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央戏剧学院麻国钧教授带领几位博士生一起做的院内科研项目。 用“演出空间”为题,基于东亚古代演剧空间形态错综复杂性之上。在东亚传统戏剧演出实际使用的空间形态而言,可谓五花八门,任何常用的名称如坛场、广场、芝居、氍毹、勾栏、舞亭、船台、戏台、戏楼、戏场等等,都不能够涵盖全部演出空间形态,这些名称过于具体,其内涵指向性非常明确而单一,因此使用“空间”这个词汇,既解放手脚,打开思路,也更加准确。 本书主要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自古以来,东亚各种演出形式是在怎样的空间中进行的?为什么选择这些演出空间?不同的演出为什么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甚至不可以置换?在琳琅满目的空间形态中,东亚传统戏剧演出空间形态背后的文化依据是什么?各种文化符号在该空间中的寓意是什么?为什么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思维指导下所呈现的空间形态各异?而虽然空间形态各异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其类同性?本课题在回答这些问题时,shou先要介绍东亚多国、多地区几乎所有的演出空间形态以及活跃于这种空间中的传统演出艺术。进而探索演出内容与特定空间形态的关系,终还必须回答所有演出空间形态之所以构成的内在文化依据。 在长期历史中,东亚各国形成一个巨大的、以古代中国为中心的儒、道、释文化圈,以儒、道、释尤其是儒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地影响周边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形态,其中自然包括绵延长久的祭祀礼仪文化,以及与祭祀礼仪文化密切相关的演出艺术,在演出空间的营造上同样打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形态的烙印。我们在研究中国傩文化、祭礼文明、中国戏曲的数十年中,更加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其对日、韩影响之深远,认识到演出空间形态在东亚各民族演出史上的特殊含义,它绝不仅仅是为演出提供一个场所,东亚人赋予种种演出空间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演出空间的研究,必定会加深对东方传统戏剧的认识。 三十余年间,作者坚持实地考察,进行了大量的田野作业,所获颇多。在对多国大量演出作田野考察的同时,也不断地搜集、整理、翻译、消化相关的各国文献资料,为完成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