的特征及其复杂性
一、文化的认同感
二、文化的无意识性
三、文化的优越感
第四节跨文化交际学的性质与研究内容
一、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及其性质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内容
第五节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意义
一、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
二、有利于防止交际摩擦
三、有利于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第六节 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
二、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三、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状况
第七节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收集素材
二、组织材料
第二章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微观巡视
第一节 社会组织
一、核心家庭与独立性——家庭氛围观
二、“群言谈”与戏剧性——学校氛围观
三、美利坚不相信眼泪——社会氛围观之一
四、此处不留爷,自有爷去处——社会氛围观之二
五、友好不等于友谊——社会氛围观之三
六、“学雷锋”,“买感觉”——社会氛围观之四
第二节 口头言语交际
一、“先生”的烦恼——说称呼
二、有序与无序——说介绍
三、让“球”滚动的艺求——说闲聊
四、“问我好,我受不了”——说问候
五、千恩万谢为哪般——说致谢
第三章 英美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宏观特征
第一节 个人本位与人伦本位
第二节 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
第三节 法律力量与榜样力量
第四节 主“动”、主“推”与主“静”、主“拉”
第四章 当代中国文化的动态特征
第一节 个体意识增强
第二节 向一元时间制快速转化
第三节 高环境与低环境之间
第四节 “热心肠”与“铁手腕
第五节 阳光与阴影——希望的国土
第五章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一节 跨文化交际能力解说
一、交际能力的产生背景
二、交际能力模式的现存问题
三、交际能力行为观
四、交际能力层次观
五、交际能力伦理道德观
第二节 如何获取文化信息
一、见怪不惊,询问为上
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信息
三、影视中的文化信息
第三节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途径
一、80年代的共识
二、如何提供文化输入
三、文化教学应攻克的难关
第四节 双语词典与文化注释
一、《朗曼》词典的发展轨迹及其启示
二、“文化注释”的范围
三、“文化注释”的方法
四、“文化注释”的材料来源
第五节 文化适应的心理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