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筑与流派 建筑设计 童寯 新华正版
  • 新建筑与流派 建筑设计 童寯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建筑与流派 建筑设计 童寯 新华正版

9.6 3.7折 26 全新

库存60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童寯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

ISBN9787200116441

出版时间2016-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227页

字数138千字

定价26元

货号719_9787200116441

上书时间2024-08-14

悦霖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ⅰ 后的欧洲
1.宫
2.拉斯金
3.森佩尔
4.科尔
5.莫里斯
6.红屋
7.工艺美术运动
8.二十人社
9.霍塔
10.新艺术运动
11.芝加哥学派
12.詹尼
13.沙利文
14.有机建筑
ⅱ 20世纪新建筑早期
15.凡·德·维尔德
16.格拉斯哥学派
17.麦金陶什
18.高迪
19.贝尔拉格
20.阿姆斯特丹学派
21.瓦格纳
22.维也纳学派
23.奥尔布里希
24.分离派
25.霍夫曼
26.路斯
27.赖特
28.草原式
29.罗比住宅
30.流水别墅
31.古根海姆博物馆
32.雷蒙德
33.诺伊特拉
34.德意志制造联盟
35.aeg透机制造车间
36.表现主义
37.立体主义
38.柏林学派
39.造型社
40.柏林圈
41.法古斯鞋楦厂
42.格罗皮乌斯
43.包豪斯
44.密斯
45.未来主义
ⅲ 次世界大战后
46.风格派
47.鹿特丹学派
48.贾柏
49.构成主义
50.李西茨基
51.内瓦国联部建筑方案
52.国际新建筑会议ciam
53.《雅典宪章》
54.新建筑研究组mars
55.泰克敦技术团
56.新艺术家协会
57.萨沃伊别墅
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58.联合国部
59.马赛居住单位
60.昌迪加尔
61.尼迈耶
62.巴西利亚
63.阿基格拉姆
64.斯特林
v 城市规划
65.奥斯曼
66.霍华德
67.花园城
68.魏林比
69.盖迪斯
70.恩温
71.阿伯克隆比
72.邻里单位
73.广亩城市
74.埃那尔
75.戛涅
76.赫伯布莱特
77.荷兰城建
78.西德城建
79.苏联城建
80.线型城市
81.莫斯科图
82.英国城建
83.新城
84.卫星城
85.法国城建
86.道萨迪亚斯
ⅵ 国际建筑代表者
87.阿尔托
88.门德尔森
89.夏隆
90.艾尔曼
91.莱斯卡兹
92.斯东
93.布劳耶
94.路易斯·康
95.费城学派
96.文丘里
97.史欧姆
98.新建筑后期
99.约翰逊
100.沙里宁
101.山崎实
102.鲁道夫
103.贝聿铭
104.玻璃幕墙
105.丹下健三
106.新陈代谢派
107.“代谢后期”
108.承重幕墙
109.薄壳
110.托罗佳
111.坎迪拉
112.富勒球体网架
ⅶ 新建筑后期
113.纯洁主义
114.新塑型主义
115.新建筑后期
116.新历史主义
117.新纯洁主义
118.新方言派
119.新朴野主义
120.建筑期刊
121.“国际建协”
122.“蓬皮杜中心”
创造者的颂歌――读《新建筑与流派》

内容简介:

新建筑与流派是有名的建筑大师童寯先生积多年之力,经反复修改而写成的一部西方现代建筑简史,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享有盛誉,中国几代建筑师都曾受惠于这部小书。在本书中,童寯教授结了1纪中叶以来建筑的演变和流派的相互影响,为我们描绘了现代建筑由萌芽、成长到繁荣的鲜明而完整的全景。著者并以探索中国的建筑方向为出发点,把世界现代建筑发展过程所经历的曲折坎坷,引为经验教训。本书中所提的“新建筑”,即常说的“现代建筑”,以英国伦敦的“宫”的设计建造为其诞生的标志。按照童寯先生的看法,现代建筑的风格流派约有15个之多,如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荷兰的风格派、法国的立体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等,在本书中,童先生以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为线索分别一一加以评述,尤其是影响了现代建筑走向的格罗皮乌斯、赖特、密斯、柯布西耶、路易斯康等人,更是倾注了极多的笔墨,展现了20世纪各位建筑大师的风采。之,这是一部简明的西方现代建筑史,也是一部现代建筑大师的简明传记,诚如东南大学郭湖生教授所说,“新建筑与流派是一本歌颂新生事物、歌颂建筑目前的先驱人物的书,而著者童老自己正是在中国探索新建筑道路的先驱人物之一”。

