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光蜜语 最初的餐桌记忆 宇文正 著 文学
  • 食光蜜语 最初的餐桌记忆 宇文正 著 文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食光蜜语 最初的餐桌记忆 宇文正 著 文学

9787569917079

42.4 全新

库存5件

湖南益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宇文正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7079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货号696806076775

上书时间2024-01-29

读而乐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名: 食光蜜语 最初的餐桌记忆定价: 45.00ISBN: 9787569917079作者: 宇文正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日期: 2017-10装帧: 平装开本: 32  
 ☆《食光蜜语:*初的餐桌记忆》是一部美食随笔合集,是一位文艺妈妈送给有妈妈和孩子的爱心“便当”。“食光”,既是吃饭的时光、食物的光谱,也是“吃光光”的意思。“蜜语”,既是食单的秘密、食物的甜蜜,也是母亲与孩子相处的亲密。
☆一本味蕾与记忆结合的美味手账:13篇情感随笔、10道秘籍厨艺、17种良心食材、12种巧思搭配、16款美味便当。
☆本书获得知名画家蒋勋、当代小说家骆以军、文学家廖玉蕙、诗人许悔之等作者作序荐。披露作者宇文正与与骆以军聊做菜,与几米聊画画等朋友圈故事。
☆时间无法留住的,味道却能留住。一个故事,一道美食,一个人或一群人……这里有每个人记忆中的那种味道,有我们或早已遗忘、或心生向往的简而美式的印象生活。
☆好好吃饭,就有力量。在“唯有美食和爱不能辜负”大行其道的今天,请相信:时光不会错过你的每一次成长,味道将承载你内心本真的记忆,陪伴是好的教育。
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
宇文正说:“菜饭”二字长在我心。
《食光蜜语:*初的餐桌记忆》既是一本情趣盎然的散文集,也是一本实用的美味手账,书中,不只谈食物和烹调,举凡和饮食相关的一切,如料理、厨房、吃早餐的阳台、盛食物的美丽餐具、记事的布告板,甚至饮食记忆的过往人事……巨细靡遗,堪称一本味蕾与记忆结合的“食谱”。这本散文集直接提供给读者的是,具体的做菜方法,间接点醒我们的是,珍惜人间的缘会。读本书,长见识,赏情趣,方知一饮一食之间,情感在此,真心在此。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美好的食物总是能给人以愉悦的心情,并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食光蜜语:*初的餐桌记忆》讲述了一个爱子心切的文艺妈妈,为了上学的儿子重拾锅铲,在厨房与文字间慢炖快炒。她追寻着父母辈留给她的口感记忆,细炊着不需言说的爱的心意,慢炖着三代传承的味觉记忆,为家人烹饪出一道道健康美食,并记录下她在烹饪过程中的点滴、回忆、趣事、心得,以及16道美食营养便当的详细制作方法,使得本书文字在分享故事的同时,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原来,味觉的翻捞传递,就是好的教育、微妙的情感牵绊。
 荐序做菜的幸福(蒋勋)
荐序爱与创造,在小小方寸间(骆以军)
荐序融融春日里的丰盛野宴(廖玉蕙)
荐序日常的不凡(许悔之)
自序我们同甘共苦的一段“食光”(宇文正)
一章十年不磨剑
002/“封铲”十年,回到生活里来
007/嗜读食谱的人
012/友情赞助
015/小菜饭
018/厨房里的事,处处需要力气
021/玩乐之地与兵家之地
026/文章可修改,做菜亦可修饰
029/美式厨房
033/大同电饭锅
036/十年不磨剑
042/小狗与宝宝
045/时间感
048/好吃的食物只在寻常
第二章陶渊明种的是什么豆
052/笨的方法,仍旧是好的办法
057/“芋头会咬人”
061/一大朵吃进嘴里,仿佛吃下一座森林
