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电影史话
  • 台湾电影史话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台湾电影史话

库存一手书,品美尽全新

60 九五品

仅1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飞宝 著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4-10

南台书院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飞宝 著
  •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09
  • 版次 1
  • ISBN 9787106024598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其他
  • 页数 561页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台湾电影史话(修订本)》为原《台湾电影史话》的修订增补本。全书以编年史分期方式撰述,将台湾电影放在台湾政治经济框架下研究,探讨台湾电影产生、重建、发展、繁荣、衰落的过程;对不同时期的电影,从不同角度,由远而近,由总体到制片,发行、放映,到导演艺术创作风格、特点,以及电影潮流、类型电影特色等,都做了历史、客观、较为完整系统的叙述;为一百多年来的台湾电影发展做注记,使读者洞悉台湾电影历史发展的轨迹,审视整个台湾电影与社会框架之间的互动关系。书中安插剧照图片,以丰富内容。
【作者简介】
  陈飞宝,著名台湾电影史学专家。1940年5月生于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研究员。1980年以来在厦门大学台湾硼:究所(后改为研究院)专职研究台湾电影、电视、新闻传播。曾主持中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当代台湾电影电视剧研究”、参与国家“七五”社科重点课题“台湾新闻事业史研究”。出版的个人著作有《台湾电影史话》、《台湾电影导演艺术》、《当代台湾传媒》,合著有《台湾新闻事业史》、《台湾电视发展史》、《中国电影名片鉴赏辞典》等多种。
【目录】

第一章日据时期的台湾电影(1896-1945)
第一节台湾电影的萌芽
一、电影传入台湾放映
二、高松丰次郎在台湾的电影活动
三、总督府统治下的电影摄制
四、早期的台湾电影放映业

第二节台湾电影业的兴起
一、台湾总督府统治下的制片
二、台胞摄制电影的尝试
三、日本和台湾合拍的故事片
四、默片时代得宠的“辩士”
五、台湾文化协会的电影宣传

第三节祖国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发行及其影响
一、祖国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发行
二、祖国大陆的电影对台胞的影响

第四节战争体制下的台湾电影业
一、台湾进入战争体制
二、电影成为巩固殖民地统治、扩大侵略的工具

第二章台湾电影的重建和发展(1945-1959)
第一节台湾电影事业的重建
一、台湾光复后的电影摄制机构
二、光复后的电影发行业
三、大陆电影公司赴台拍片
四、实行严苛的电影检查制度

第二节公营电影制片厂:“中影”、“台制”、“中制”
一、“农教”百废待举,政宣优先
二、“中影”诞生,在烈火、风雨中重建
三、“中制”重建和勉力而拍的新闻纪录片、故事片
四、“台制”电影的政治任务和台湾现实
五、“中教”服膺于教学

第三节民营公司初兴
一、从发行中西片起家
二、制片多仰赖公营厂,出品国语片量少

第三章台(闽)语电影(1955-1972)
第一节台语电影的兴衰
一、台语电影第一波风潮
二、台语电影的发展
三、台语电影走向巅峰,盛极而衰

第二节台语电影民营制片公司
一、台语民营厂的勃兴
二、台语电影先驱——何基明兄弟的华兴电影制片厂
三、林博秋与莺歌湖山片厂
四、产销一体的台语制作大公司
五、台语著名制片——戴传李

第三节台语电影导演和第一代导演群落
一、不同省籍导演合作造就台语电影的风潮
二、第一代电影导演——台湾电影的开拓者
第四节台语电影的作用和影响

第四章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1960-1969)
第一节公营电影公司的发展
一、扩大出口及其电影辅导政策
二、“中影”的“健康写实”到“健康综艺”制片路线
三、“中制”和“台制厂”的发展

第二节李翰祥创办国联及其导演艺术
一、李翰祥创办国联及《梁山伯与祝英台》掀起的狂潮
二、创建国联影业公司
三、李翰祥的导演艺术
四、李翰祥在台湾电影中的地位和贡献

第三节民营影业的黄金时期
一、民营制片公司发展的背景
二、沙荣峰创建联邦影业有限公司
三、黄卓汉创办第一影业公司
四、中小规模的独立制片公司

第四节名导演的艺术风格
一、李行的乡土电影
二、一代武侠大师——胡金铨
三、白景瑞喜剧电影的风格
四、宋存寿的艺术探索

第五节琼瑶电影王国
一、琼瑶电影风潮
二、60年代琼瑶电影的特色

第五章台湾电影的繁荣(1970-1979)
第一节在世界的孤立与电影政策的调整
一、台湾政治形势的遽变和电影文宣使命
二、电影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管理
三、公营制片机构的转型

