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测量原理、技术及应用
全新正版现货
¥
149
5.0折
¥
298
全新
仅1件
作者普拉莫德·库尔卡尼 等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5119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298元
货号28996049
上书时间2024-07-20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全新
- 商品描述
-
【编辑推荐】:
气溶胶科学是环境科学、大气物理、大气化学、气象学、工业卫生等许多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气溶胶测量是气溶胶研究的重要手段。
随着对城市燃煤、扬尘等的治理,气溶胶中粗粒子的污染得到控制,细粒子污染凸显,如区域性灰霾,细粒子的成分和来源更加复杂,因此,气溶胶需要长期深入研究,对监测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稿的征求意见,将增加PM2.5新指标,并加严PM10的限值。社会各界对颗粒物的关注空前增加。“十二五”期间,国家更加关注气溶胶的区域性污染,各大区域和城市都在加强气溶胶监测能力的建设,对监测仪器和相关理论知识有很大需求,但国内缺少系统全面介绍气溶胶测量新技术应用的著作。现有资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气溶胶研究、监测人员对气溶胶测量发展的了解需求。该专著的出版可以弥补国内学术专著和参考资料的不足,便于读者深入了解国际上气溶胶领域的研究情况以及成果,满足环境、卫生、气象等领域研究气溶胶的需求,解答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对培养一批能从事现代气溶胶监测、研究的业务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有现实意义。
Aerosol Measurement(气溶胶测量)是国际上的知名著作。主要包括气溶胶测量的基础知识、相关技术和应用,从理论到实际应用,囊括了气溶胶测量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汇集从上世纪60年代到近年来众多专家潜心研究成果,浓缩了气溶胶研究领域之精华的学术著作。
新版Aerosol Measurement (第三版),2011年由JOHN WILEY&SONS有限公司出版,第三版气溶胶测量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拓展,与第二版相比,它总结增加了气溶胶在热点前沿研究领域的成果和技术应用,如气溶胶测量技术在公众健康、气候变化、纳米技术、药学研究、核废物处置方面的应用,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广阔,使相关领域从业人员能更系统全面地了解近几年气溶胶测量的新发展。
在第三版的翻译中,我们还将根据自身研究经历和成果,增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环境保护城市颗粒物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在气溶胶测量仪器开发、技术应用和理论研究方面的部分成果,将气溶胶测量在国内的应用和研究与国际上气溶胶的发展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更开阔的视野。
第三版是第二版的更新和升华,与第二版相比,它增加了气溶胶测量的新成果和技术应用,如气溶胶测量技术在公众健康、气候变化、纳米技术、药学研究、核废物处置方面的应用,内容更加丰富,满足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参考学习的需求。
【内容简介】:
《气溶胶测量原理、技术及应用》全面展示了气溶胶测量的基本理论、技术以及仪器设备和方法。该书分为三部分:原理、技术和应用。*部分介绍了与气溶胶测量有关的基本概念,并让读者对各种类型的设备有大概认识。第二部分按照测量技术的原理分类,分章介绍一种或者一组设备。第三部分讨论第二部分介绍的仪器设备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涵盖从环境空气监测、工作场所大气监测、生物质气溶胶、飞行器测量、材料合成到药物气溶胶的各个领域。
