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界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研究(1927—1937)
全新正版现货
¥
59.5
7.0折
¥
85
全新
仅1件
作者金梦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2723068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85元
货号29678999
上书时间2024-07-1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正版全新
- 商品描述
-
【内容简介】:
百年来,唯物史观的传播与发展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走向。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主义革命陷入低潮时,思想界却掀起了继五四之后的第二次唯物史观传播热潮。这次热潮的兴起正是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向何处去”现实问题的回应与关切。当时各派知识分子都对唯物史观抱有大兴趣,对唯物史观性质和基本理论作出了不同的判定和阐释。本书重点探讨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挑战与猛烈的话语攻击时,如何共同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决反驳种种理论诘难,着力对唯物史观进行创造性阐释与运用的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金梦,1990年生,江苏徐州人。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读博期间曾被国家公派至哈佛大学联合培养一年,曾任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毕业后于2018年至2020年间在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师资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二学会任弼时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与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理论视野》、《党史研究与教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2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参编中央马工程教材等共2本著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BU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1项、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BU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
四 创新之处
章 中国知识界对唯物史观的早期阐释
节 唯物史观早期阐释的思想资源
一 唯物史观阐释的原典依据
二 日本与欧美传播渠道的影响
第二节 唯物史观早期阐释的主要观点
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二 应称唯物史观为“经济史观”
三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四 唯物史观与阶斗争说的冲突与调和
第二章 唯物史观再阐释的社会历史背景(1927-1937)
节 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追索
一 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内形势与传播热潮的兴起
二 国际局势的变化推动唯物史观的研究热
第二节 文本资源的丰富与传播渠道的转变
一 唯物史观阐释的原典资源的丰富
二 “以苏解马”与唯物辩证法的广泛传播
第三节 阐释主力的成长与壮大
一 唯物史观阐释力量的分化与对立
二 马克思主义学者成为理论阐释的主导力量
第三章 关于唯物史观性质的探讨与交锋
节 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之辩
一 “矛盾说”
二 “扩张说”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经济决定论之辩
一 以唯物史观为“经济决定论”
二 以唯物史观为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第三节 理论认知分野与道路选择歧异
一 国民党御用文人全盘拒斥唯物史观
二 自由主义者部分肯定唯物史观
三 马克思主义者力证唯物史观为“行动的指导”
第四章 以“革命逻辑”贯穿唯物史观的理论阐释
节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阐释“能动”因素的凸显
一 从“生产技术论”转向对生产关系的关注
二 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
第二节 “动的逻辑”成为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要特征
一 社会历史规律阐释模式的转向
二 “五种社会形态说”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适法则
第三节 阶斗争说被纳入唯物史观理论体系
一 从根本上调和唯物史观与阶斗争说的矛盾
二 阶斗争被视为变革社会的重要动力
第五章 唯物史观的主流阐释与“中国向何处去”
节 1927-1937年唯物史观主流阐释的基本特点
一 唯物史观主流阐释的特点与趋向
二 唯物史观主流阐释的历史局限
第二节 唯物史观的主流阐释与中国革命理论的构建
一 阐释学人与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源流考察
二 主流阐释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构建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主流阐释与中国学术范式的转型
一 主流阐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二 主流阐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
三 主流阐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
第六章 中国知识界研究与阐释唯物史观的经验启示
节 中国知识界研究与阐释唯物史观的基本经验
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二 坚持理论的科学性是基础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主力
第二节 中国知识界研究与阐释唯物史观的当代启示
一 坚持党的领导,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
二 立足新时代实践,不断提高唯物史观阐释水平
三 着力从人抓起,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