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京中轴线变迁研究

全新正版现货

46 5.8折 80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郭超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9664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80元

货号22894432

上书时间2024-07-23

乐淘正品书城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在探索中轴线缘起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资料,对元朝的上都、大都、中都以及明朝的中都、南京、北京进行了比较研究,创造性地把传统文化思想、史料文献、考古资料、历史地理变迁、传统度制的变化、实地查证结合起来,通过梳理隋、元、明、清时期度制的变化,结合各时期历史文献与考古数据来考证不同时期各计量名称现在的实际长度,并将这些运用在北京古都规划变迁研究中,对北京城,特别是它的中轴线变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观点对于人们深入认识北京中轴线及其建筑规划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

序中轴寻梦(代前言)绪论“六重证据法”:研究历史地理与古都规划的一种新方法历史地理篇章 中轴线概说 节 中轴线的起源与演进 第二节 中轴线的定义、起点、中心点与黄金分割点 第三节 中国古都的中轴线第二章 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与功能 节 “中”字之意 第二节 中轴线的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 第三节 中轴线的功能 第四节 北京中轴线规划与建筑的艺术神韵第三章 北京中轴线规划的千年变迁 节 辽南京(燕京)中轴线的规划 第二节 金中都中轴线的规划 第三节 隋临朔宫及其中轴线的规划 第四节 金太宁宫对隋临朔宫及其中轴线规划的继承 第五节 元大都对金太宁宫及其中轴线规划的继承与改造 第六节 明北京对元大都中轴线规划的继承与改造 第七节 清对明北京“准六重城”及其中轴线规划的继承与改造 第八节 民国时期对北京中轴线的继承与改造 第九节 1950年以后对北京中轴线的继承与改造 附:北京古都中轴线赋第四章 隋临朔宫空间位置考辨 节 隋临朔宫的空间位置取决于涿郡的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隋临朔宫“四重城”的规划 第三节 隋临朔宫西园的规划 第四节 隋临朔宫宫城和北苑的规划与建筑遗存 第五节 隋临朔宫“泛”中轴线及其规划 第六节 运用隋代规划尺度对北京中轴线“活化石”的规划进行实证研究 第七节 隋临朔宫规划步骤研究第五章 金太宁宫空间位置考辨 节 金太宁宫的空间位置 第二节 官、苑、园组合的“北宫” 第三节 金太宁宫宫城建筑 第四节 金太宁宫中轴线第六章 关于元代里制、里长、尺长、步长的实证研究 节 对“元两都”大城城墙长度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对“元两都”皇城城墙长度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对“元两都”宫城城墙长度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对元大都官城夹垣长度数据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对元大都中轴线长度以及民居宅院规划模数的实证研究第七章 元大都宫城空间位置考 节 对元明两代里制、里长及尺长、步长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从元明建筑风格的对比中看元大都官城的具体空间位置所在 第三节 依据诸多史料记载的其他建筑空间位置来论证元大都宫城位置 第四节 从元大都中轴线与皇城规划的角度看元官城位置 第五节 元大都官城及大内御苑是对前代官、苑基址的继承和改造 第六节 考古遗址可间接论证元大都官城的具体空间位置第八章 元大都中轴线规划 节 元大都中轴线是对前代道路和金太宁宫泛中轴线规划的继承与改造 第二节 元里制与元大都中轴线的规划 第三节 元大都中轴线的长度、规划“原点”、“中心点”、“黄金分割点” 第四节 元大都皇城厚载红门、棂星门、周桥空间位置考辨 第五节 元大都中心台、中心阁、鼓楼、钟楼等建筑空间位置考辨与“钟楼市”的规划 第六节 元大都“国门”丽正门位置的确定与千步廊的规划. 第七节 元大都中轴线的规划第九章 关于明代里长.尺长和步长的实证研究. 