本书既适合初学者阅读,又适合作为环境科研、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大气科学、工业卫生等相关专业学者或工程师的参考资料,也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大气科学等专业师生的教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白 志 鹏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空气颗粒物健康基准方向PI(学科带头人), 博导,研究员。1995年博士毕业,历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研究领域为:颗粒物测量、来源解析、基准与标准;空气污染化学,空气重污染成因、危害与防控研究;暴露测量与环境风险评价;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跨世纪优秀人才。发表英文学术期刊论文120余篇,中文学术期刊论文190余篇。主持编制中国气象行业标准QX/T 508-2019 大气气溶胶碳组分膜采样分析规范,参加3项有关室内环境国家标准的编制。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shou任主任。2012年调入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担任大气化学和气溶胶科技创新基地任shou席专家。
【目录】:
部分基本理论
1气溶胶概论2
1.1引言2
1.2单位和公式3
1.3术语4
1.4影响气溶胶行为的参数5
1.4.1粒径和粒子形状5
1.4.2粒子浓度6
1.4.3粒径分布7
1.4.4粒子吸附和分离7
1.4.5外加力9
1.5选用气溶胶测量设备的注意事项9
1.6参考文献10
2单粒子传输基本原理14
2.1引言14
2.2连续流14
2.2.1雷诺数15
2.2.2流线15
2.2.3马赫数15
2.2.4层流和湍流16
2.2.5边界层16
2.2.6滞流16
2.2.7泊肃叶流17
2.2.8经过弯管、紧缩、扩张处的流体17
2.2.9气体密度17
2.2.10黏度18
2.3滑移流区18
2.3.1空气平均自由程19
2.3.2克努森数19
2.4曳力和迁移率19
2.4.1连续流19
2.4.2滑移流20
2.4.3曳力系数20
2.4.4机械迁移率21
2.5布朗扩散22
2.5.1气体扩散22
2.5.2粒子扩散22
2.5.3贝克来数23
2.5.4施密特数24
2.6粒子在外力场中的运动24
2.6.1粒子在重力场中的运动24
2.6.2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27
2.6.3粒子在其他外力场中的运动29
2.7符号列表31
2.8参考文献33
3气溶胶系统中的物理化学过程34
3.1引言34
3.1.1定义34
3.1.2开尔文效应35
3.2凝结36
3.2.1生长率36
3.2.2生长所需时间38
3.3成核现象38
3.3.1均相成核38
3.3.2异相成核38
3.3.3平衡状态39
3.4蒸发39
3.4.1蒸发速率39
3.4.2干燥时间39
3.5凝聚41
3.5.1简单单分散凝聚41
3.5.2多分散凝聚42
3.5.3动力凝聚43
3.6反应44
3.6.1反应45
3.6.2吸收45
3.6.3吸附45
3.7参考文献46
4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47
4.1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基本概念47
4.1.1粒径定义47
4.1.2粒径分布47
4.1.3粒径分布函数的应用49
4.2大气气溶胶49
4.2.1引言49
4.2.2Whitby模型51
4.2.3核模态,粒径范围0.005~0.1μm52
4.2.4积聚模态,粒径范围0.1~2μm53
4.2.5粗粒子模态,粒径范围大于2μm56
4.3室内气溶胶57
4.4工业气溶胶59
4.5粒径分布中的模态广义模型59
4.6符号列表60
4.7参考文献60
5气溶胶测量方法63
5.1引言63
5.2质量保证:测量计划63
5.3测量准确度64
5.4粒径范围64
5.5离线测量65
5.6实时测量66
5.6.1滤膜采集粒子的测量66
5.6.2单粒子实时测量66
5.7气溶胶测量误差68
5.7.1采样和传输69
5.7.2检测器响应与灵敏度70
5.7.3检测器的重合误差71
5.7.4密度和其他物理性质的校正71
5.7.5气溶胶采样统计73
5.8粒径分布的表示方法74
5.9参考文献76
第二部分技术
6气溶胶在采样入口和管路中的输送78
6.1引言78
6.1.1校准80
6.1.2样品提取80
6.1.3样品输送81
6.1.4其他采样问题81
6.1.5小结82
6.2样品提取82
6.2.1效率84
6.2.2用薄壁采样嘴在流动气体中采样86
6.2.3同轴采样87
6.2.4用钝形采样器在流动气体中采样95
