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
  • 金融的逻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金融的逻辑

6 1.5折 39.8 全新

仅1件

北京丰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志武 著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09-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3

上书时间2024-11-22

雪岩书屋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志武 著
  •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时间 2009-08
  • 版次 1
  • ISBN 9787801739117
  • 定价 39.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68页
  • 字数 287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金融的逻辑》继畅销书《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之后,陈志武在新作《金融的逻辑》中继续尖锐追问中国的出路问题。

  《金融的逻辑》深入浅出地从财富的文化和制度基因谈起,告诉读者: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如果有的话,是如何贡献的?如何创造价值的?金融的逻辑是什么?

  《金融的逻辑》作者密切关注中国社会转型问题,全面驳斥了市场上流行的《货币战争》关于金融“阴谋论”的谬论,观点振聋发聩,再次起到了痛击时弊清迷局的效果。
【作者简介】

   陈志武,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

   自1990年获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以来,陈志武教授先后在威斯康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任教,并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术机构聘为特聘教授或访问教授。

   陈志武教授一直是世界金融学和金融资产定价领域具有创造力和活跃的学者之一,获得过美国默顿.米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奖、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等多项重大学术奖励。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陈志武教授拥有国内经济学术界少见的政治经济学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也是国内鲜见的能用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源流把事情说得很清楚的经济学家。  “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治国的金融之道”等观点启发了更多人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经济的思考。

   2008年出版的中文著作《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非理性亢奋》成为当年度具影响力的财经读物之一。其中《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荣获“2008和讯华文财经图书大奖”之“年度财经图书大奖”和“很好原创学术类”大奖,并入选多家专业媒体评选的2008年度值得珍藏图书。

【目录】
目录:

序言:金融是什么?

金融到底是怎么回事?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是否会终结?人类社会为什么要金融市场?金融交易除了让华尔街、金融界赚钱之外,对社会到底有没有贡献、有没有创造价值?

第一部分 资本化的逻辑

第一章 中国的钱为什么这么多?

今天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已经有一种全球金融大泡沫,而且会像一些人预测得那样不久要破灭?这些的确是新时代的新现象,我们不妨借这种难得的历史时期,来重新审视资本的奥秘。

第二章 中国钱多了为什么许多人并不感到富有?

亲情、友情实现的互助互惠式隐性金融交易被钱化之后,如果显性金融保险、信贷、养老、投资产品又无法跟上,中国人在钱多的同时,可能反而对未来更感到不安,不仅使中国的内需无法增长,使中国经济增长继续依赖出口,也让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

第三章 西方的兴起是因为掠夺的银子多吗?

过去,我们只把银子、金子、铜钱看作钱。也正是由于这种“钱”观,到今天还有许多学者认为之所以西方国家在近代兴起,是因为它们从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掠夺了太多的银子!说是这样才使西方国家有了“钱”!

第四章 掠夺对西方的崛起贡献有多大?

掠夺在先、发展在后。这样的结论下起来当然简单直接,爽快过瘾,也符合我们在中学和大学接受的历史教育的逻辑。只不过这种结论经不起仔细推敲。

第五章 资本化是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

当年英国盛世靠的是它的海外商业贸易,而美国盛世靠的是它的科技创新。前者需要的是债务、银行和保险,而后者需要的是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本。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比当年的英国更需要一个活跃、发达的股票交易和股权融资市场。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第二部分 金融的逻辑

第六章 治国的金融之道

平均四五十年农民起义一次,两三百年改朝换代一次。这种规律似乎两千年没怎么变。对中国未来感兴趣的人们自然会问:历史规律还会不会重复?如果不想让它再重复,从金融技术角度而言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七章 政府有钱不如民间富有

为什么当年负债累累的国家后来良性发展,根植出民主、自由与繁荣,而政府富有的国家后来却停滞不前、甚至走向衰败?为什么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一国的民主法治似乎跟其政府负债水平高度相关?借钱花的国家反而比最大化存钱的国家,更能催生出某种制度?“政府总是缺钱”是否成了民主宪政制度的催化剂?“国富”是否反而给掌权者以压制民权、践踏法治的底气呢?

