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翁文献辑刊(全12册)
  • 文翁文献辑刊(全12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文翁文献辑刊(全12册)

1、文翁,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深受蜀地民众拥戴,是巴蜀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2020年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 2、有关文翁的史料和目类虽广,但记载多杂,未成一体系。本书辑录文翁之相关文献九十多种,涉及正史、蜀地地方志、各类碑记、艺文志、家谱,分别记载有文翁倡教之举、化蜀之功、文翁石室以及文氏宗脉流传等,是文翁文献的首次系统整理。 3、本书分为“文翁化蜀”

6400 6.5折 9800 全新

库存2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巴蜀全书》编纂组

出版社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17553

出版时间2022-0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00元

上书时间2022-10-29

莲开听禅的书摊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文翁(公元前一八七年——前一一〇年),名黨,字無黨,或云字翁仲(一説仲翁),廬江郡舒縣(今安徽舒城縣)人。﹃少好學,通《春秋》。以郡縣吏察舉。﹄(《漢書•循吏傳》)西漢景帝時文翁爲蜀郡太守,仁愛好教化。承李冰遺風,興修水利,改善經濟,廣立學官,實施教化。時﹃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文翁之舉,使得蜀地風氣大化,轉﹃好文雅﹄。蜀地因而文教大盛,聞名于世,史稱﹃文翁化蜀﹄。文翁深受蜀郡百姓愛戴,逝世之後,蜀郡﹃吏民爲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絶﹄。
    文翁少時好學,曾于長安習經學,﹃通《春秋》﹄,以察舉爲循吏,于景帝末年被任命爲蜀郡太守。所謂﹃循吏﹄,初見《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史記•循吏傳序》亦謂循吏爲﹃奉職循理﹄之官員。與之相對的則爲﹃酷吏﹄。酷吏常以嚴刑峻法震懾百姓,使民畏懼,其弊在﹃民免而無恥﹄;循吏則更重法理統一,在﹃奉法﹄的基礎上﹃循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以仁愛德政補充法令之不足,使民衆﹃有恥且格﹄,達到治民的效果。秦法細密嚴苛,善用酷吏治世,文教不興。秦末大亂,世道不治。是以西漢建立初期,以黄老﹃無爲而治﹄代之,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文景時期,社會安定,經濟富足,逐漸開始發展文教,循吏以奉職循法、重視教化而受到重用。及至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〇年),詔令﹃舉賢良文學之士﹄,並于冬十月罷黜﹃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漢書•武帝本紀》)的賢良,獨尊儒術;建元五年(公元前一三六年),又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重視治經之學,倡儒家之﹃以德化民﹄。
    文翁歷景帝、武帝兩朝,既通《春秋》一經,又受武帝尊儒崇經之影響,爲蜀守時重視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教化蜀人。其時蜀郡﹃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勢﹄,文翁爲變革蜀地蠻夷之風,遣小吏詣京師從博士學,並節省郡守的財務用度,置辦刀布蜀物贈予博士,助蜀士求學。蜀士學成還蜀後,擢爲官吏。又于成都開﹃石室學宫﹄,此爲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地方官學。學宫招下轄各縣子弟爲學生,並除其更徭。其後又在蜀郡普遍設學,有教無類。生員學成,﹃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爲孝弟力田﹄。﹃縣邑吏民見而榮之,數年,爭欲爲學官弟子,富人至出錢以求之。由是大化,蜀地學于京師者,比齊魯焉。﹄(《漢書•循吏傳》)
    漢初選官多由察舉、徵辟、門蔭或﹃以貲爲郎﹄之途,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始詔令博士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爲郎中﹄,以學爲官之風遂行。文翁在蜀郡辦學並擇優授官之舉,貫徹了武帝之詔令,蜀地有才之士争相为学,积极入仕。由此,元朔五年﹃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將文翁辦學經驗推廣至全國,改變了巴蜀乃至全國各地郡官的出仕和吏治方式。
    關于文翁的記載首見于《漢書》的《地理志》和《循吏列傳》二篇,班固列文翁于《循吏傳》之開篇。其下《後漢書》至《清史稿》各朝史書、《華陽國志》《四川通志》《新修成都府志》等西南和蜀地地方志、各類碑記、藝文志、家譜等,分别記載有文翁倡教之舉、化蜀之功、文翁石室以及文氏宗脈流傳等。史料和目類雖廣,但記載多雜,未成一體系。編者多年從事于兹,輯得文翁之相關文獻九十餘種,次第整理成册,編爲﹃文翁化蜀﹄﹃文翁石室   館記   碑記﹄﹃文翁傳説﹄﹃詠詩   紀念﹄及﹃文翁與文氏﹄五大類。全輯皆爲影印文獻,望能爲學界關于文翁、蜀學發展脈絡以及文教歷史之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

