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学引论 (关学文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关学引论 (关学文丛)

9787569520170

103.6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海淀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宗镐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9520170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平装

货号673836000550

上书时间2024-05-05

问津书店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在反思古代关学与现代关学的基础上,对关学进行了重新认识,阐释了关学以“学以成人”为宗旨、“体用全学”为形态、“崇实致用”为精神、“以礼为教”为学风的理论特色,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彰显了关学精神振厉风俗、教化育人的社会功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关学”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术著作,从哲学之阈阐释关学的思想精髓,书中论及“学以成人”的关学宗旨、“明道修辞”的关学言说、“体用全学”的关学形态、“崇实致用”的关学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关学智慧,是对关学思想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许多论述颇富新意。  丛书简介:   “关学文丛”是一套全方位、多角度介绍关学的学术著作,系统介绍了关学的本源根基、学脉传承、学术宗旨,全面展现了关学的核心思想、谱系发展及研究状况。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传播关学传统文化、展现关学学人的人格节操和精神风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刘宗镐,西北大学哲学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承担国家“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关学文库》子项目《王心敬集》的点校整理,和子项目《关学学术思想编年·清代篇》的编撰。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王心敬评传》,并荣获2017年度陕西省孔子学会儒学学术研究类二等奖。   
 目  录   绪言  为关学正名——“尚能成派” 一、对古代关学的反思   二、对现代关学的反思 三、对关学的重新认识 第一章  关学宗旨——“学以成人” 一、什么是人   二、怎么做人 三、什么是学 四、怎么学习 第二章  关学言说——“明道修辞” 一、批判地说 二、思辨地说 三、诗意地说 四、实证地说 五、分析地说 第三章  关学形态——“体用全学” 一、全学之向 二、明体之域 三、适用之域 四、体用之学 第四章  关学精神——“崇实致用” 一、学崇“实际” 二、学贵“有用” 三、学务“实行” 四、学重“实事” 五、学求“致用” 第五章  关学智慧——“天人合一” 一、“明伦察物”的通识智慧 二、“民胞物与”的处世智慧 三、“与时偕行”的变通智慧 四、“至和可致”的和谐智慧 结语  关学的未来——“因时变学” 一、地方与世界 二、传统与现代 三、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内文(节选): 四、体用之学 “体用全学”作为关学的理论形态,具体包括“明体适用”之学、 “立体致用” 之学、“著体致用”之学、“明体达用”之学、“中体时用”之学和“用体用用”之学。其中,古代的“体用全学”以李颙的“明体适用”之学最为典型,而近代的“体用全学”则以刘光蕡的“中体时用”之学最为典型。 之所以要在关学的“体用全学”内部进行古代与近代的划分,是因为古代的“体用之学”和近代的“体用之学”不同。这种不同,就理论来看,既表现在“体”和“用”的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体”与“用”的关系方面;就理论的产生来看,“明体适用”之学与“中体时用”之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完全不同,这个层面的不同主要是时代的不同造成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区分更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知“体用全学”。 1.“明体适用”之学 就目前习见的关学文献来看,“明体适用之学”最早由薛敬之提出。