第八章 中国人的理财前景

不管你的财富有多少,理财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保值、增值、养老、保险、在未来和今天的钱之间做合理配置等等,这些都是每个人要考虑的现实问题。那么,该如何管理财富呢?

第九章 反思高利贷与民间金融

为了解决高利贷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们的做法是禁止所有的民间借贷,由国家全面垄断金融借贷,把任何民间金融机构都宣布为非法。这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第十章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晚清中国涉足股票之后的头100年里,为什么金融危机频频发生?是什么使中国的“金融洋务运动”这么艰难?当时导致金融危机的要素在今天的中国是否还存在呢?

第十一章 金融现代化为何如此艰难?

在现代中国之前民间借贷、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的发展似乎能以一定规模进行,但现代银行和证券市场却难以前进,我们到底如何理解这种差别?是什么在妨碍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部分 金融危机的逻辑

第十二章 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这次由次级按揭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结局会如何?是否会导致美国式金融经济全面崩盘?现在的问题是否真的是“如何拯救美国”的问题?给中国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第十三章 政府为解救危机而持股银行不是国有化

金融危机之下,从美国到英国等国家,都在由政府接管银行、券商或保险公司,要么全资国有,要么由国家实质性控股。这是不是对过去20余年私有化的反动,是不是“再国有化”的起点呢?

第十四章 金融危机之下,美国的借贷消费模式会改变吗?

现在,次贷危机引发了几乎是全面的金融危机,甚至正在挑战整个美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挑战这种借贷消费支撑的经济模式,挑战美国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的未来会如何?将要终结吗?

第十五章 消费驱动型模式不会改变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被收购、AIG急需巨额现金来摆脱财务困境,这些同时袭来的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化。这会冲击美国“信贷驱动消费”的经济模式,但这种模式不会终结,只是其程度将会有实质性收敛。

第四部分 股市的逻辑

第十六章 中国股市怎么了?

在社会对炒股从负面转向正面、大学毕业生竞相争取基金公司工作岗位之后,中国是不是从此有了健康的股市文化?还是这表面看像“股市文化”,但实为传统中国“赌博文化”的翻版呢?

第十七章 从国有银行A股上市中看到什么?

当国内股市基本只对国有企业开放时,中石化、中国银行、工行上市当然也轰动,但背后没有一个活生生的创业故事,不会带动未来中国的任何精神,不管是创业精神,还是创新精神。

第十八章 资本市场与法治发展的互动

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法律固然令人渴望。但是,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促进法治的变革?法律如何变革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呢?

第五部分 文化的金融学逻辑

第十九章 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除了儒家外是否有别的更“好”的社会秩序安排?西方文明真的只是物质文明,而东方文明是更高尚的精神文明吗?会不会是东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落后呢?

第二十章 儒家“孝道”文化的终结与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为什么中国金融业的潜力极大并隐含着巨大的商机呢?这不仅可以从企业融资、把未来收入流作金融证券化的角度来理解。更重要的是,社会转型正在逼迫人们减少甚至放弃对儒家“孝道”文化的依赖,转而依靠正式的保险与其它金融证券市场,由市场逐渐取代家庭为个人提供经济保障。

第二十一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金融发展的滞后

自1860年代跟工业科技一起进入中国的西方证券技术,到今天是否已真的扎根?股票、债券、基金、金融权证等现代金融技术在中国是否还水土不服?如果还不服,到底缺少哪些土壤或土质?

第二十二章 市场经济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

如果年轻人自己通过按揭贷款买房、结婚,自己以后赚了钱还银行,自己花自己的钱,而父母把积蓄买养老保险、养老基金,等退休后花自己的投资回报钱,那不是让大家都更有自尊、自由吗?

最后的话:

发展金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金融证券品种的发展不发展,最终不仅仅影响到GDP的增长快不快,而且会影响到我们到底娶什么样的媳妇,嫁什么样的丈夫,有多少自己的自主权和个人尊严。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