第二节民营影业公司
一、大制片公司
二、中等规模的制片机构
三、一片公司
四、放映院线功能与流弊

第三节李行从“三厅”回到乡土
一、转型期再造巅峰
二、掀起第二波琼瑶电影风潮
三、回归乡土纪实电影

第四节白景瑞写实、浪漫慧黠的电影
一、追求电影艺术创新和浪漫慧黠的个人风格
二、台湾现实主义电影经典——《再见阿郎》
三、喜剧片和琼瑶片引领风骚

第五节胡金铨的武侠电影美学
一、享誉世界影坛
二、胡金铨电影美学
第六节宋存寿的畸零感伤世界

第七节抗日电影
一、抗日电影主流
二、台湾抗日电影题材和类型

第八节琼瑶、玄小佛浪漫言情电影
一、70年代的琼瑶电影
二、玄小佛的言情电影
三、刘家昌的言情电影
第九节寻根溯源电影

第六章八十年代台湾电影(1980-1989)
第一节台湾政经局势和公营电影业
一、政治遽变和电影政策的松动
二、“中影厂”的转型,带动电影风潮

第二节民营公司与台港电影发行的转型
一、民营公司多元经营
二、独立制片人制度和导演工作室
三、发行业分散投资

第三节电影的流变、滥觞
一、政策电影的复辟
二、“社会写实片”的没落
三、“恐怖电影大师”——姚凤磐
四、朱延平对商业电影情有独钟

第四节林清介、徐进良的校园学生电影
一、林清介言志和回吟清新的风格
二、徐进良睿智的喜剧风格

第五节女性导演和琼瑶电影的转型
一、台湾女导演和女性电影
二、琼瑶电影的转型
第六节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第七章台湾新电影(1982-1987)
第一节台湾新电影的崛起和发展
一、台湾电影新浪潮的崛起
二、新电影落潮
三、新电影的意义和影响
第二节侯孝贤的纪实电影美学
第三节陈坤厚的温和人文关怀和完美视觉风格
第四节杨德昌的都会梦魇和缜密的艺术结构
第五节张毅电影的古典风格和女性主体意识
第六节王童平易温和道尽台湾历史沧桑
第七节万仁温和的现代都市风景线
第八节李佑宁对弱势族群的关怀和艺术创意
第九节虞戡平电影的弱势族群及海峡两岸的情结
一、对弱势族群的关怀:《搭错车》、《台北神话》、《两个油漆匠》
二、《孽子》的惊怵黑暗王国
三、时代的苍凉:《海峡两岸》

第八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电影(1990-2004)
第一节政党政治和电影危机
一、政党轮替和经济衰退
二、台湾电影危机

第二节制片业的困境和蜕变
一、制片业改弦易辙
二、台资的合拍片
三、主要影片公司

第三节电影发行、放映转型
一、发行的垂直整合
二、放映业的转型

第四节作者电影和后新电影艺术
一、侯孝贤的历史观照和客观叙事风格
二、杨德昌的精密社会省思和风格沉淀
三、后新电影导演艺术

第五节台湾商业电影的没落
一、商业电影欲整乏力
二、台湾黑道电影文化
三、英年早逝的杰出导演——邱铭诚
四、台湾商业电影的王牌——朱延平

第六节一个电影时代的隐退
一、台湾电影一个重要时代宣告结束
二、一代电影大师李翰祥的逝世
三、武侠电影大师胡金铨的殒殁
四、李翰祥和胡金铨比较研究
五、白景瑞的永别

第七节超载的篾筏——李行
一、致力于海峡两岸电影及文艺界的交流和合作
二、在台湾电影中的特殊地位及对中国电影的贡献

第九章台湾新生代导演电影艺术(1987-2004)
第一节新生代导演群落
一、新生代导演群体结构
二、接受过良好的现代电影艺术教育
三、寻求自主独立制片,多仰赖电影基金会的辅导金
四、新生代导演与国际影展结缘
五、新导演执着的电影艺术美学追求和风格
第二节李安中西合璧的电影艺术
第三节跻身国际影坛的青年导演——蔡明亮
第四节新生代女性导演艺术
一、电影才女张艾嘉的女性电影
二、黄玉珊对女性丰富情感世界的探索
三、王小棣独树一格的喜剧和儿童电影
四、章蕙兰的《小百无禁忌》

第五节传承和创新:周晏子、叶鸿伟的人文电影
一、周晏子的客家田园牧歌
二、叶鸿伟电影的浓烈人文色彩

第六节后现代镜语:何平、王献篪的影像风格
一、何平电影——“台湾现实寓言”
二、王献篪的电影符号

第七节陈国富电影的类型化和徐小明电影角色的漂泊与皈依
一、陈国富对漂泊灵魂的诠释和艺术创意
二、徐小明的混世少年和旧灵魂的塑像

第八节张志勇、林正盛、张作骥、陈玉勋的乡土怀旧/纪实风格
一、张志勇电影的生命悲歌
二、林正盛的成长冲突显影
三、张作骥电影角色的宿命和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四、陈玉勋的通俗喜剧

第九节新进的导演:徐立功、赖声川、黄明川、李岗、丁亚民
一、“伯乐”兼导演徐立功与尹棋的《夜奔》
二、李巨源、冯光远的《为人民服务》
三、赖声川从舞台到银幕的导演艺术
四、黄明川电影的边缘人物
五、编而优则导——李岗
六、由作家进而改行做电影电视编导——丁亚民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