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
  • 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
  • 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IEEE 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

55 8.5折 65 九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滢 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7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20116 1

上书时间2022-01-16

在田书店

九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杜滢 著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7
  • 版次 1
  • ISBN 9787115227546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4页
  • 字数 496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IEEE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系统阐述了IEEE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IEEE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内容包含IEEE802.16m空中接口物理层传输技术、物理层系统设计、MAC子层设计、主要物理过程、多载波技术、增强多播广播业务、定位业务、中继技术、Femtocell、自组织技术。
  《IEEE802.16m宽带无线技术与系统设计》可供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运营管理人员阅读(尤其适合IEEE802.16、4G技术研究和开发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背景及概述
1.1 IEEE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
1.2 IEEE802各工作组情况
1.3 WiMAX论坛及技术现状
1.3.1 固定WiMAX技术现状
1.3.2 移动WiMAX技术现状
1.4 IEEE802.16及ITU-R标准进展
1.5 IEEE802.16m主要技术特点和下一步工作
第2章 IEEE802.16m需求
2.1 基本需求
2.2 功能性需求
2.3 基本性能需求
2.4 目标性能需求
2.5 系统部署
第3章 IEEE802.16m系统架构
3.1 网络架构
3.2 IEEE802.16m系统参考模型
3.3 IEEE802.16m空中接口协议结构
3.3.1 AMS/ABS数据面处理
3.3.2 AMS/ABS控制面处理
3.3.3 多载波协议
第4章 物理层传输技术
4.1 双工方式
4.1.1 FDD
4.1.2 TDD
4.1.3 H-FDD
4.2 多址接入技术的选择
4.2.1 OFDMA
4.2.2 DFT-S-OFDMA
4.2.3 IFDMA
4.2.4 混合多址
4.3 下行多天线技术及选择
4.3.1 下行MIMO框架和数据处理
4.3.2 支持的多天线技术
4.3.3 空时编码
4.3.4 循环延时/相位偏移分集
4.3.5 天线跳变(hopping)
4.3.6 天线选择技术
4.3.7 空间复用
4.3.8 下行预编码
4.3.9 波束赋形
4.3.10 多用户MIMO
4.3.11 多天线技术自适应
4.3.12 相关反馈信息的设计
4.3.13 多基站MIMO技术(网络MIMO)
4.4 上行多天线技术
4.4.1 上行MIMO框架和数据处理
4.4.2 支持的多天线技术
4.4.3 单用户MIMO(SU-MIMO)
4.4.4 多用户MIMO(MU-MIMO)
4.4.5 非自适应MIMO
4.4.6 SU-MIMO和MU-MIMO的反馈和控制信道
4.5 链路自适应
4.5.1 下行链路自适应
4.5.2 上行链路自适应
4.6 信道编码
4.6.1 数据信道的信道编码
4.6.2 控制信道的信道编码
4.6.3 IRHARQ
4.6.4 星座图重排
第5章 物理层系统设计
5.1 OFDMA参数设计
5.1.1 CP长度设计
5.1.2 子载波带宽设计
5.2 帧结构设计
5.2.1 基本帧结构
5.2.2 支持16e的帧结构(后向兼容)
5.2.3 共存的帧结构设计
5.2.4 多载波帧结构设计
5.3 下行物理结构
5.3.1 物理和逻辑资源设计
5.3.2 信道化和资源映射
5.3.3 导频结构设计
5.3.4 用于E-MBS的物理资源结构
5.4 上行物理结构
5.4.1 物理和逻辑资源设计
5.4.2 信道化和资源映射
5.4.3 导频结构设计
5.4.4 支持多载波的上行物理资源
5.5 下行控制信道
5.5.1 下行控制信息分类
5.5.2 下行控制信道设计
5.5.3 下行控制信息映射
5.6 上行控制信道
5.6.1 上行控制信息分类
5.6.2 上行控制信道设计
5.6.3 上行控制信息映射
5.7 功率控制
5.7.1 下行功率控制
5.7.2 上行功率控制
5.8 干扰消除技术
5.8.1 基于部分频率重用
5.8.2 基于多天线技术
第6章 MAC子层
6.1 MAC寻址
6.1.1 MAC地址
6.1.2 逻辑标识符
6.2 HARQ功能
6.2.1 HARQ反馈机制
6.2.2 下行HARQ
6.2.3 上行HARQ
6.2.4 HARQ和ARQ交互
6.3 切换(Handover,HO)
6.3.1 网络拓扑获取
6.3.2 切换处理
6.3.3 支持Femtocell的切换
6.3.4 支持WirelessMANOFDMA参考系统的切换处理
6.3.5 Inter-RAT切换流程
6.4 ARQ
6.4.1 ARQ机制
6.4.2 ARQ控制信息
6.4.3 ARQ反馈
6.4.4 ARQ块
6.5 功率管理
6.5.1 休眠模式
6.5.2 空闲模式
6.6 安全
6.6.1 安全结构
6.6.2 鉴权
6.6.3 密钥管理协议
6.6.4 安全联盟管理
6.6.5 加密方法
6.6.6 AMS私密性保护
6.7 汇聚子层
6.8 网络接入过程
6.9 连接管理
6.9.1 管理连接
6.9.2 传输连接
6.9.3 紧急服务流
6.10 QoS
6.10.1 业务分类
6.10.2 自适应轮询和许可
6.10.3 业务调度
6.11 MAC管理
6.12 MACPDU(消息及开销设计)
6.12.1 MACHeader格式
6.12.2 扩展头(ExtendedHeader)格式
第7章 主要物理过程
7.1 同步过程
7.2 网络捕获过程
7.3 随机接入过程
7.3.1 异步AMS使用的测距信道
7.3.2 同步AMS使用的测距信道
7.4 带宽请求过程
7.4.1 与其他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的复用
7.4.2 物理层结构
7.4.3 上行带内控制信令
7.4.4 上行控制信息到上行控制信道的匹配
第8章 多载波技术
8.1 问题提出和设计准则
8.2 子载波不对齐问题的处理
8.3 多载波物理层操作
8.3.1 支持多载波的帧结构
8.3.2 控制信道设计
8.4 多载波MAC层操作
8.4.1 寻址
8.4.2 安全
8.4.3 网络接入
第9章 增强多播广播业务(E-MBS)
9.1 概述
9.2 E-MBS传输
9.2.1 宏分集传输
9.2.2 非宏分集传输
9.3 E-MBS操作
9.3.1 E-MBS连接建立
9.3.2 连接状态下的E-MBS操作
9.3.3 空闲状态下的E-MBS操作
9.4 E-MBS协议及功能
9.4.1 物理层
9.4.2 MAC层
第10章 定位业务技术
10.1 定位能力的协商
10.2 基本LBS能力
10.2.1 AAI_LBS-ADV消息的基本功能
10.2.2 定位的测量和报告
10.2.3 基于卫星辅助的定位
10.2.4 LBS消息格式
10.2.5 增强LBS
第11章 其他技术
11.1 中继技术
11.1.1 概述
11.1.2 .16m与802.16j
11.1.3 MAC层功能
11.1.4 物理层功能
11.2 Femtocell
11.2.1 Femto基站概述
11.2.2 Femto系统原理
11.2.3 Femto系统设计方案
11.2.4 小结
11.3 自组织技术
11.3.1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系统的网络规划/频率规划问题
11.3.2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系统的空口同步
11.3.3 Femto基站系统与宏基站网络的空口同步
11.3.4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系统的干扰避免、消除问题
11.3.5 自组织网络与Femto基站的初始化、重初始化和退出网络
缩略语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