                                                  編者識
                                                       二〇二二年五月

      總 目 録

   【文翁化蜀】

    第一册

漢書•循吏傳(文翁傳)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顔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一
漢書•循吏傳(文翁傳)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顔師古 注 宋紹興湖北提舉茶鹽司刊淳熙紹熙慶元遞修本三三
漢書•循吏傳(文翁傳)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顔師古 注 宋慶元建安劉元起刻本五一
漢書•循吏傳(文翁傳)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顔師古 注 宋蔡琪家塾刻本八五
漢書•循吏傳(文翁傳)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顔師古 注 南宋後期福唐郡庠刊元明遞修本一三五
漢書•循吏傳(文翁傳)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顔師古 注 宋嘉定十七年白鷺洲書院刻本一六五
漢書•循吏傳(文翁傳)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顔師古 注 元大德九年太平路儒學刻明成化正德遞修本二一五
漢書•地理志下(文翁倡教)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顔師古 注 北宋刻遞修本二四五
漢代成都傳經講學圖三二三
抱朴子•内篇•道意(文翁破水靈廟)一卷 晋 葛洪 撰 宋紹興二十二年臨安府榮六郎家刻本三二七
前漢紀•孝武皇帝紀一 一卷 漢 荀悦 撰 明嘉靖二十七年黄姬水刻本
三國志• 蜀書• 許麋孫簡伊秦傳 一卷 晋 陳壽 撰 南朝宋 裴松之 注 南宋刻本三六七
華陽國志•蜀志 一卷 晋 常璩 撰 明嘉靖四十二年張佳胤刻本三九七
華陽國志•先賢士女總贊(文翁遣張寬)一卷 晋 常璩 撰 明嘉靖四十二年張佳胤刻本四四五

    第二册
華陽國志•序志 一卷 晋 常璩 撰 明嘉靖四十二年張佳胤刻本一
後漢書•文苑列傳下(道著巴漢)一卷 南朝 范曄 撰 唐 李賢 注 北宋刻遞修本六一
水經注•江水(文翁穿湔)一卷 北魏 酈道元 撰 清乾隆武英殿木活字印《聚珍叢書》本一〇七
通典•食貨二(人獲其饒)一卷 唐 杜佑 撰 宋刻宋元遞修本一五五
册府元龜•牧守部•教化 一卷 宋 王欽若等 輯 明崇禎十五年黄國琦刻本一七九
成都文類•序二(唐成都記序)一卷 宋 扈仲容等 編 《四庫全書》本二三一
文獻通考•職官考十七 (教授)一卷 元 馬端臨 撰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二八七
永樂大典•七藥•學•郡縣學三十(黄公度撰《化府學記》)一卷 撰者不詳 《永樂大典》本三二七
大學衍義補•崇教化•廣教化以變俗 一卷 明 邱浚 撰 明正德元年刻本三七一
全蜀藝文志•序 一篇 明 楊慎 撰 明萬曆刻本四一五
萬曆四川總志•郡縣志•名宦 一卷 明 虞懷忠 纂修 明萬曆刻本四二七

    第三册
嘉慶重修舒城縣志•序 一篇 清 熊載升 杜茂才 修 清 孔繼序等 纂 清嘉慶十二年抄本一
嘉慶重修舒城縣志•人物 一卷 清 熊載升 杜茂才 修 清 孔繼序等 纂 清嘉慶十二年抄本一一
蜀兩漢經師考 不分卷 清 繆荃孫 撰 清光緒二十七年刻《藝風堂文集》本七一
蜀兩漢經師贊并序 不分卷 清 羅家龍 撰 一九二二年刻《壁經堂叢書•臨溪集》本八三
待時軒傳古别録•漢廣漢郡工書金馬書刀跋文
                一卷附説一卷 羅福頤 摹 清 羅振玉 撰 一九二八年印本一〇五

