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竟万文集(全10册)
作者: 潘竟万 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26049211 出版时间: 2017-08 版次: 一版一印 印刷时间: 2017-08 印数: 0.5千册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字数: 2746千字
¥
350
6.0折
¥
58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潘竟万 著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6049211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纯质纸
定价580元
货号新1-4-4
上书时间2019-04-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潘竟万《潘竟万文集(共10册)》分为小说卷、故事卷、报告文学卷、诗歌散文卷、传记卷,共十本,共二十三部作品,其中九成是已出版的,约一成是未出版的。这些作品有着浓郁的乡土味,作者希望能够为宣传故乡做出点贡献,同时也希望能让子孙后代有机会了解故乡,读懂先辈。
内容提要
潘竟万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丝路风云》《山羊特使》《沙漠奇遇记》《凉州传奇》《天马的故事》《神奇的大山》《鲜红的太阳》《圆梦》《钟魂》《牧歌》《盛举》等。
《潘竟万文集(共10册)》分为小说卷、故事卷、报告文学卷、诗歌散文卷、传记卷,共十本,是对作者潘一生作品的总结和汇集。
作者简介
潘竟万(1935—2012),甘肃民勤县人。中罔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参加工作,曾任中共武威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甘肃省社科院党办、院办主任,甘肃省亚欧大陆桥研究会会长,武威地区文联主席,甘肃省文联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甘肃分会副会长。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长篇小说《丝路风云》《沙漠奇遇记》《山羊特使》,长篇报告文学《大漠风采》《神奇的大山》《鲜红的太阳》,长诗《圆梦》《牧歌》《钟魂》,传说故事集《凉州传奇》《祁连山传说》,长篇历史风俗集《丝路重镇凉州》等。
目录
前言
自序
1 小说卷
丝路风云
2 小说卷
女儿国传奇
沙漠奇遇记
3 小说卷
山羊特使
打赌
叩门
老朱进山
4 故事卷
祁连山传说
5 故事卷
凉州传奇
天马的故事
6 报告文学卷
大漠风采
7 报告文学卷
神奇的大山
鲜红的太阳
8 诗歌散文卷
圆梦
牧歌
9 诗歌散文卷
钟魂
盛举
病中吟
祖国行吟
夜访电视村
10 传记卷
凡人轶事
夕阳人生
附录
远去的身影
后记
前言
我的文集编撰工作终于有了一些眉目。这是与时间赛跑的成果,也是与病魔顽强拼搏的收获,更是夫人和儿女全力支持所得。
1
我从1956年9月踏入民勤县委报道组,到1990年9月离开武威地委宣传部,30多年来,一直在宣传战线上工作。我的创作都是在八小时之外、节假日进行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我只在初一应酬一天,其余时间都是在机关办公室度过的。虽然少了些节日热闹的气氛,却收获了一些文学成果。我的业余时间几乎细化到以分计算,分分秒秒都用到业余创作上了。我兼任地区文联主席期间,常给有发展前途的业余文艺爱好者讲,要进行业余写作,就要甘于寂寞,要坐得住,唯有这样才能有所获。
我深感,业余创作最缺的是时间。有时灵感来了,激情来了,上班时间也到了,来不及写了,只好断断续续写下几个字,留下若干只有自己明白的记号。
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精雕细刻,我的作品比较粗糙。我曾打算对自己已出版和计划出版的作品好好雕琢一番,但是这个宏伟计划至今未能实现,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2
自上学以来,家族长辈给予我的梦想,就是当一位农村小学的教书先生,因为教书先生每月有八斗麦子,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人一生的保险田。但是我从来没做过这个“美梦”。上中学时我经常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晚上做梦都想当一名图书馆管理员。我从武威师范学校辍学回家后,得知驻社干部老李在自学,准备考大学。从此,我做起了上大学的梦。我努力自学完了中学的各类课程,也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但是因为种种机缘,终究未能踏入大学的门槛。
比我大六七岁的同村人王彰明,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后,当了一名中学教员。当时,他做我的思想工作说:“你就放弃上大学的美梦吧,想当作家不一定非走那条道不可。”尽管他语重心长,但是,大学一直让我魂牵梦萦。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结识了一些作家,有些就是从新闻战线转入文学创作的。我最熟悉的著名诗人闻捷就是其中之一。从此,作家梦和大学梦轮番出现,有时它们交织在一起。
梦想给了我追逐的动力,我的文集,就是追梦的成果。
3
一度,我很自卑,总觉得自己文凭低、学历浅。后来因为笔耕不辍,被选拔参加全国青年业余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并且与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合影。回来后,信心满怀,立志要成为武威地区的文化人。也许是生不逢时吧,“文革”中,我一直处于斗争的漩涡,起起伏伏,跌跌撞撞。总算熬到“文革”结束,“臭老九”日益吃香,学历、文凭又成为干部提升、职称评定的重要条件,自卑感在我的身上复燃。
