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稀缺期刊 月刊合订本第一卷1~6期

11500 七五品

仅1件

陕西西安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责任人/主编沈延国

出版单位上海生生图书公司

期号1945-11 第 1 期 总第 1 期

语言中文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1945-11

上书时间2020-08-14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七五品
商品描述
这本合订本《月刊》杂志,是我收藏民国期刊中的上品。一九八三年底我刚从安康学院中文系调回西安任教,次年春天,从西安古旧书店花了二十元钱即买了回来,现在其封底还留有该书店定价的标签。好在当时我还是单身,二十元钱几乎是一般小家庭两个星期的生活费呀——那是难于承受的。
现在还能从其封底内页中看出此合订本《月刊》的传承路线,“上海旧书店”曾贴有标价条,贴在最上方的左角:五册六元钱。在西安古旧书店出售此书,至少当旧书卖,已是第二次了。
现在我们知道的杂志,取名就叫《月刊》的,民国年间起码出版过三种:
第一种,是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创刊的,由上海法科大学月报编辑处编辑,仅出版了两期,至一九二九年一月为止,以后就更名为《法科月刊》。
第二种,创刊时间是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亦不详,可能仅出此一期即终刊。
第三种就是我手头的,该刊主编为沈延国,编辑人沈子复、翁逸之;发行人孙雪泥;代表人是管燮初;出版机构为生生图书公司,上海六合路一〇五号;经销者,五洲书报社。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十日创刊,第一卷出版了六期,第二卷仅出版四期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而终刊。
该杂志尺寸为14×19.5cm。出版地是上海。一九四五年九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废除出版检查制度办法》,接着又于第二年三月宣布取消收复区新闻检查。这对于把出版审查视同紧箍咒的出版界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抗战胜利初期,全国各地,特别是收复区,乘着抗战胜利的激情、乘着审查放宽的机遇,出现了一个创办、复兴报刊的小高潮。根据战后一项全国新闻纸杂志的清查换证工作的统计,截止一九四七年底,依法完成办理换证或新登记的新闻杂志,共计一千七百六十三种,而上海为四百六十五种,居首位。全国的这一数字,较战前一九三五年的二千七百三十五种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较战时一九四三年的五百七十四种,已有很大的进步(据吴永贵《民国出版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页71-72)。
合订本,一般都是再版本。虽然我也见过该刊创刊号出版过再版本,封面左边有“权威出版社刊”(地址在上海仁记路一百二十号)的字样,封面右上方标明“再版本”三个字,其封面底色为红色。唐弢所藏即为此再版本,是单册,现在已归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所以,拙藏,较唐弢之旧藏,略胜一筹。创刊号之初版本,其封面颜色,很可能与拙藏相同。
现将创刊词全录在这里:

历史是最残酷的判断者,谁都逃不了它的制裁。几百年,几千年前的先例使我们知道:凡是违反历史发展规律的都会被淘汰,灭亡。世界之大,虽然是无奇不有,可是绝不容许有倒退历史的势力永远存在。譬如以最近几年来的例子来说,希特勒可以说是一位****了,他的手段,他的计划,在法西斯蒂那些元首中,毫无疑问地可列为首位,他的那些“杰作”也博得了好些“正人君子”们的喝彩,甚至很多有地位的学者也大著其鼓吹希特勒主义的“名作”,借此以传播侵略者的理论,企图以他们的笔来抹杀世界的真理,使千千万万大众永远隶属纳粹的掌握中。同样,日本帝国主义运用了他们一贯的策略,在远东舞台上扮演着他们的“好把戏”。然而尽管他们的高调唱得怎么样动人; “新秩序”遮护得怎么样巧妙;所霸占的天地怎么样广大;欺骗民众的手段怎么样高明;……这一些全没有用! 世界上的真理到底只有一个,无论什么庞大的力量,都不能抵敌历史的进展。于是希特勒的统治给推翻了,日本军阀的反动也成了梦幻。
中国在这些反动势力的倒塌声中得了新生。中国人民大众从敌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我们除了向以无畏精神对残暴的侵略者进行斗争的忠勇将士们,致无上敬意外,并向各盟国友谊上的援助加以莫名的感激。胜利之后,更可大书特书的是,国内各党各派合作的曙光将露;民主的政治实现有期;出卖祖国的奸逆已开始逮捕;建设工作的计划已决定……这等等都使人民欣愉鼓舞。大家都承认现今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可歌颂的时代。
本刊就在这可纪念的时候问世了,当然,我们一定要在这一个新时代中以尽国民的职责,对新中国有所贡献。
我们是无党无派的人民,站在人民的立场,凡是有利于大众,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全人类的,我们都报之以至诚的欢迎。我们不愿空喊口号,只是以实践来表达我们心底的渴望。以事实献之于国人之前。在此我们热忱地盼望大家共同迈进,使祖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崭新的民主国家。