6.2.5静止空气中的采样97
6.2.6低速气流中的采样100
6.3样品输送101
6.3.1采样管路中的重力沉降102
6.3.2采样管路中的扩散103
6.3.3采样管路中的湍流惯性沉积或涡流105
6.3.4弯管内的惯性沉积108
6.3.5采样管路中气流压缩元件的惯性沉积109
6.3.6采样管路中的静电沉积110
6.3.7采样管路中热迁移沉积111
6.3.8采样管路中的扩散迁移沉积112
6.3.9储存舱与储存袋内的沉积113
6.4其他采样问题114
6.4.1稀释状况下的采样114
6.4.2采样管路与入口处的阻塞115
6.4.3沉积物的再悬浮现象116
6.4.4入口和传送管道中粒子浓度的不均一性116
6.5结论117
6.6符号列表118
6.7参考文献120
7滤膜采样和分析123
7.1引言123
7.1.1过滤技术的应用123
7.1.2气溶胶测量124
7.2过滤采集的原理124
7.3气溶胶测量所用滤膜126
7.3.1纤维滤膜127
7.3.2薄膜滤膜128
7.3.3毛细孔滤膜130
7.3.4其他滤膜130
7.4过滤原理131
7.4.1纤维滤膜原理132
7.4.2薄膜滤膜和毛细孔滤膜过滤效率137
7.4.3压降138
7.4.4负载作用138
7.5滤膜误差139
7.5.1湿度效应139
7.5.2非水蒸气吸收产生的误差141
7.5.3滤膜采集样品的挥发141
7.5.4粒子反弹142
7.6滤膜选择142
7.6.1称重分析143
7.6.2显微分析144
7.6.3微量化学分析144
7.6.4微生物分析145
7.7符号列表145
7.8参考文献146
8惯性、重力、离心和热收集技术149
8.1引言149
8.2惯性分离器150
8.2.1惯性分离器的原理153
8.2.2概述154
8.2.3测量对策165
8.2.4设计仪器时的注意事项165
8.2.5冲击式采样器应用实例167
8.2.6粒径分布数据分析169
8.3沉降装置和离心机170
8.4热力沉降172
8.5符号列表173
8.6参考文献173
9大气气溶胶的化学分析方法177
9.1引言177
9.2范围和目的178
9.3连续方法181
9.3.1阴阳离子分析方法181
9.3.2粒子中的碳183
9.3.3微量元素187
9.3.4粒子结合水187
9.4实验室方法188
9.4.1有机物质188
9.4.2微量元素分析192
9.5总结195
9.6符号和缩写列表195
9.7参考文献197
10单粒子的显微技术微量分析204
10.1引言204
10.2光学显微镜207
10.2.1基本原理207
10.2.2仪器介绍207
10.2.3性能和应用208
10.3用电子束分析粒子213
10.3.1电子束发射原理213
10.3.2性能214
10.3.3分析时需要考虑的事项218
10.3.4采用分析电子显微镜分析超细粒子218
10.3.5用于大粒子分析的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224
10.3.6蒙特卡洛分析230
10.3.7低电压分析法232
10.3.8应用扫描电镜对粒子进行自动化分析236
10.3.9用电子显微镜分析纤维240
10.4激光微探针质谱分析241
10.4.1基本原理241
10.4.2相关仪器242
10.4.3分析能力243
10.5次离子质谱分析247
10.5.1基本原理247
10.5.2相关仪器248
10.5.3分析能力248
10.5.4在粒子分析中的应用248
10.6拉曼微探针250
10.6.1振动光谱的基本原理250
10.6.2相关仪器251
10.6.3分析能力251
10.6.4在粒子分析中的应用252
10.7红外显微镜法253
10.7.1基本原理253
10.7.2相关仪器253
10.7.3分析能力253
10.7.4在粒子分析中的应用254
10.8扫描探针显微镜法254
10.8.1操作原理254
10.8.2分析能力255
10.8.3应用256
10.9基于大型设备的仪器与技术258
10.9.1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光谱/近边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258
10.9.2质子诱导X射线发射258
10.10对微量分析仪器性能的补充说明259
10.11致谢260
10.12符号列表260
10.13参考文献260
11质谱仪实时颗粒物分析268
11.1引言268
11.2入口设计269
11.2.1粒束形成269
11.2.2设计进口时要考虑粒子束传输270
11.2.3粒子检测274
11.3粒子分274
11.4粒子蒸发和电离276
11.4.1连续电离方法276
11.4.2单步激光消融和电离276
11.4.3两步激光消融和电离277
11.5质量分析278
11.5.1四杆质量分析仪278
11.5.2飞行时间质量分析仪278