也许是因搞“精神温饱工程”有功,省委分管意识形态的副书记建议省委宣传部的领导把我调到省上工作。宣传部部长姚文仓找我谈话说:“本应把你安排到宣传部,但眼下无房子住,你再好好考虑一下。”我说最好给我找个有房子的单位。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基层跑,这次想找个安定一些的地方。正好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可解决住房问题,宣传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我答应了。本来我要求到文学所,做点研究,写点东西。但是,最后还是被安排做了党务、行政工作。有些人建议我参加评职称,我看到社科院的研究员们为评职称几乎要打破头,便婉拒了,再说我也自认为不够格。退休后,在担任甘肃省亚欧大陆桥研究会会长期间,四川大学聘任我当客座教授,我明确地回答:“我不够格。”
我在很多方面自感不够格,所以我一生总是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尤其在退休后,一看一生所剩时间不多了,便争分夺秒地拼命工作,往往一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我暗暗想,要争口气干出个人样,活出个人样来,所以,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大干了一场。一度想办《亚欧大陆桥报》,这个愿望未实现;又筹办《私营经济报》,眼看快水到渠成了,又告吹了;创办的《虹》杂志,办了一年多,因为各种原因停刊了。最后我决定从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一点专长,投入到编著图书的工作中。为此,做了一个“三五”规划。十多年来,编著了《西部风采》、《中国河西走廊》、长篇史诗“丝绸之路进行曲”等系列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的三卷本《中国河西走廊》,受到各界的肯定。
4
我的“三五”规划临近收尾之际,病魔降临,我成了医院的常客。许多战友、朋友来电话询问我,为啥手机老关机。我笑答,去“留学”了。有位朋友信以为真:“你到哪个国家留学去了?”“某国医科大学。”待我说明真相后,他在电话里哈哈大笑:“你这个家伙,真会开玩笑。”
我在拥挤的病房,结识了一些病友,他们对待疾病的乐观精神,感动着我,鼓舞着我,我同他们处在一个战壕里,面对厄运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斗争。
生病后,方知亲情的关怀多可贵。老伴和孩子们体贴入微的关怀,是我战胜疾病的最大的精神力量。我对文友说:“这次住院就是一次留学,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在痛苦中感受到了温馨。”我将这些感受,写成长诗——《病中吟》。
出院回家休养期间,自感时不待我,早起写一个多小时,早饭后休息起来,又动笔一两个小时,就这样持之以恒,挣扎着,每天笔耕三四个小时,最终,在夫人的大力协助下,完成了传记《凡人轶事》《夕阳人生》。这两本传记从我幼年的成长写到晚年的生活,记事、记人,也算对我一生的回顾。
5
文集分为小说卷、故事卷、报告文学卷、诗歌散文卷、传记卷,共十本。九成是已出版的,约一成是未出版的。未出版的主要有长篇小说《女儿国传奇》,中篇小说《叩门》、《打赌》,传记《凡人轶事》、《夕阳人生》;诗歌《盛举》、《病中吟》。有一些报刊发表过的文章,因为剪辑本在“文革”审查中丢失,已很难搜集到,包括短篇小说《探亲》、报告文学《巡礼》、散文《春意闹》、《小溪流之歌》、《红柳之歌》等。
我因为在宣传部工作的原因,足迹踏遍了河西走廊的山山水水。我熟悉那里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我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乡土味,颇受故乡人的欢迎。编撰文集,是对我一生的一个总结,也为宣传故乡做点贡献,我也希望文集出版后能陈列在故乡的文化室。我还想把文集留给子孙后代,让他们有机会了解故乡,读懂先辈。
写于2011年6月
后记
父亲的文集终于在2017年5月出版了。父亲于2012年9月20日去世,本打算在他去世三周年时呈献,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赶上。
文集中的作品大部分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是铅排格式,重新扫描后,基础性错误特别多,仅标点符号就改不胜改;已发表的作品就内容编校质量而言,参差不齐,有些需重新编辑;未发表的作品大多是上个世纪80年代写就的,需要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细致的编辑加工。这些工作都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余完成的,虽然历时四年,但投入的时间并不充裕,所以肯定还有一些错漏之处,敬请大家谅解。
文集的出版不仅仅是内容的编辑,还包括申报选题、编排体例、美术设计、排版印制,在此过程中很多人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让我十分感动。在此,我要感谢甘肃人民出版社社长李树军、副社长党晨飞,在他们的积极努力下,选题得以顺利申报且通过;感谢美术设计大师徐晋林先生及其工作室的成员张小乐和陈晓燕,是他们富有灵感的设计,让这套文集呈现出一种隽永的艺术气息;感谢北辰印刷厂的刘志刚厂长和参与这本书印制的所有人员,是他们悉心的工作让这套文集最终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也要感谢我的挚友,是他们的鼓励、支持和关心,让我有信心和力量将这件事做得更好。
文集的出版是我们家的大事,在母亲的引领下,我们举全家之力来完成这件事,是亲情的力量成就了这套文集。
谨以此书献给故去的父亲,并寄托我们的缅怀之情。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滕云蜷曲在庙堂的一角,干咳不止,上气不接下气,用嘶哑的嗓子大喊着:“乡亲们,小心呀!”他的身子骨缩得更小了,像只老鼠,眨巴着眼睛,窥探着方向。当风停日出的时候,村民们已无踪无影,眼前只立着管账先生和一两个壮丁。
滕云看见正座的雷神,竖眉瞪眼,杀气腾腾,不免有点心惊胆怵——因为他不甘心把献上的祭品白白留在庙里。
这时节,他家“跟水”的家丁,气喘吁吁地跑来向他报告:“金银河的水,被上游截断了……”
“啊!这简直要我的命嘛!眼下正在节骨眼上……”滕云在庙堂里踱来踱去,瘦削的手拈着胡须,向上一提,不觉有了主意。他想起最会种庄稼的沙金今天没有闪面,转身向管账先生发话道:“去把沙金叫来,不,给我请来!”