他教导士子说:“敢因以明体适用之学,为吾应士望。”而薛敬之的儒学,也被学人认为“有体有用”;再者,他有“体用”思想,尤其推崇程颐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样来看,薛敬之不无建构“明体适用”之学的理想和努力。薛敬之的弟子吕柟也提倡“明体适用”,他说:“苟学者能博古通今,明体适用,主司未有不知者。”与其师相同,吕柟也鼓励学子学习“明体适用”之学。同样,吕柟也明白“体用一原的道理”;而且认为,“圣贤之学,有体必有用”。可见,吕柟也以建构“明体适用”之学为目标或追求。这是李颙建构“明体适用”之学的理论基础。 承绪薛敬之和吕柟师徒建构“明体适用”之学的理想,李颙自觉地以建构“明体适用”之学为目标。他不但认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而且明确诠释“明体适用”说:“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达之于外,则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夫是之谓‘明体适用’。”更重要的是就其“明体适用”之学来看,既包括“明体”内容,也包括“适用”内容,而且二者是“体用”关系。这充分表明,“明体适用”之学已被李颙建构成。 “明体适用”之学虽然被李颙早年建构而成,但它是李颙终生提倡的学问。据张珥记载,李颙“中年以后,惟教以返观默识,潜心性命;中年以前,则殷殷以明体适用为言”,这似乎反映李颙中年以后学术发生转向,放弃了“明体适用”之学。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明体适用”之学是李颙始终提倡的学说。而且经现代学人研究,“明体适用”是李颙之学的核心。这样来看,张珥的这番言辞其实是说,“明体适用”之学在李颙中年以前已经建构成了。 “明体适用”之学,就内容而言,包括“明体”和“适用”两大方面。所谓“明体”。由李颙对“明体适用”的诠释来看,是指“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即对人固有善性的内在体验。李颙在《体用全学》中说“明体”既有“明体中之明体”,也有“明体中之功夫”;再者,他讲解《大学》“明明德”说,“‘明德’是体,‘明明德’是明体”:综合来看,“明体”既涉及本体,也涉及工夫。所谓“适用”, 由李颙对“明体适用”的诠释来看,是指“达之于外,则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再者,他讲解《大学》“亲民”说,“‘亲民’是用,‘明明德于天下’‘作亲民’是适用”:概而言之,“适用”就是经世致用,治理社会。但“适用”所需要的知识,按《体用全学》可知,主要是政治、教育、军事、农业等领域的知识。足见,“明体适用”之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是“适用”方面的内容。 首先,分析明体之域的本体。“本体”,李颙指“心之本体”,简称“心体”,也就是“本心”。李颙认为心体是“人生本原”,即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心体“无声无臭,廓然无对;寂而能照,应而恒寂”。就前者来看,本心具有超越性;就后者而言,本心具有内在性。超越性是说,本心是超越善恶的独立存在,即王阳明所谓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内在性是说,只有人与物接触而内心产生意念时,心才会出现“理”与“欲”的分化,从而有善恶可言。同时,李颙强调本心能够识别善恶,就此而言,本心也可称为“良知”;那么,本体也就是“良知之本体”,简称“知体”。本体的基本特点是“本体自全”:一方面是说本体是“我固有之也”,强调其先天性;另一方面是说本体“譬如日之在天”,其“光体不增不损”,强调其永恒性。这样来看,本心只有被“欲”遮蔽而昏昧,而不会减损乃至消失。 其次,分析明体之域的工夫。工夫与本体紧密联系,李颙说“复其原来本体,才算工夫”,即工夫是保持和维护本体的方法。具体而言,“本然处原淡、原简、原温、原近、原微,即此便是本体;能淡、能简、能温、能谨近、谨自、谨微,即此便是工夫。”这是说保持心之本然状态——“本心”——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工夫。由于本体是“无善无恶心之体”,那么工夫也就是保持本心处于“无物”的状态,即“惟将平日所蕴,一切放下,闲思杂虑,尽情屏却,务令此中空洞虚豁,了无一物,便是工夫”。就此而言,工夫的特点就是“只要‘有’归‘无’”。李颙提倡的工夫是“敬以为之本,静以为之基”,即主敬是贯穿终始的工夫,而主静是入门下手的工夫。他认为“‘敬’之一字,彻上彻下的工夫,千圣心传,总不外此”;所以,做工夫应当“成始成终,不外一‘敬’。”不过,李颙强调“敬是心法”,具体内容是“小心”“戒慎恐惧”“常惺惺”,从而维护本心不被欲念遮蔽而保持其灵明。这也就是李颙所谓的“敬则内外澄彻,自无物欲之累”。之所以要以主静为入门下手工夫,主要是因为“吾人自少至长,全副精神俱用在外,每日动多于静。今欲追复元始,须且矫偏救弊,静多于动,庶有入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