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
  •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
  •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
  •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
  •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
  •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
  •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
  •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

全新正版现货

210 5.0折 420 全新

库存2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安福 田海峰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46324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420元

货号29233509

上书时间2023-04-21

乐淘正品书城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学术价值高。


作者长期从事文献梳理与实地考察工作,功底深厚。


遗址分布图、考察路线图,有助于读者了解遗址概况,呈现多元文化互动场景。



内容推荐】:

《环塔里木汉唐遗址》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本书全景式地呈现了环塔里木地区沉淀留下的文明财富,客观地记录了这一地区多元文化的魅力与历史的沧桑。本书以环塔里木南、北两道典型遗址为主要调查路径,在前人考察、发掘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田野调查、多学科综合研究、类比分析等方法,按河流流域对环塔里木汉唐遗址的类型、布局、分期、形制、保存现状等信息给予全面梳理,对环塔里木汉唐遗址现状和保护路径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作者简介】:

张安福,山东临沭人,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出版有《唐蕃古道》《玄奘之路》等。


田海峰,河南杞县人,历史学博士,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兵团社科项目多项,主要从事西域历史文化研究。



目录】:

绪论


  节 塔里木地区与西域文明的形成


  第二节 百年来对塔里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调查情况


  第三节 塔里木汉唐遗址主要调研成果和存在问题


  第四节 对塔里木地区汉唐遗址调查的路径和方法


上卷 塔里木北道汉唐遗址


章 博格达山南麓径流区历史遗址


  节 墓葬及岩画遗存


  第二节 城址、烽燧


  第三节 宗教遗址


第二章 孔雀河流域的历史遗址


  节 墓葬遗存


  第二节 城址、烽燧


  第三节 宗教遗址


  第三章 开都河流域历史遗址


  节 墓葬遗存


  第二节 城址、烽燧


  第三节 宗教遗址


第四章 渭干河、库车河、阿克苏河流域历史遗址


  节 墓葬及岩画遗存


  第二节 城址、烽燧


  第三节 宗教遗址


下卷 塔里木南道汉唐遗址


第五章 车尔臣河流域历史遗址


  节 墓葬遗存


  第二节 城址、烽燧


  第三节 岩画遗存


第六章 克里雅河、尼雅河、安迪尔河流域历史遗址


  节 墓葬遗存


  第二节 城址


  第三节 宗教遗址


第七章 和田河流域历史遗址


  节 墓葬遗存


  第二节 城址、烽燧


  第三节 宗教遗址


第八章 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汉唐遗址


  节 水系文化


  第二节 墓葬遗存


  第三节 城址、烽燧


  第四节 宗教遗址


结语 塔里木汉唐遗址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一、地域广袤,遗址种类多样,全面保护难度大


  二、自然环境恶劣,极易对土遗址造成破坏


  三、油气资源丰富,资源开发会对文化遗产造成损毁


  四、对塔里木地区汉唐遗址保护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图目  图1—图591


表目  表1—表81



精彩书摘】:

 


汉唐时期的塔里木遗存,是中原和西域民众共同经营西域、屯垦戍边的重要体现。其中的大量军镇屯戍遗址及出土文献是当时各民族戍守西域、民族团结融合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稳定西域社会、发展天山南北经济的屯田的50%。据《通典》所载“一屯为五十顷,一顷百亩”计算,当时的龟兹屯田面积多达10万亩。龟兹农业由此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唐朝在西域的农业经济重心。同时,天山廊道的其他区域也多有屯田,《唐六典》记载开元年间中天山南麓“疏勒七屯,焉耆七屯”,东天山南麓“伊吾一屯,天山一屯”,东天山北麓“北庭二十屯”。根据实地考察,天山南麓渭干河、库车河流域仍遗存大量唐代屯田遗迹。今轮台县阔纳协海尔古城、奎玉克协海尔古城、喀拉亚烽燧、拉伊苏烽燧及戍堡等均是唐代重要的屯戍遗址。所以,调查整理和研究塔里木历史文化遗存,尤其是汉代西域都护府、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今天稳定新疆、发展新疆有着历史的借鉴意义。