此时,沙金正和他的妻子枣花一起,跟黄风沙浪搏斗着,用全力修补着地边的柴插风墙。这单薄的柴墙,现在成了二亩地的最后屏障。它一旦被风冲倒,流沙就会像洪水似的冲进地里。这门前的二亩沙地,是他的祖父当淘金工人、做驼把式,省吃俭用,用血汗换来的。他爸临咽气时叮咛:“娃,庄稼人丢了士地,就会落得跟失去爹娘的孩子一样可怜。你千万要守住祖先留给你的这二亩薄地啊!”说着,颤巍巍地把一只驼铃递给沙金,叮嘱他挂在门前的沙枣树上。
原来,沙金的老家在前面远处的红柳滩上。他爷爷年轻的时候,一场无情的风沙将全村人赶到了今天的沙嘴墩来,他们苦苦挣扎,又创起了家业。可是,风沙这个恶魔似乎和他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循迹追来,不几年,一场更大的黄风沙浪,把庄稼人的茅草房推倒了,树木也被连根拔起。活着的人又全部逃走了,只有沙金的祖父死也不肯离开。他从刮倒的沙枣树上折了一根木棍,挑起那只古老的驼铃,来到黄沙埋压的地里,面向着红柳滩的方向跪下,等待再来一场风暴,把自己埋葬在亲手开垦的沙地里。等呀,等呀,等来的不是黄风,也不是沙浪,却是一场倾盆大雨。擎着驼铃插在地头的枣木棍,竟然冒出了银灰色的幼芽,真是没想到的好兆头呀!他在这棵小树旁,又盖起了草房。从此,这沙枣树,就成了沙金一家征服风沙的象征。这驼铃,既是风标,又是呼唤他们去跟风沙拼搏的冲锋号!
现在,这只驼铃正在狂风中摇晃,发出叮咚、叮咚的巨响。
沙金和年青的妻子,搬来一块块石板压在柴墙上,看来还有被吹跑的危险,就又去抬来一根木头,甚至摘下门板,插在被风沙冲开的口子里,又把自己粗壮的身子做了支柱,顶在那里。汗水和着泥沙,从他那宽阔的额头、光着的臂膀上,流到沙地里。
枣花拿过缀满补丁的汗衫,用双手给他擦着汗水。擦着擦着,发现丈夫身上流下的汗水里,渗着殷红的血丝,她是那样痛苦而又疼惜地紧紧依偎在丈夫身旁。
沙金更体贴怀孕不久的枣花,暗自悔恨,不该拉她抬这搬那。他轻轻摸了摸妻子有点隆起的肚子,小声催促道:“你快回家去吧,风势小了,我一人抵挡吧!”
贤惠的枣花,理解男人的心意,低下头,红着脸说:“你放心好啦,不会出事的,我倒担心你……”看着丈夫印着斑斑血迹的身子,她的眼窝润湿了。
“身子划破不要紧,只要保住这二亩地,保住这庄稼,就会——”沙金把苦涩的目光从妻子身上转到在风沙中摇曳的庄稼上。半死半活的小麦叶儿,也仿佛嗷嗷待哺的婴儿,可怜巴巴地望着主人。
这时,柴墙后边突然传来了滕家管账先生的喊声。枣花忙躲进屋里去了。
“滕爷有请!”滕家管账先生从没显得这么和气过。
“请我?”沙金长到二十几岁了,从来没有被人请过。
枣花在屋里听见,心里一怔。
“没错.是请。在这大旱望云霓的时候,谁还不像屁股上燎着一把火呀。我们滕爷方才出来察看旱情,这阵儿正在龙王庙候你哩!”
枣花赶忙出来,站在沙金身边。
《1:小说卷》P3-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