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安德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F2412
上书时间2024-10-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书边有点污渍第二册书皮有点水印书边有点霉点,内页有划线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德]安德斯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4
-
版次
1
-
ISBN
9787532749140
-
定价
7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字数
590千字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20世纪最为经典的哲学和社会批判著作之一。
作为20世纪著名的犹太哲学家,京特·安德斯与别的学院派哲学家不同,他把哲学的视角转入对社会现象的慎思和批判。他的主要思辨领域是“否定的人类学”、“批判技术哲学”和“媒体批判哲学”。其表述方式是从20世纪人类生活中的主要技术现象出发来进行反思,如“电视”、“航天”、“化妆品”、“核武器”、“计算机”等等。哲学界也因此将他称为现代批判技术哲学和媒体批判哲学的奠基人。本书就是他的这些思想的集中体现。
“否定的人类学”:主要讨论人的历史结构衍变,人和世界的本体论关系,“自由”阻止人的自我认同。提出人的自我认同是个动态变化过程,其前提是人无法摆脱对自由的追求,对创造世界、科学、艺术、技术和历史必然性的定式。
“批判技术哲学”:人的“普罗米修斯的羞愧”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它蕴涵了作为人的自我成为机器的羞愧。这种羞愧是技术发展和人的本质之间产生的落差所引起的。这种落差产生“过时的人”。人的存在、生活在技术革命中开始以一种过时的存在方式显现,人生产的产品逐步废除人的价值。问题的实质是技术如何替代人成为历史的主体。人类不再具备控制机器所内含的结构性权力,在失控的技术面前,人类在劳动方式上、精神上和心灵上都将失去其本质意义。人类由于个体性、生命性在机器面前显得无能,个体和生命无法与完美的机器相媲美。
“媒体批判哲学”:电视观众失去判断力,电视的力量在于使人获得主观的客观性,在非现场中经历现场,从部分中获得虚幻整体。影视本体论的双重性语义:图像和事件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产生幻象。电视的实质是:依赖性地消费已被他人决定了的判断。电视作为“大众隐居机”制造了这个时代人类的特征。
京特·安德斯还在《过时的人》中反思批判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发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学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信息革命”和“生物遗传”革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衍变,但其本质并没有产生变化,因此,京特·安德斯的现象学批判仍然有着它深邃的思想内涵。
- 【作者简介】
-
京特·安德斯(Gunther Anders,1902—1992),原名施泰恩,是德国犹太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威廉·施泰恩之子。早年师从海德格尔和胡塞尔,并于1923年在胡塞尔门下获得现象学博士学位,1930年与汉娜·阿伦特结婚,并从事哲学人类学和艺术哲学研究。1933年全家与表兄瓦尔特·本雅明
- 【目录】
-
第一卷
中译本序
献给父亲
第五版前言
前言
论普罗米修斯的羞愧
幻象与复制的世界——对广播电视的哲学观照
Ⅰ 送进家门的世界
Ⅱ 幻象
Ⅲ 新闻
Ⅳ 模板
Ⅴ 普遍现象
没有时间的存在——论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
论原子弹及人类“世界末日失明症”的根源
Ⅰ 第一个令人惊愕的事实
Ⅱ 原子弹的缺陷
Ⅲ 人比自己小
Ⅳ 伦理想像之形成与情感的物化
Ⅴ 世界末日失明症的历史根源
Ⅵ 湮灭与虚无
Ⅶ 结束语
Ⅷ 附录
第二卷
前言
三次工业革命导论
过时的:
外貌
唯物主义
产品
人的世界
大众
劳动
机器Ⅰ
机器Ⅱ
哲学人类学
个体
意识形态
随大流主义
国境线
隐私
死亡
真实
自由
历史Ⅰ
历史Ⅱ
历史Ⅲ
想象
正确性
空间和时间
严肃性
意义
应用
无能
恶
方法论反思
译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书边有点污渍第二册书皮有点水印书边有点霉点,内页有划线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