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室手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臧仲伦 译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生涯的里程碑
  • 地下室手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臧仲伦 译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生涯的里程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下室手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臧仲伦 译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生涯的里程碑

9787540787165

45.82 全新

库存5件

湖南益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7165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货号615265620111

上书时间2024-01-25

读而乐书店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书名:地下室手记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87165
  版次:1 品牌:漓江出版社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9-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社会大众 “地下室”隐喻着每个人内心隐秘的角落,读者可以从中找出自己的影子。 北京大学已故翻译家臧仲伦先生的经典译本,漓江一家版权。 2019新版从设计形式上努力体现这部经典小说的当代性:它没有过时,它很酷,因为它很深刻,历久弥新。      《地下室手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的艺术特色,内容深刻,形式诡异,既像小说,又像忏悔录,又像哲学论文。作品主人公既像坏人,又像好人;既像小人,又像一个饱经沧桑、逆来顺受的人;既像英雄,又是“非英雄”,又什么不像。……“地下室人”被认为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但是又有人认为,“地下室人”是俄国的哈姆雷特,是“多余人”的当代变形。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那个时代的“真理的探求者”。《地下室手记》成为一本越来越受到世人追捧的书,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五部长篇小说的总序,是其创作涯的里程碑。人心的深,人心的苦,人心的无奈与悲剧,人人有切身体会但又难以言说的,尽在此书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齐名。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与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复杂、矛盾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地下室手记》等。 臧仲伦,当代翻译家,江苏武进人。所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尤多,如《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地下室手记》等,其他译作有《驿站长》《钦差大臣》《塔拉斯·布尔巴》及《往事与随想》(与巴金合译),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杰作、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剧《大雷雨》、屠格涅夫的《文论》等,影响广远。 
   一 地下室 二 雨雪霏霏  
  前言/序言 译本前言 承前启后的里程碑 臧仲伦 《地下室手记》(1864)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里程碑,是他步入创作巅峰时期的定鼎之作,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宣言式的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他以后享誉世界的五部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总序。 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俄文版)称,这部小说构思于1862年末,成书于1864年。其实,作者早在鄂木斯克监狱(1850年1月—1854年1月)就已开始构思这部原名《忏悔录》的小说了。作者在他1859年10月9日写给他哥哥的信中就曾提到这部小说的初构思:“我是在狱中的铺板上,在忧伤和自我瓦解的痛苦时刻思考它的。”“在这部小说中,我将放进我的整个带血的心。”并说,这部小说“将终确立我的名声”。 这样一部作品,这样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其哲理之深刻,思想之深邃,剖析之深入精准,结构之奇特,怎么估计不为过分。可是这部作品,长期以来,却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诟病。 其因盖出于1934年高尔基在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尔基称《地下室手记》的主人公,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典型,社会堕落者的典型”;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这一人物是“带着一种为了个人的不幸与苦难,为了自己青年时代的迷恋而不知餍足地实行复仇的人的心情”。接着他又说:“人们硬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真理的探求者。如果他真的探求了的话——那么他是在人的野兽的、动物的本能里找到了真理,而且不是为着驳斥,而是为着辩护才找到了它。”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地下室人”是文学形象,“地下室人”的观点并不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陀思妥耶夫斯基虽然也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如上学时的经历)和思想感情加诸他所塑造的这一人物身上,但他毕竟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这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复调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把人物放在主体位置上与之对话,使小说具有许多独立的声音;作者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使用的却是主人公自己的语言和概念。把“地下室人”的思想感情看成是作者的自况,并非自高尔基始,在他以前的“陀学”研究中也屡见不鲜。 其次,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不是“社会堕落者的典型”,而是当时多数俄国知识分子的典型。187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少年·代序》的草稿中写道:“我引以自豪的是,我首先塑造了真正的俄罗斯大多数人,而且首先揭露了他们的丑恶和悲剧的一面。他们的悲剧就在于认识到自己的丑恶……只有我一个人描绘了地下室的悲剧,它表现为内心痛苦,自我惩罚,意识到美好的理想而又无法达到它,而主要是这些不幸的人深信,大家这样,因此也就不值得改弦易辙了!”,他又说:“造成蛰居地下室的原因”在于“自暴自弃,不相信共同的准则。‘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 “地下室人”的恶,“地下室人”的卑劣,不是出于他的本性,而是因为那个万恶的社会。他的过错是同流合污,无法自拔。请看,“地下室人”痛心疾首地说:“他们不让我……我没法做一个……好人!”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碎的哀号啊! 鲁迅说得好:“凡是人的灵魂的审问者,同时也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辉。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地下室人”贫穷孤独,蛰居在彼得堡的一间地下室里。他原本是个失意的穷官吏,历经坎坷,受尽屈辱,心中积淀了太多的怨和恨。他思想发达,洞察,愤世嫉俗。可是他又生性软弱,既无力改变世界,又无力改变自己。他向往“美与崇高”,可是又偏偏净做坏事。他想张扬个性,追求个性自由,可是他向往的只是随心所欲(“自由意愿”)和为所欲为。他认识到自己的卑劣,却又甘心堕落。他思想发达,却贬低理性,宁可做个丧失理智的狂人。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仅不会变成一个心地歹毒的人,甚也不会变成任何人:既成不了坏人,也成不了好人,既成不了小人,也成不了君子,既成不了英雄,也成不了臭虫。”他之所以被人目为“怪人”,“狂人”,就是因为他爱发牢骚,爱说怪话。“意识到的东西太多——也是一种病,一种真正的、彻头彻尾的病。” 诚如一位俄罗斯学者所说,“地下室人”就是俄国的哈姆雷特。不过这哈姆雷特不是丹麦王子,不是俄国的地主或贵族,而是一名俄国的穷官吏或平民知识分子,是一只“具有强烈意识的地下室耗子”,是“非英雄”(антигерой)。 但是,这种人并不是当时俄国的个别现象,而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人物”,“是今还健在的那一代人的代表”。俄国“陀学”界则称他是俄国“多余人”的当代变种。 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的人”有一种精神美,思想进步,行为高尚(虽然不乏骄横恣肆),可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地下室人”却道德败坏,行为卑劣。“多余人”言行脱节,无所事事,“地下室人”则秽行不断,眠花宿柳,宿妓嫖娼。他满口“美与崇高”,可是却反其道而行之。《地下室手记》实际上就是新时代的《多余人自白》。“地下室人”曾这样说到他自己:“一个思想发达的正派人,如果没有对自己的严格的要求,不是有时候蔑视自己达到憎恶的程度,那这个人就不可能有虚荣心。……我是一个病态的思想发达的人,一如当代思想发达的人常有的情形那样。”这是一个敢于把自己叫作蛆的伟大的蛆。 75098224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