作者简介:

童寯(1900—1983),中国当代杰出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字伯潜,满族。1900年生于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1925年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期间,曾获全美建筑系设计竞赛(1927)和(1928)。1928年,获建筑硕士。后在费城、纽约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两年。1930年赴欧洲察建筑后回国,1930—1931年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1932—1952年在上海与建筑师赵深、陈植共同组织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主持绘图室工作。该所设计工程近两百项,其中三人合作设计的有大楼、上海大戏院、上海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等。1944年起先后在重庆和兼任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教授。1952年后在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担任教授,直至逝世。童寯参加设计的工程约一百项。主要建筑创作除上述外还有首都饭店、上海金城大戏院、下关首都电厂、中山教育馆、地质矿产陈列馆、资源委员会办公楼、重庆炼钢厂、公路局办公楼等,以及上海、私人住宅多处。他在建筑创作上,反对因袭模仿,坚持创新,作品比例严谨,质朴端庄。童寯在30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调查、踏勘和测绘、拍摄江南园林,是中国一代园林学家。作品有造园学巨著江南园林志,以及东南园墅造园史纲随园等。

精彩内容:

序言袁行霈“大家小书”,是一个很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小呢?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东抓一把,西抓一把,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我们还有一个用意,是想做一点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和普及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益增长的需求。“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的彩和学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此搁笔吧。导读童明在东南大学中大院,童寯先生给人们所留下的记忆似乎是在一楼阅览室里的某个固定座位,以及作为青年教师和查找资料研究问题所使用的索引卡片。从20世纪50—80年代,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原因,老先生必定如同一只标准座钟那样,每天早晨7点准时离家步行前往学校,端坐于阅览室的同一个位置上,埋头读书摘记。然而,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令人感到生孤僻,寡言少语的老者,当时经年累月所从事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究竟是什么,那些存放于资料室中的小卡片上所记录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如果与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看,读者不难发现,他当时所做的这些文献摘抄的主要部分,是长达数十年对于世界近现代建筑的持续研究。追根溯源,这项工作大致起始于1930年的欧洲之旅。正是在那一年,童寯先生已经从当时美国富盛誉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两年,在费城及纽约分别工作一段时间后,转道欧洲回到,前往刚刚创办的东北大学建筑系任教。从他为此次为期4个月的欧洲旅行所做的准备工作中可以看到,童寯先生显然已经开始关注刚刚处在萌发的现代主义建筑浪潮。尽管不是特别明确,在所安排的经典建筑参观行程之外,童寯先生在中已经添加了布鲁塞尔、法兰克福、斯图加特等地的一些现代建筑。