   【文翁石室 館記 碑記】
藝文類聚•禮上(學校)一卷 唐 歐陽詢 輯 宋刻本一三五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索隱記石室)
               一卷 漢 司馬遷 撰 南朝宋 裴駰 集解 唐 司馬貞 索隱 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一七五
元和郡縣圖志•劍南道上 一卷 唐 李吉甫 纂修 清初抄本二〇七
太平御覽•禮儀部十三(學校)一卷 宋 李昉等 撰 《四部叢刊三編》本二五九
集古録跋尾•卷三(石柱記及學生題名)一卷 宋 歐陽修 撰 清光緒十三年刻《行素草堂金石叢書》本二七五
淨德集•卷十四(府學經史閣落成記)一卷 宋 吕陶 撰 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重刊武英殿聚珍叢書》本三二一
金石録•卷第十八(漢周公禮殿記)一卷 宋 趙明誠 撰 宋淳熙龍舒郡齋刻本三四九
金石録•卷第二十(學生題名)一卷 宋 趙明誠 撰 宋淳熙龍舒郡齋刻本三七三
金石録•卷第二十四(唐益州學館廟堂記)一卷 宋 趙明誠 撰 宋淳熙龍舒郡齋刻本四〇五
東齋記事•卷四(成都府學及石室)一卷 宋 范鎮 撰 清嘉慶海虞張氏刻《墨海金壺》本四二七
廣川書跋•卷第六(周公禮殿記)一卷 宋 董逌 撰 明吴寬叢書堂紅格鈔本四四一

    第四册
方舟集•卷一至卷二(石室及聖賢禮殿圖)二卷 宋 李石 撰 《四庫全書》本一
隸釋•卷一(高眹修周公禮殿記)一卷 宋 洪適 撰 明萬曆十六年王雲鷺刻本一〇三
隸釋•卷二十一(文翁石柱碑)一卷 宋 洪適 撰 明萬曆十六年王雲鷺刻本一六三
成都文類卷三十至卷三十一•記•府縣學 二卷 宋 扈仲容等 編 《四庫全書》本二三一
輿地碑記目•卷四(成都府碑記)一卷 宋 王象之 撰 清道光至光緒間南海伍氏刻《粵雅堂叢書》本三四五
文獻通考•學校 三卷 元 馬端臨 撰 元泰定元年西湖書院刻本四二七

    第五册
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卷七十二(漢文翁講室畫像)一卷 元 王惲 撰 《四部叢刊》景明弘治刻本一
申齋劉先生文集•卷之六(西蜀石室書院記)一卷 元 劉岳申 撰 清陸香圃三間草堂抄本三九
伊濱集•卷十八(石室書院記)一卷 元 王沂 撰 《四庫全書》本九三
全蜀藝文志•記丙記丁 二卷 明 楊慎 輯 明萬曆刻本一三一
全蜀藝文志•論説辨考述議(周公禮殿圖考)一卷 明 楊慎 輯 明萬曆刻本二四三
全蜀藝文志•跋 一卷 明 楊慎 輯 明萬曆刻本三三三
補續全蜀藝文志• 記(選)一卷 明 杜應芳 胡承詔 輯 明萬曆刻本三七三
萬曆四川總志•成都府• 學校及古迹 不分卷 明 虞懷忠 纂修 明萬曆刻本四三九
新修成都府志•學校 不分卷 明 馮任 修 張世雍 纂 明天啓元年刻本四五七

    第六册
嘉慶四川通志•金石•成都府 不分卷 清 常明等 纂 清嘉慶二十一年刻本一
嘉慶四川通志•學校志一至五(附藝文)五卷 清 常明等 纂 清嘉慶二十一年刻本四七

    第七册
養素堂文集•記二(代蔣制軍成都府重修錦江書院碑記)一卷 清 張澍 撰 清道光十五年束華書屋刻本一
華陽縣志•古迹一古迹三古迹四(文翁坊文翁祠等)三卷 葉大鏘 修 曾鑑 纂 一九三四年刻本四九