064/以“叮咛喜悦”的心境
068/无瓜不欢
071/陶渊明种的是什么豆
076/便当里的常客
079/眷村里的味道
083/不要勉强吃不想吃的东西
087/如此多椒
090/不可食无笋
094/我不喜欢上面的黑点点
105/别拿马铃薯不当主食
108/一道浪漫的菜
111/“外籍新娘”
114/“百蔬之王”
119/春色属芜菁
第三章维也纳鸡排与丹麦炒饭
124/维也纳鸡排与丹麦炒饭
126/正港手路菜
129/文攻武吓
132/韭菜合子
136/自从嫁出去以后
140/一次做主“买菜”
144/花枝乱颤
147/虾说
150/今天不做便当
153/今天吃西餐
第四章便当之三国演义
……
 宇文正,本名郑瑜雯,台湾文坛知名散文家。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毕业,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所硕士。曾任台湾《风尚》杂志主编、台湾《中国时报》文化版记者、汉光文化编辑部主任、主持电台《民族乐风》节目,现任台湾《联合报》副刊组主任。
着有短篇小说集《猫的年代》《台北下雪了》《台北卡农》;散文集《这是谁家的孩子》《颠倒梦想》《我将如何记忆你》等。曾获台湾“中国文艺奖章”,作品入选《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散文30家》等。
 “封铲”十年,回到生活里来
和小说家骆以军碰面谈事,他见我手上提一大袋东西,便展现君子风度说:“这是什么?要不要我帮你提?”
我向纸袋里探头,随口说了两样物品:“蘑菇、干贝酱油露。”
“哇,蘑菇?”
我心想,这家伙该不是想成了毒品,就说:“明天的便当菜啦!”
“便当菜?”
这该从何说起呢?儿子前年读了高中,大家都以为我要“好命”了、要“享清福”了,真相是,我得更早起来做早餐,这还是小事。那所高中中午只休息一个钟头,下午四点便放学,以便学生从事社团活动。这下好,小儿这个“优雅的处女座”,凡事从不会争先恐后,高中不再有营养午餐,等他去福利社买到饭,差不多也该上课了,更别提饭后休息了。
怎么办呢?开学后一个星期的周末,我和他谈起校园的新生活,他觉得大都适应良好,唯独吃饭与午休无法两全。我很心疼,一咬牙,脱口而出:“那妈妈每晚给你做便当好了。”口吻豪气干云,想想,这一做,就得三年啊!
不料孩子大吃一惊,说:“那——能吃吗?”
他爸爸说:“你完全搞不清楚状况,你的手艺可是出了名的。”
他仍一脸狐疑。
不怪他怀疑,除了学校联谊会偶尔要家长带菜,我会做个烤鸡翅让他带去,或是偶尔下面、炸虾、煎牛排,他几乎不曾见我做过什么像样的菜。我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已经固定了,是个整天看书、写稿、看电视,即使进厨房,也不过是煮咖啡、挤柠檬汁什么的“小资”女性。有一回,哥哥的小孩见我拿着针线,回家居然大惊小怪对我嫂嫂说:“妈,姑姑会缝扣子哟。”嫂嫂回了他一句:“你姑姑什么不会!”哎,在这些孩子们的眼中,姑姑什么也不会!
我“从前”是喜欢做菜的,从小没做过家事,但是留学那两年,离开父母羽翼,嘴巴又刁,不做菜,无法生存。带去的两本食谱被我翻烂,之后,有些家乡的食物得靠冥想,比如油豆腐细粉、儿时母亲常做的南瓜粥、父亲拿手的大卤面;有些食物得利用当地材料创新组合,比如用做狮子头的馅料煎成的薄饼,夹生菜吃,得同学们喜爱。婚后仍天天做,孩子出生,我在家一边带孩子,一边写小说。小宝宝不能吃大人食物,我每天为他熬营养粥,他却眼巴巴地望着餐桌上的炸排骨、醋熘鱼……这些,他当然不会记得。
他上幼儿园以后,我便回到职场,下班到家已过八点,小孩若等我回来做饭,早饿死了,而先生回来得更晚,也得自己先去觅食。于是我先是找保姆为孩子弄晚饭,等他大些了可自己去附近舅妈家,便在那里包饭。作家舒国治听闻此事,问道:“请问我们也可以去舅妈家包饭吗?”很多年,我们一家都是维持早餐一起吃,午、晚二餐各自解决,周末上馆子打牙祭的生活形态。换言之,我“封铲”已经超过十年了。
便当菜须耐蒸,趁周末先简单地做个卤萝卜、鸡翅腿应急,其他菜品慢慢再想。鸡翅腿先用葱姜酒焯水,去了腥,再跟萝卜一起小火慢炖。熄火后,我先夹一块白萝卜让老公尝尝。
“宝刀未老!”他说。
小孩在房里听见了忍不住吆喝:“爸爸在帮我试毒吗?”
我冲去他的房间晓以大义:“自古聪明的女生都擅厨事,比如黄蓉。会武功的能做菜,会写小说的就更行了,因为做菜需要想象力……”