节 对明代官尺长度和步长、里长的实例考订 第二节 对明代洪武元年徐达在大都的三次丈量所用尺度长度的实例考订 第三节 对明营造尺长度的实例考订第十章 明北京宫城空间是元大都宫城空间的“再版” 节 对元、明两代的里制、尺度、步长的实证研究 第二节 对明北京官城所遗存的若干元代风格的建筑“活化石”的研究 第三节 对诸多史料记载的其他元代建筑的相对空间位置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 对北京中轴线宫城、禁苑规划历史沿革的研究第十一章 明北京中轴线规划 节 明北京中轴线对前代道路和元大都泛中轴线规划的继承与改造 第二节 明北京中轴线的长度、“中心点”与“黄金分割点” 第三节 明北京皇城南门、北门、金水桥、千步廊的规划 第四节 明北京钟楼、鼓楼的规划 第五节 明北京“国门”正阳门位置的确定与“国市”的南移 第六节 明北京中轴线规划第十二章 北京中轴线宫城与禁苑规划之历史沿革 节 隋临朔宫宫城与北苑的规划 第二节 金太宁宫宫城与琼林苑的规划 第三节 元大都宫城与大内御苑的规划 第四节 明北京宫城与大内禁苑的规划 第五节 清北京官城与大内禁苑的规划第十三章 北京故宫规划探源 节 对北京故宫“活化石”空间的规划尺度分析 第二节 史料对北京故宫“活化石”空间的规划尺度记载 第三节 对有关考古人员推测出的观点及其依据进行辨析第十四章 景山规划探源 节 关于景山始规划于明代的推测 第二节 史料文献有关景山的记载对景山始规划于明代的推测的否定 第三节 景山实地空间的规划尺度对景山始规划于明代的推测的否定 第四节 “六重证据法”对景山始规划于明代的推测的否定第十五章 景山考 节 景山在金代以前的概况 第二节 景山在金代的概况 第三节 景山在元代的概况 第四节 景山在明代的概况 第五节 景山在清代的概况 第六节 民国以降的景山 第七节 景山的成因 附:景山怀古第十六章 北上门考 节 北上门的空间位置与“南向”之谜 第二节 北上门的性质与始建时间 第三节 复建北上门的意义与措施规划纪事篇第十七章 北京中轴线空间规划探秘 节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对中国古代“规划以度”规划原则的影响 第二节 对隋、元、明三代尺度的考订和对北京古都中轴线“活化石”各空间区域的南北长度及其规划时代的验证第十八章 北京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 节 辽南京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 第二节 金中都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 第三节 隋临朔宫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 第四节 金太宁宫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 第五节 元大都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 第六节 明北京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 第七节 清北京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 第八节 20世纪以来北京中轴线的空间规划与建筑群组第十九章 北京中轴线上的城与“三朝五门”制度 节 三朝制度 第二节 五门制度 第三节 北京中轴线上历朝的“三朝五门”制度第二十章 北京中轴线上的门与“国门”变迁 节 辽南京中轴线上的门 第二节 金中都中轴线上的门 第三节 隋临朔宫中轴线上的门 第四节 金太宁宫中轴线上的门 第五节 元大都中轴线上的门 第六节 明北京中轴线上的门 第七节 清北京中轴线上的门 第八节 北京中轴线上“国门”的变迁第二十一章 北京中轴线上的宫殿 节 辽南京中轴线上的宫殿 第二节 金中都中轴线上的宫殿 第三节 隋临朔宫中轴线上的宫殿 第四节 金太宁宫中轴线上的宫殿 第五节 元大都中轴线上的宫殿 第六节 明北京中轴线上的宫殿 第七节 清北京中轴线上的宫殿第二十二章 北京中轴线上的其他建筑 节 北京中轴线上的河与桥 第二节 北京中轴线上的山林、亭阁、墀陛 第三节 北京中轴线上的御路与千步廊 第四节 北京中轴线上的楼台与牌楼 第五节 北京中轴线上的禁苑与御花园 第六节 北京中轴线上的广场第二十三章 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师与建筑师 节 北京中轴线的规划师 第二节 北京中轴线的建筑师结语 穿越北京时空的独特标志——伟大的中轴线附录附录一 北京中轴线若干问题解答附录二 北京中轴线规划与主要建筑附录三 北京中轴线规划与主要建筑变迁纪事表 表一(总)北京中轴之门纪事表(隋、金、元、明、清) 表一(1—1)隋临朔宫中轴之门纪事表 表一(1—2)金太宁宫中轴之门纪事表 表一(1—3)元大都中轴之门纪事表 表一(1—4)明北京中轴之门纪事表 表一(1—5)清北京中轴之门纪事表 表二(总)北京中轴之宫殿纪事表(隋、金、元、明、清) 表二(2—1)隋临朔宫中轴之宫殿纪事表 表二(2—2)金太宁宫中轴之宫殿纪事表 表二(2—3)元大都中轴之宫殿纪事表 表二(2—4)明北京中轴之宫殿纪事表 表二(2—5)清北京中轴之宫殿纪事表 表三北京中轴之广场纪事表(隋、金、元、明、清) 表四北京中轴之山、亭、楼、台、阁、廊、桥纪事表(战国、隋、金、元、明、清) 表五北京中轴线空间规划变迁纪事表 表六北京中轴线景山主峰至南北各空间规划变迁纪事表 表七北京中轴线宫城以北空间规划变迁纪事表 表八北京中轴线宫城、禁苑空间规划变迁纪事表 表九北京中轴线官城南北空间规划变迁纪事表插图目录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