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蜀珍稀艺术文献汇刊(全14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巴蜀珍稀艺术文献汇刊(全14册)

8888 6.9折 12900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勇先、高志刚主编

出版社成都时代出版社

ISBN9787546419909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精装

定价12900元

上书时间2020-11-28

莲开听禅的书摊

四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巴蜀珍稀藝術文獻匯刊》作爲《蜀藏》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歷代巴蜀籍學者以及非巴蜀籍學者所編有關巴蜀藝術方面的著述按照一定的體例進行編纂,全書分爲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游藝、博物等類,每類之下又按照作者時代先後順序進行排列,爲學術界從事事相關研究提供方便。還進一步對總結了川劇的兩大特色。一是從劇本看,川劇劇本來源廣泛,劇目十分豐富,傅崇榘《成都通覽》所列劇目就有三百六十三出,老藝人中流傳的傳統劇目虧有四千多本。二是從表演上看,川劇表演程式分類最細,僅表演手法、身段、步法就有幾百種,川劇各種聲腔共有曲牌腔調八百餘種,其中高腔曲牌就有三百多種。
有關巴蜀戲劇相關研究和資料匯編文獻主要集中在民國時期,在民國以前以清代李調元《劇話》、《雨村曲話》爲代表。民國時期編印的川劇劇本最多,如川漢出版研究社編印《川劇大觀》《新編標準川劇大觀》、羅迺予《川劇選粹》、冉炯叔《蜀劇苑》、閻金諤《川劇序論》、佚名編《川劇正宗》《川劇原本》《川劇唱詞》(即《訂正川劇唱詞》)《川劇鈔》,其中《蜀劇苑》收有高腔《紅梅閣》《殺家告廟》,彈戲《春秋配》《黑水分舟》等劇本,其他單刻劇本更是不計其數。以上這些文獻爲人們研究巴蜀戲劇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四)巴蜀書畫雕刻藝術
巴蜀書畫雕刻藝術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在成都平原出土的漆器上大都繪有龍、馬、鳥、魚、花草、雲彩、幾何紋等色彩鮮豔的圖案,從中可以看出古蜀人高超的繪畫藝術水平。同時,廣漢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青銅紋飾圖案和青銅造型雕像反映了古蜀人嫻熟的繪畫雕刻藝術水平。在漢代畫像石、畫像磚、陶俑和漆器中出現了用單色或多色刻繪反映西王母、伏羲、女媧、三皇五帝傳説故事、仙人、仙鹿導引升天以及樂伎、庖㕑、六博、戲猿、出行、女樂、秘戲等爲主題的圖畫,所刻畫的各類人物形象以及仙鹿、天馬、玉免、鳳凰、朱雀、青龍、白虎、龍馬、麒麟等奇禽異獸圖案栩栩如生,這些銅飾、木雕、陶塑、石刻上的圖案基本上都出自專業畫師之手,反映了當時繪畫藝術水平。史書記載東漢桓帝時蜀郡太守劉褒所繪《雲漢圖》《北風圖》等已達到了傳情如神的最高境界。
巴蜀繪畫最輝煌的時代是唐末到北宋,這一時期,巴蜀畫家輩出,在全國畫壇居於領先地位。自唐安史之亂以來,中原動蕩,“是時唐衣冠之族多避亂在蜀”,不少文人雅士往往將巴蜀作爲他們避亂的最佳選擇。唐玄宗和唐僖宗相繼入蜀,帶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繪畫人才,其中就有孫位、趙公佑、范瓊、盧楞伽、張南本、常粲、常重父子、豐偃、滕昌祐、張詢等,他們不僅帶來了新的畫風、技巧和經驗,而且還帶來了大量圖書名畫,所謂“蜀因二帝駐蹕,昭宗遷幸,自京入蜀者將到圖書名畫,散落人間,固亦多矣。”使蜀人大開眼界。如趙德玄“將到梁、隋及唐百本畫,或自模拓,或自粉本,或自墨迹,無非秘府散逸者,本相傳在蜀,信後學之所幸也”。這些畫家來到蜀地,使中唐以後巴蜀地區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畫家,尤其在西蜀形成了一個數量龐大、流派衆多的創作群體,人稱西蜀畫派。宋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二列出的五代畫家有九十一人,其中蜀中畫家就有三十人,占了三分之一。