    第八册
華陽縣志•金石 一卷 葉大鏘 修 曾鑑 纂 一九三四年刻本一
錦江書院紀略(一)四卷 清 李承熙等 編 清同治十年刻本一八一

    第九册
錦江書院紀略(二)四卷 清 李承熙等 編 清同治十年刻本一
石室紀事 一卷 成都聯合縣立中學校 編 一九二四年鉛印本二三五
北堂書鈔•好學博學(投斧受經)一卷 唐 虞世南 輯 清光緒十四年南海孔氏據宋本校刊本三八九
   【文翁傳説】
太平御覽•地部三十九(伐柴薪以爲陂塘)一卷 宋 李昉等 編 《四部叢刊三編》本四〇七
太平御覽•器物部八 一卷 宋 李昉等 編 《四部叢刊三編》本四二三
太平廣記•徵應三(文翁) 一卷 宋 李昉等 編 清乾隆二十年黄氏槐蔭草堂刊本四三九
蜀本分門古今類事•祥兆門(文翁擲斧)一卷 宋 佚名 編 清光緒歸安陸氏刻十萬卷樓叢書本四五五

    第十册
通俗編•神鬼(文昌梓潼君與文翁)一卷 清 翟灝 撰 清乾隆十六年無不宜齋刊本一

   【詠詩 紀念】
周書•辛昂傳 (諸生祭文翁學堂)一卷 唐 令狐德棻 撰 宋刻宋元明遞修本五三
幽憂子集•卷之二(文翁講堂)一卷 唐 盧照鄰 撰 明崇禎十三年張燮曹荃刻本八一
岑嘉州詩•卷之一(文公講堂)一卷 唐 岑參 撰 明正德十五年熊相高嶼刻本一〇七
景文集•碑(成都府新建漢文公祠堂碑)一卷 宋 宋祁 撰 《四庫全書》本一八三
宋文鑒•卷三(石室賦)一卷 宋 吕祖謙 編 南宋刻元明遞修本二二九
成都文類•詩•學校 一卷 宋 扈仲容等 編 《四庫全書》本二七五
成都文類•記•祠堂一(文翁祠堂記)一卷 宋 扈仲容等 編 《四庫全書》本三〇三
成都文類•箴銘贊頌(府學文翁畫像十贊等)一卷 宋 扈仲容等 編 《四庫全書》本
草堂雅集•卷七(贈伊遜秘書載書歸文翁石室)一卷 元 顧瑛 輯 《四庫全書》本四一七
全蜀藝文志•詩•學校及懷古 二卷 明 楊慎 輯 明萬曆四十七年刻本四七五

    第十一册
全蜀藝文志•箴銘贊頌 二卷 明 楊慎 輯 明萬曆四十七年刻本一
補續全蜀藝文志•詩•學校 一卷 明 杜應芳 胡承詔 輯 明萬曆刻本一四一
新修成都府志•詩•學校 不分卷 明 馮任 修 張世雍 纂 明天啓元年刻本一四七
石倉詩稿•蜀草上 一卷 明 曹學佺 撰 清乾隆十九年曹岱華刻本一六七
嘉慶重修舒城縣志•藝文志(選)一卷 清 熊載升 杜茂才 孔繼序 纂修 清嘉慶十二年抄本一九三

    第十二册
易簡齋詩钞•卷二(文翁化巴蜀)一卷 清 和瑛 撰 清道光六年刻本一
   【文翁與文氏】
西溪叢語•卷下(文翁姓名)一卷 宋 姚寬 撰 明嘉靖二十七年俞憲鴸鳴館刻本一一三
文氏重修族譜•序及有名公祖 不分卷 清乾隆十六年刻本二〇五
甯鄉文氏八修家譜•四川成都仲翁公位下世系 不分卷 清光緒二十一年印本二六九
文氏三房族譜•序 不分卷 一九三一年印本二九一
文氏六修族譜•序及文氏本中源流世系表第一 不分卷 一九三二年印本三一七
文氏四修宗譜•文氏源流序 不分卷 一九三八年印本三五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