塔里木地区是世界多元文明汇集的地方,是中原文化在新疆的历史展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历史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所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不可估量,保护好文物就是守护昨天的记忆、今天的资源、明天的希望。中原地区将粟、彩陶技术、造纸和印刷技术、丝绸制品和漆器等带到塔里木地区和西方,西方的青铜文化带着小麦、绵羊、冶金技术和驯化的马匹进入塔里木地区,并继续东进传入中原。塔里木汉唐历史文化遗存承载着东西方的灿烂文明,是文明交流融合的艺术宝库,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如中国传统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但是中国的瓷器在荷兰、意大利等地被大量模仿并有了新的发展,元青花瓷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之所以当时会有这么高的技术,是因为其中添加了伊朗伊斯法罕附近所生产的钴。所以,要加强塔里木地区文物价值的挖掘和阐释,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从而把彰显历史底蕴、民族气度、精神品格的优秀文化遗产推向世界,增进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发展进步。


 


  塔里木地区与西域文明的形成


 


塔里木地区的范围大致在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玉门关以西,基本符合《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中所述“西域”的地理范围:“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塔里木地区是东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交流之地,其所呈现的周缘高山环绕、中央大漠广布、绿洲与河流点缀其间的复杂地理特征,不仅未能阻挡人类探索异域文明的步伐,反而被纳入东西方交通网络之中,使得这里成为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四大文明的传播汇聚之地,同时衍生出多元共生、繁荣发展的西域文明。


一、塔里木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塔里木地区中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绿洲与戈壁相间分布。这一独特的地貌形成于4000万年前一系列的地壳运动,南部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不断碰撞,形成了由帕米尔高原、天山山脉、昆仑山山脉与阿尔金山山脉环绕的塔里木盆地,东西延伸约1500千米、南北宽近600千米,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周围海拔较高的山岭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内部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导致塔里木地区气候异常干旱少雨。同时,大量泥沙、土壤颗粒在风力的搬运作用下,经年累月形成了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极其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高山冰雪融水成为塔里木地区主要的补给水源,并由此形成塔里木地区三大主要水系:一是天山水系,主要河流有阿克苏河、开都河、渭干河、迪那河等;二是喀喇昆仑山、昆仑山水系,主要河流有叶尔羌河、和田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等;三是帕米尔高原水系,主要河流为喀什噶尔河。三大水系的冰雪融水依山势顺流而下,形成九大流域。各河流经山前地带,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终汇聚成历史上横贯东西、长2000多千米的塔里木河。


二、河流、绿洲与西域文明


河流孕育文明,塔里木河流域孕育了西域文明。在水流长期的冲蚀作用下,塔里木地区诸多河流中下游区域形成地势平坦的绿洲农牧地带。这些地区土壤肥沃,水草丰茂,适于人类生存,孕育出于阗、扜弥、莎车、疏勒、姑墨、龟兹、乌垒、轮台、焉耆、姑师、楼兰等西域文明古国(见表1)。《汉书》卷九六《西域传》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这些建立在片状绿洲上的城邦诸国形成了带有各自地域特点的绿洲文明。考古资料显示,塔里木地区史前时期呈现出的下坂地、察吾乎、苏贝希、焉不拉克、小河、扎滚鲁克等文化遗存,均是早期绿洲文明的代表。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东西文明开始接触、碰撞与交融。在海路交通欠发达时代,陆路交通成为人类探寻异域文明的主要路径。干燥的沙漠气候,复杂的戈壁、沙漠、山地地貌不但没有阻断东西交通,反而成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交汇之地,这一特殊的文化传播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域内相互连接的片状绿洲带。正如张广达所言:“在欧亚内陆,人们正是靠联结各个绿洲的一段段道路,靠从高山峻岭中反复多次筛选出来的可以通行的山口,逐渐确定下来东西往来的交通干线的走向,从而也迫使某些山脉、沙漠加入人类交通网络。”而此种交通线路早在前13世纪至前12世纪就已存在。1976年,河南安阳殷王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700余件玉石雕刻品,所用玉石均为源自新疆和田的籽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