在那时,欧洲和北美一些城市刚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正在广泛产生影响,例如,在此前的1927年,德国斯图加特刚刚举办过魏森霍夫住宅展,远在纽约刚刚成立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年轻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barr)正在组织亨利希区柯克(henryruellhitchcock)和约翰逊(philipjohnon)前往欧洲收集整理现代建筑,为两年后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影响深远的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tyle)建筑展做准备很显然,即便当时现代主义建筑作为一个整体在理论层面上仍然尚未成形,但在实践领域的成已经对现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童寯先生后来所遗留下来的旅欧记可以看出,他不仅对古典建筑如数家珍,而且对现代建筑的潮流也十分熟悉,例如他在巴黎曾去观看玻璃穹顶的大皇宫,在布鲁塞尔计划参观霍夫曼设计的斯托克莱宫,在斯图加特描绘门德尔森的肖肯百货大楼,在杜塞尔多夫参观“几座欧洲好的现代建筑”,在法兰克福偶遇格罗皮乌斯的现代建筑展览同时令人颇感惊奇的是,他在沿途所参观的班贝格海因里希教堂、比肯多夫圣三王教堂、乌尔姆天主教城市教堂,这些未曾在主流建筑出现过的建筑即使在看来,都是如此令人感动和震撼。途中所遇一次次的现代展览经常令他眼界大开,而旅程之前的精心准备也预埋了伏笔,使他一开始对刚刚萌发的现代建筑充满了憧憬之情,如有可能会不惜绕道,前往一看究竟,并在文字中不吝赞美之词。而原先计划中的罗马、庞贝、西西里也在随后的旅途中悄然消失,此时能够打动他的已经不是经典建筑了。这一经历深刻影响了童寯先生回国后在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创作态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当他从沈阳来到上海参加组建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时,曾经与其两位搭档约定拒绝使用大屋顶,力图成为一名“求新派”。这样一位后来被称为老夫子的严谨学者,此时的举动并不是对中国传统的排斥,而是对一种幼稚的简单化的拒绝。童寯先生在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中所参加的个设计项目是大楼,落成后的大楼造价经济、功能合理、造型庄重、比例匀称,突破了当时呆板的古典模仿手法,通过将传统民族风格进行简化和提炼,做出了创造现代民族风格的可贵尝试,成为现代民族风格建筑的杰出案例。在随后的下关首都电厂、上海大上海大戏院、首都饭店、首都地质矿产陈列馆等项目中,童寯先生的建筑设计更是以一种全新开放的姿态对待每一个构思的整合,每一个节点的处理。争胜利后他在主持设计建造的公路局、航空局、美军顾问团公寓等一批作品则更加体现出与当时国际潮流相行的建筑风格,这些作品在现代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由于功底扎实,学识渊博,童寯对于建筑风格的评判并不以单一的民族特征为标准,而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进行探讨。他所关心的是“如何在中国创造按外国方式设计与建造,而又具有‘乡土’外貌的建筑,正是一个令中国建筑师大伤脑筋的问题。”同时他也很乐观地认为:“我相信中国旧式建筑制度,会在世界上发扬光大,直有如目下吉普车,在任何地方都风行一样。”1945年胜利后,童寯先生在主持华盖在的事务所的同时,也在当时的大学、后来的工学院建筑系任教。可想而知,他必定不会仅仅停留于常规建筑设计技能方面的,同时也会关注当时在二战后正在欧美迅猛发展的现代主义建筑浪潮。虽然难以再次前往欧美实地察,但是其长子童诗白正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童寯先生给他发去一份长长的书单,其中包括当时刚刚出版的,由吉迪翁(igfriedgiedion)撰写的空间、时间与建筑(pace,timeandarchitecture)。由此,在随后漫长而恶劣的“”环境中,童寯先生仍然从不间断,只要条件许可,投入到对于现代建筑的研究与梳理之中。1978年,当中国从漫长的“”环境中苏醒过来时,童寯先生积攒多年的成果以新建筑与流派的简本方式出版了。这本汇集几十年资料而成的、凝聚着数十年研究经历的著作应该是中国近代初针对西方现代建筑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之一。