11.5.3离子阱质量分析仪280
11.6质谱图分类方法280
11.6.1单颗粒质谱图的聚类算法280
11.6.2颗粒物团的质谱图分类281
11.6.3质谱仪数据和其他数据的结合281
11.7综合考虑-选择仪器282
11.7.1单颗粒物分析:所有颗粒物分284
11.7.2单颗粒物分析:扫描颗粒物粒径测试285
11.7.3颗粒物团分析:AMS系列仪器286
11.7.4颗粒物团分析:有机分子分析287
11.8符号列表288
11.9参考文献289
12半连续质量测量292
12.1引言292
12.2β衰减监测仪293
12.2.1测量原理293
12.2.2仪器设计294
12.2.3理论因素294
12.2.4潜在偏差295
12.2.5结果与应用296
12.3锥形元件微量振荡天平测量法297
12.3.1测量原理297
12.3.2锥形元件微量振荡天平的类型298
12.3.3潜在偏倚299
12.3.4结果和应用300
12.4气溶胶颗粒物质量分析仪301
12.4.1测量原理301
12.4.2应用303
12.5石英晶体微量天平303
12.6Dekati 质量监测仪304
12.7连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仪305
12.8符号列表306
12.9参考文献306
13光学测量技术:基本理论及应用309
13.1引言309
13.2光散射和消光理论309
13.2.1截面310
13.2.2小颗粒:瑞利散射313
13.2.3“软”颗粒:Rayleigh-Debye-Gans散射315
13.2.4任意尺寸球体与折射率:米散射理论317
13.2.5Rayleigh-Debye-Gans分形聚集散射320
13.2.6多重散射322
13.2.7粒子的整体散射322
13.2.8非球形颗粒323
13.3动态光散射323
13.3.1DLS实验323
13.3.2流动系统325
13.4实验室试验方法325
13.5光学测量技术:非原位遥感326
13.5.1引言326
13.5.2单粒子光学计数器327
13.5.3多重粒子光学技术337
13.6光学测量技术:原位传感340
13.6.1引言340
13.6.2概述341
13.6.3基于光强的单粒子计数器344
13.6.4单粒子计数器:成像351
13.7结论352
13.8符号列表352
13.9参考文献354
14空气动力学粒径测量实时技术359
14.1引言359
14.2电学-单粒子空气动力学弛豫时间分析器360
14.2.1操作原理360
14.2.2同时采用声场和电场驱动的E-SPART分析器366
14.2.3电学-单粒子空气动力学弛豫时间分析器369
14.2.4在不同的气象状况下测量:应用于火星和纳米粒子的测量372
14.3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372
14.3.1测量原则372
14.3.2典型的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类型373
14.3.3颗粒物大小378
14.3.4应用381
14.3.5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性能简介381
14.4气溶胶粒径分器382
14.4.1测定原理382
14.4.2用球形粒子校准383
14.4.3非球形粒子和液滴的仪器响应384
14.4.4气溶胶粒径分器与APS 的对比385
14.5符号列表386
14.6参考文献387
15电迁移率方法表征亚微米颗粒390
15.1引言390
15.2带电粒子的运动规律391
15.2.1迁移和扩散的关系392
15.3粒子采样392
15.3.1静电除尘392
15.4粒径分布测量393
15.4.1差分电迁移率分析仪394
15.4.2差分电迁移率粒径谱仪400
15.4.3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401
15.5气溶胶的带电条件402
15.5.1平衡电荷分布402
15.5.2扩散带电:电荷转移动力学403
15.5.3场带电405
15.5.4离子的产生406
15.5.5光电子发射带电407
15.5.6纳米粒子带电408
15.6数据分析和反演408
15.6.1扫描和快速电迁移率分析中的瞬时效应409
15.6.2增电压扫描和减电压扫描的区别411
15.6.3飞行时间迁移率分析仪411
15.7交替迁移率分析仪设计411
15.7.1并行粒径分析411
15.7.2新型迁移率分析仪设计412
15.8符号列表413
15.9参考文献416
16扩散分离采样技术及设备419
16.1引言419
16.2扩散测量技术理论419
16.2.1管道类型420
— 没有更多了 —
正版全新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