非常有意思的是,合订本每期均没有目次,很可能是出版者为了节省纸张的缘故。在第二期杂志内文中,原本就登有创刊号目次之要目,录在下面:
新中国建设论/沈瓞民
联合国宪章的总检讨/耿淡如
对时局的误解/吕思勉
章太炎先生的晚年/沈延国
水的裁判/李广田
风沙/范泉
悲白发/锡金
但丁·神曲地狱篇/朱维基
上海八年特辑/孙贵定·唐庆增等
祖国/吴天、吴琛
慈母心/耿济之
血账/司徒宗
杞忧/沈子复
漫画·木刻/左拉·麦杆·翁逸之等

各路名家云集,文章皆厚重而又有张力,怪不得创刊号出版不久,赞声不绝,马上即再版。
我自己以现在的心情,更喜欢当中的小消息及轶事。请看创刊号的《文人轶闻》 :

△已故的政论家邹韬奋善仿卓别林。尤其是学卓别林的走路状,真是惟妙惟肖。韬奋的脸部表情,说话动作都有戏剧性,所以有人说如果叫他上台,准是一个名角色。
△吴稚晖的家里挂有一幅对联,署款是非常奇特的,上款是“敬恒我兄雅正”,下款是“弟吴稚晖拜书”,大家都引为美谈。
△宋之的喜欢蓄鬚,抗战初期入川时,他在船上因为蓄鬚甚长,同船青年都称他“老伯”,其实他那时候只是二十三岁的青年人。翌日宋忽剃鬚,翩翩英俊,满座愕然。
创刊号扉页,原本有麦杆(上海著名木刻家)作的木雕画,像藏书票一样贴在上面,可惜的是,我的这一张被人揭去了。但整部杂志一至六期里,还保留了许多精美的画,有的即像藏书票一样,附在上面,可以随时揭下,比如就有翁逸之的木刻《云雾与丰腴的季节》,其他木刻与漫画,还有古元、王琦、宋秉恒、冰兄、迪支、舟子、荒烟、西厓、李桦、张乐平、吴俊发、左拉、沙兵诸多名家的大作,真让人爱不释手。
第二期即出了刊中刊:“木刻艺术专号”,编者云:“本刊为适切地介绍中国新兴木刻作家之力作起见,自本期起,特约中国木刻研究会黄荣燦,王琦,陈烟桥,刘岘,李桦诸先生以及留沪木刻家麦杆,珂田先生等为本刊木刻艺术栏协助选稿者,以飨读者。本期所介绍诸家佳作十余幅,即属一例。”
第二期还有悼念罗曼罗兰的特刊。作者阵容更加强大,卞之琳、沈从文、赵景深、茅盾都刊列其中。
《月刊》杂志的鼎盛大概是第三期,尔后即每况愈下。这主要是纸价飞涨,印出来后要不停地提价,才能卖得回成本啊。每期原本定价为一千元。请看第一期:一三〇页;第二期:一三二页,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日出版;第三期新年特大号:一五八页,一九四六年一月五日出版;第四期:一〇四页,一九四六年三月五日出版;第五期:一〇四页,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日出版;第六期:一〇四页,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日出版。合订本没有印目次,原来的页码可能略多一点吧?每卷最后一页,乃“编后记”,并不署名;只有出到第一卷最后的第六期,所谓“编后记”的署名是一个字“复”,这当然是沈子复了。从第四期“本刊征订基本订户五千份启事”得知:“基本订户暂以五千户为限,额满恕不增添”。由此而知,当时《月刊》杂志的印量是很有限的,合订本就更难说了。
三十年前,我将此合订本杂志买到手后,用报纸包裹着,藏之书柜底层;数次搬家时,总要翻看它几次;这次拆开,为之照相而作文,总算还了一笔欠在心里的旧账。
原刊《藏书报》,后收入采诗《老版本:一九〇六至一九四九年间的旧书倩影》。

现在可补充的:
上海图书馆没有收藏此合订本,北京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是否收藏有此合订本,不详。愚估计没有可能。
内文清爽无笔痕无破损。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