他放下手里的武侠小说回头看我:“那是说聪明的女生啊。”
我到底是怎样把这个孩子养大的啊?
骆以军问我:“这些菜要做什么?”
“茄汁鲑鱼排。”他表情困惑,我略作解说:“我周末买了鲑鱼,还缺配料。刚刚下车先去超市找。晚上把鲑鱼去骨,煎一下,再加蘑菇、洋葱,调一些酱汁炖煮,喏,干贝酱油露就是调酱汁用……”
他讷讷回答:“带这种便当,你不怕他被霸凌?”(以下省略小说家叙述少时霸凌同学的恶行一千字。)
茄汁鲑鱼排奠定了我在孩子面前的信誉。“现在你相信妈妈会做菜了吗?”他笑而不语。唉,吃,真是收买人心的不二法门啊!连老公也变得兴奋莫名,一副苦尽甘来的模样。但我的挑战才刚开始,一年五十二个礼拜,每礼拜五个便当,不考虑寒暑假的话,三年,我大约要做七百八十个便当!我能变出多少花样呢?于是我满脑子都是菜,见到什么都想到菜。
我想起中学时喜欢的《未央歌》。童孝贤和范宽怡斗嘴,小范说小童养的鸽子是菜,小童便说:“那么梅吻若是菜,能在天上飞?”小范奇道:“什么是梅吻?”“梅吻就是那盘在天上飞的菜!蔺燕梅亲过它一下。”“蔺燕梅亲过的东西可多了。我看见过的就有玫瑰花,笔记本……”“那么它们就都是菜!”才说着,大家下了车,蔺燕梅在车厢扶手上吻了一下,说:“谢谢它送我找阿姨来!”小范马上对小童说:“蔺燕梅又做了一盘菜……”
什么都能入菜,我的脑子被各种菜的组合盘踞,奇异的是,目前为止,身心并不因此疲惫,反而有种回到留学生活的错觉—那时,每天除了毕业论文,满脑子就是想做的菜。我甚至觉得从“架空”的十年回到了生活里来。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无水火,百姓便不能过日子,水火,主要用途便是炊煮之事。
昨晚做了杏鲍菇鸡丁、鱼香茄子,冰箱里还剩几个做鱼香茄子的荸荠,今晚可以用来烧个狮子头。做了狮子头,还会剩些大白菜,那么明天弄个白菜卤吧……咦?这简直成了食物的顶针格呀。
文攻武吓
每日做菜,练习对手上的食材文攻武吓。
中国文化里的“文”“武”概念甚妙;复杂的概念,一个“文”字或一个“武”字便说完了,听者倒也自能领会。
古代君主有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士人有文才和武艺。京戏里小生之外有武生,花旦之外有刀马旦,铜锤花脸之外有架子花脸,后者是会耍刀弄枪的角色;前者为文,后者为武,能够文武兼备的,那就是全才了。
做菜,说到底,就是在文、武之间的掌控拿捏,关键当然就是火。文火是小火,武火则是大而快的强火。每道菜,在文武之间产生诸多微妙变化,决定了它的滋味、它的口感。糯烂、爽脆、滑嫩、有劲、皮酥肉嫩,这一切都在炉火的文韬武略中成就。
俗语说:“要吃烂肉,别要恼着火头。”意思就是人要达到目的,就别得罪关键人物。这火头就是关键!
就说寻常的红烧肉吧。切块的五花肉,得先在锅里中火油煎,煎到表面微焦,把肥油逼出来,肉煎到上色了先捞出来。大火爆香青蒜,再把肉块倒回锅内,加各式酱料中小火拌炒均匀,然后加水淹过肉,大火煮滚,盖上锅盖,转小火,慢煮收汁。这当中,炉火时大时小,时文时武,经过多少变化!有时那变化,纯粹就是烹调中的“临场反应”,所以,做菜跟行医一样需要“临床”经验,否则也只是说得一口好菜。材料和做法,食谱上多有载明,但是火候的控制需要临机应变。
“烟火”一词,既代表了人家、人口集中,也代表了后代子嗣;国人是食烟火的民族。现在有时老公夜归,我会问一句:“吃了没?”“要吃点东西吗?”然后炉子一热便可端出消夜。以前几乎不问这一句的,又不做饭,问了干吗呢?泡面吗?家中开伙之后,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实在难以言说。
富贵人家种种吃食,常以文火炖焙见长,《红楼梦》里,贾宝玉爱吃的糟鹅掌、王熙凤说的茄鲞,都是费工慢火做出来的。有钱人家,多的是时间,就得这么文火细做,得见品味。但我喜欢看市井的烟火,尤其喜欢看夜市里的厨师,用大锅大火快炒海鲜时的火气,热闹而生猛。
“飞刀镂切武火烹”,是宋代直言不阿的大臣沈与求的《钱塘赋水母》诗里的句子。诗里这样描述水母的外表,“眼中水怪状莫名,出没沙嘴如浮罂。复如缁笠绝两缨,混沌七窍俱未形”,说它长得混沌,难以说清;等到“飞刀镂切武火烹”即大火快炒之后,又说它“花瓷饤饾粲白英,不殊冰盘堆水晶”。这犹如水晶一般的透明海产,应该就是现今食材里常见的海蜇。'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