朝廷設立了專門的畫院機構來管理,前蜀設有内廷圖畫府,後蜀設有“翰林圖畫院”,著名畫家、成都人黃筌被授予 “翰林待詔”,“權院事,賜紫金袋”,擔任畫院院長。這一時期西蜀畫派的作品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除宗教繪畫以外,還有以常重胤、張玫、李文才爲代表的人物畫,以李升爲代表的山水畫,以滕昌祐、刁光胤、黃筌、黃居寀、孔嵩等爲代表的花鳥畫,其中黃筌是土生土長的成都畫家,黃筌及其子黃居寶、黃居寀開創的工筆花鳥畫派,在宋代被稱爲“院體”,對後世影響巨大。黃筌《寫生珍禽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花鳥畫作品,他的花鳥畫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宋徽宗熱衷藝事,繼續擴充翰林圖畫院,使北宋畫壇達到極盛。在北宋院畫興盛的同時,北宋文人畫也日趨活躍,當時又稱“士人畫”,畫家輩出,形成重要流派,其中文同、蘇軾、鄧樁等人對後世文人畫影響最大。從中可見,蜀中畫家不僅領先於全國畫壇,而且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與技巧對後世産生了極爲重要的影響。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唐宋時成都大慈寺曾以擁有眾多名家壁畫而著稱於世,是唐宋時期國内少見的一座壁畫寶庫。當時佛教流行,使風行一時的壁畫裝飾了成都大小寺廟,成爲天下奇觀。而在成都諸寺中,大慈寺是擁有壁畫數量最多、畫技最精的一處勝地。著名畫家唐代吴道子、孫位、前蜀李升、詩僧貫休、後蜀黃筌父子都在寺内留有壁畫,當時參加大慈寺壁畫創作的著名畫家還有趙公祐、范瓊、盧楞枷、張南本、左全、孫知微、高道興、常粲等,整個大慈寺壁畫基本上都是唐末五代時期的作品。北宋李之純曾驚歎:“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成都之多。就成都較之,莫如大聖慈寺之盛。”他對大慈寺九十六院進行統計,按閣殿塔廳堂房廊計算,共有八千五百二十四間,共繪諸佛如來一千二百十五尊、菩薩一萬零四百八十八尊,帝釋梵王六十八尊,羅漢祖僧一千七百八十五尊,天王明王大神將二百六十二尊,佛會、經驗變相一百五十八,“諸夾紳雕塑者不與焉”,作者多是唐宋名家,或待詔行在,或祿仕兩蜀,“皆一時絕藝,格入神妙”,直到南宋,大慈寺壁畫繼續保存了下來。范成大《成都古寺名筆記》説:“成都畫多名筆,散在諸寺觀,而見於大聖慈寺者爲多,今猶具在。”並對各院主要壁畫及其作者一一作了記録。正是由於唐玄宗、僖宗二帝相繼入蜀避難,使大批宫廷藝人紛紛入蜀,從而促進了成都繪畫藝術的發展和繁榮。《益州名畫録·序》説:“蓋益都多名畫,富視他郡,唐二帝播越及諸侯作鎮之秋,是時畫藝之傑者遊從而來。”,《宣和畫譜》也稱“世俗多以蜀畫爲名家”。
明清時期,巴蜀寺院壁畫和各地年畫頗爲興盛。現存佛寺壁畫精品有劍閣覺苑寺明代仿吴道子畫風的佛祖本傳故事畫,新津觀音寺、新繁龍藏寺和蓬溪寶梵寺的明代壁畫堪稱上乘。此外,年畫作爲民間藝術的一種新的形式,以我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最爲著名。
先秦以前,巴蜀尚無現代意義的書法可言,從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出土文物中所發現的巴蜀圖語印章是當時流行的文字符號。而真正的書法要從秦統一巴蜀後中原漢字傳入並得到普及以後才出現。在秦漢三國南北朝時期,西漢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曾根據四季鳥獸屈伸變化之形創製了“氣候四時書”書法,自成奇格。成都龍泉區山泉鄉“北周文王碑”是魏晋南北朝隸書精品。而巴蜀各地所發掘的墓葬中出土的銅、鐵、漆器上出現用篆、隸文字書寫或刻劃的銘文、印章,以及碑文、崖墓題刻、石刻、磚刻、瓦當等文字,如成都漢闕刻石、新繁出土漢代文字磚、郫縣東漢王孝淵題記殘碑等,這些都是出自專業匠人之手,已表現出成熟的書法藝術水平。唐宋時期,巴蜀書法名家衆多,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宋代蘇軾、近代趙熙、謝無量、劉東父、余中英、當代郭沫若等都是書法大家,其作品爲世所珍,在全國都有很大影響力。