此书本应以更为厚实的方式进行出版,因为早在1964年,在童寯先生的手稿中,它的雏形即已经按照卡片形式整理而来的“近百年新建筑代表作”大致形成了。然而此书的终形式并非是一种鸿篇巨制,文字的写作风格有如童寯先生的品格,凝重而洗练。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童寯先生的写作方式,按照他的惯,有时收集资料再多,但如果不能构成文章所必需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时,会从不吝啬,悉数付丙。他要求写文应像“拍电报一样简练”,他的钢笔字又密又小,有些地方还加粘贴、挖补这使得他的手稿只要不发表,会不时改了再抄,抄了再改,从而达到了高度的浓缩。另一方面,在书中,为了客观而有效地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一新兴领域,童寯先生也有意地屏蔽了自己的一些个人见解。然而在他自己的中,他曾经以“”时期思想交代的方式,非常生动地提到了他对于西方现代建筑的个人解析:1.自1纪起,设计和结构分为两个摊子,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分工,导致西方,尤其是巴黎艺院,在设计专业上重视美观轻视结构的倾向,强调艺术,脱离实际,造成极大危害。2.西方豪华住宅中,劳动工作(如厨房)食宿处与资产阶级主人用房距离很远,而划分两种不可调和的阶级界限。主人扶梯之外,还设服务扶梯。美国实行种族隔离,公寓有黑人自用走廊、自用扶梯和出入。3.西方建筑刊物中很少提到建筑经济问题。投资越多,利润越高,因为节约等于自挖墙脚。刊物也极少建筑批评。一批评则牵涉法律上等条款而导致诉讼赔偿损失问题,因而审慎。4.西方有几个建筑“大师”,都具有世界影响。他们各有各的哲学,有顽强信心。他们服务对象大多数是百万富翁或,对经济问题如造价等从未伤过脑筋。大师之一密斯有名言“少是多”,即以少胜多,以简洁取胜。简化意味着经济省钱,而他的“简化”反而费钱。5.西方建筑结构,并不实事求是,尤其在立面处理上,有些是为虚做,几根支柱是为追求美观而加上去的,并无支撑作用。古典的靠墙“依柱”,没有承重作用,是明显例子。某教堂用砖砌承重墙,外面再包石墙,砖块是照承重错缝而不照合理的贴面划缝。然而除开由于政治因素所带来的压力,童寯先生对于现代建筑的姿态一向是极为开放而欢迎的。在本书的前言中,童寯先生以极其简略的话语和评价,指出了西方现代建筑研究对于中国建筑界的意义,他认为在之后,“科学技术对建筑工程的设计和风格起无可避的影响。由于用相同技术、相同材料,服从于相同功能,建筑物很自然会出现类似面貌;但另一方面,全世界划分为许多不同,处于不同气候地带、各具不同经济条件这一事实,难道对建筑风格不发生一点影响吗?”其实童寯先生在本书中,已经在思如何能够跨越隔阂,走出中国自己的现代主义建筑之路。他认为当代的建筑设计应当洋为中用,本来由西方传入的建筑技术,如果经过“运用、改进、再制,以为常,变成自己的了”。在前言中他争辩道:“西方仍然有用木、石、砖、瓦传统材料设计成为具有新建筑风格的实例,本近30年来更不乏通过钢筋水泥表达传统精神的设计创作,为什么我们不能用秦砖汉瓦产生中华民族自己风格?西方建筑家有的能引用老庄哲学、宋画理论打开设计思路,我们不能利用固有传统充实自己的建筑哲学吗?”这种言论实际上也是童寯先生针对当时的一些理论思潮有感而发,因为无论在30年代还是50年代,中国建筑界都曾经针对中国自己的现在建筑风格发生过争论,许多建筑创作曾以大屋顶作为民族形式的尝试,但由于经济问题而难以为继。或者也曾经出现过另外一种照搬照抄的现象,以致尽管有些建筑物建在中国,但与国外建筑面貌看起来没什么两样。童寯先生潜在地认为,关于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认知与学,则可以为此作答提供准备。任何创作都不可能一蹴而,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探测摸索才能得来。因此他对于本书的效果也提出了提前的预告:“如果认为看完一些资料能下笔,乃是天真想法。若读毕这份刍荛之献以后,仍觉夙夜彷徨,走投无路,感到所做方案,是非理想,比未读之前提出更多疑问,尚待进一步钻研,那这书的目的达到了。”新建筑与流派早由中国建筑出版社于1977年出版,曾经成为许多建筑学人的启蒙读物。尽管来,随着大量西方著作的不断翻译出版,有关现代建筑的历史已经不再是一种稀缺知识。但此书本身即作为一部历史,而且是从童寯先生特有视角所编撰的一部有关西方现代建筑的简明历史。此次再版是在中国建筑出版社1977年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并且对照原稿进行了一些审慎的修改,例如当时童寯先生的一些人名、地名的译法已经按照惯进行了调整,以便既可以保留原文风格和特点,又能够与时下的学科规则相吻合。2016年3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