巴蜀學者歷代書畫著作和作品也相當豐富,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宋代有王著《法帖》十卷,蘇軾《蘇東坡書赤壁賦》一卷、黃休復《益州名畫録》(一名《成都名畫記》)、鄧樁《畫繼》十卷等。《益州名畫録》作者。黃休復,字歸本,一作端本。北宋初年人。長期寓居成都(一作成都人),與當時四川文人李畋、張及、任玠及畫家孫知微、童仁益等爲友。通《春秋》學,兼精畫學,收藏甚富,除撰有《茅亭客話》十卷以外,還著有《益州名畫録》,該書分上、中、下三卷,收録自唐肅宗乾元元年至宋乾徳年間巴蜀地區著名畫家“圖畫之精者”五十八人,其中流寓入蜀者二十一人,品以逸、神、妙、能四格,另附録有畫無名、無畫有名者若幹人。在黃休復評定畫藝最高的“逸格”、“神格”和“妙品上格”藝人中,幾乎全都是避難入蜀的藝人。《四庫全書》評此書:“叙述頗古雅,而詩文典故所載尤詳,非他家畫品泛題高下、無所指據者比也。”該書“皆取其事蹟之系乎蜀者,而不盡爲蜀産”,爲人們了解和研究唐代中期以來至宋初巴蜀地區繪畫藝術提供了重要史料,開創了地方繪畫史撰寫的新體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引《中興書目》認爲該書李畋所撰,休復所著書已亡佚。按此書有景祐三年序,不著名氏,而叙休復,爲其所撰明甚。又有黃休復自爲後序,“則固未嘗亡也,未知題李畋者與此同異”。宋代另一部畫史著作爲鄧樁所撰《畫繼》。鄧樁,字公壽,成都雙流人,生活在兩宋之際,曾官至通判。家富書畫收藏,見聞頗廣。因感張彦遠《歷代名畫記》、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之後九十餘年無人續著繪畫史,乃稽考文獻,根據見聞,撰成一部反映宋代繪畫史著作。以此書續二家之著,故名《畫繼》。該書記載時間上起北宋熙寧七年,下至南宋乾道三年,共撰二百十九名畫家小傳。全書搜輯遍及私家所藏畫目、評畫所論及畫苑軼聞,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該書提倡“畫者文之極也”,極力提倡畫家的文學修養,推崇文人自然清逸的畫風,對宋代“所尚專以形似”的刻板院體畫風加以貶斥,爲宋代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思想基礎。
明代以來至民國時期,巴蜀著名書畫家和書畫史研究專家還有楊慎、曹學佺、張鵬翮,顧光旭、王炳麟、何維朴、包崇讓、童棫、卓秉恬、卓雲、胡薇元、駱成驤、趙熙、顏楷、顧印愚、包弻臣、吴之英、余沙園、謝無量、薛天沛、張大千等人,其中代表性著作:明代有楊慎《丹鉛餘録》十七卷、《續録》十二卷、《總録》二十一卷、《丹鉛新録》七卷、《升庵畫品》一卷、《升庵書品》一卷、《法帖神品目》一卷、《名畫神品目》一卷、《墨池瑣録》、《碑帖》,曹學佺《蜀中畫苑》,清末民初有張香海《益州書畫録補遺》、羅元黻輯《蜀畫史稿》、薛天沛纂《益州書畫録》《益州書畫録續編》《神州論畫録五種》(又名《神州論畫録叢刻》《神州論畫録初編》,包括清道濟《畫語録》(又名《苦瓜和尚畫語録》、《苦瓜和尚畫語》)一卷、龔賢《畫訣》一卷、笪重光《畫筌》一卷、張庚《論畫》一卷、方薰《畫論》二卷等),是一部有關中國畫論的藝術專著。民國有劉咸炘《弄翰餘瀋》、張善孖、張大千、張君綬《蜀中三張畫集》、張大千《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第一、二集)、《大風堂書畫録》一卷、佚名編《緜州畫人物花卉册》《四川先哲遺墨》。其中《益州書畫録》編者薛天沛,字志澤,成都九里堤人。他有感於蜀中書畫文獻“纂輯無人,散漶湮滅,而蜀士又不喜標榜,於鄉邦文獻每付厥如,書畫一科更多有不能舉其名氏者”,於是編纂《益州書畫録》及其《續編》《補遺》《附録》,記載從清初到民國三十五年川籍和在川詩書畫人的生平事蹟、著述及其藝術風格,共計一千零五十六人,對收集、鑒定古字畫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除書畫以外,巴蜀篆刻印譜名家也不少,許多書畫家本身就是篆刻印譜方面的名家。現存篆刻印譜代表作有清代周彦篆《二樹紫藤花館印選》不分卷、民國劉家謨篆《漢印臨存》不分卷、高景山刻《諸葛武侯前出師表印譜》等。
此外,巴蜀地區在游戲、燈謎、雜技、體育競技等游藝活動以及文房四寶、博物收藏等方面也有自身特點,歷代也留下了不少相關文獻,如在游藝方面有清馮譽聰《七硯齋集聯》、民國蜀籍吴人亢廷鉁《紙醉廬春鐙百話》二卷、林思進《清寂堂聯語》(一名《清寂堂聯語輯録》)一卷,在博物方面主要有宋蘇易簡《文房四譜》五卷、《硯譜》一卷,李石《續博物志》、費著《蜀錦譜》一卷、《蜀牋譜》一卷,明楊愼《異魚圖贊》四卷、《玉名詁》、《墨池瑣録》四卷、《均藻》五卷,清胡世安《異魚圖贊箋》四卷、《異魚圖贊補》三卷、《異魚贊閏集》一卷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