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衰世与西法 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 增订版 中国历史 杨国强 新华正版
  • 衰世与西法 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 增订版 中国历史 杨国强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衰世与西法 晚清中国的旧邦新命和社会脱榫 增订版 中国历史 杨国强 新华正版

58 4.2折 138 全新

库存100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国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32054

出版时间2020-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780页

字数600千字

定价138元

货号719_9787559832054

上书时间2024-07-01

悦霖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在叙事中解释历史,真正的“中国式”历史写作
说:20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的著作,有价值的都是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从中国历史的内因推展过程与结果,是孟森、陈旭麓等老辈历史学家极注意的一种理路。而在这辈学人之后,受到种种分析框架影响,这种非常“中国式”的历史解读渐渐在历史研究中尤其是中国近代史领域消隐了。本书直承民国传统史学大家的研究方法,在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中解释晚清中国的历史因果,可谓真正的“中国式”历史写作。

 增补三十万字,洋洋六十万言,勾勒一幅晚清中国的衰世高清图
吏治失范,绅权扩张,灾荒饥馑,教案四起,晚清呈现"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景象;开明士大夫援引西法以自强,在"旧邦新造"的努力中却处处是蹇窒困窘。史学名家杨国强细心体察晚清变局中的史事、人物、因果,由西国助赈,讲到中西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由兵起步,论及朝廷与疆吏之间的权变风势;由经世之学、儒学理路的千年变格,讲到清流的重起,从多个面向剖析晚清中国动荡不安的历史剧变。 

 着意的是近世中国的历史变迁,立足和放眼的,是一个两千年的中国
从1860年庚申事变(火烧圆明园)到甲午战争清朝一败涂地,短短数十年,关联着千百万人的,几亿人生活方式和心灵秩序的变化,而这有着何种内在的因果?本书从 “外患”入手,着重的却是解释“内变”:中国由“变局”,进于“危局”,至于“残局”;由“衰世”而入“乱世”,以“百年”改变了“二千多年”。在更长程的历史脉络与士林精神中,讲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

内容简介
经历18世纪的康乾盛世后,数十年间清王朝跌入了忧患丛生的衰世之中。在西力东侵和西潮激荡的历史
背景下,外来的器物与制度长驱直入,以靠前的规模与力度改变着中国的世道人心。史学名家杨国强细心体察晚清变局中的史事、人物、因果,从 “外患”入手,着重的却是解释“内变”:吏治失范,绅权扩张,灾荒饥馑,教案四起,晚清呈现"之将夕、悲风骤至"的衰世景象;开明士大夫援引西法以自强,在"旧邦新造"的努力中却处处是蹇窒困窘。十九世纪的数十年,中国由“变局”进于“危局”,至于“残局”;由“衰世”而入“乱世”,以“百年”改变了“二千多年”。本书在更长程的历史脉络与士林精神中,讲述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变迁;拣选的是近世中国五十年,立足和放眼的,是一个两千年的中国。

目录:

增订版序

初版序

上编

从庚申到甲午:古今中西之间的冲击与回应

智勇俱困之秋

“庚申之变”:创钜痛深中的审视和省思

经世之学的延伸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起点

的历史经验和历史经验之外的世界

19 世纪后期中国兵的起始及其内在困境

华洋杂处:夷夏之崩溃后的中国与西方

借法自强和进入了中国历史的外国人

条约制度:西方世界与晚清中国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

中西交冲:晚清中国的传教与教案

中外贸易和中国经济牵入世界市场

分解和重组:自然经济的变迁与变迁中的失路

衰世社会相

19 世纪后期中国的绅士与绅权

捐纳、保举和晚清的吏治失范

“丁戊奇荒”:衰世里的天灾和赈济

强邻迫视与边患四起

海国变比邻:“马嘉理案”的始末因果

本侵台湾、灭琉球

中国、本与朝鲜:从“壬午事变”到“甲午事变”

内乱外患与西北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

19 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越南与法国

士议激越和中法之间的交涉与

越北、台湾、马江:从宗藩义务到中法民族战争

力战艰难之后的“仓卒而成和议”

西法入华和会的节节变迁

天朝体制之后:外国使节觐见皇帝和中国派遣驻外公使

借法图强催生的批留美

回应与冲击(一):新疆建省和台湾建省

回应与冲击(二):北洋舰队

移接的富强:权力与近代企业的相互依傍和彼此扞格

以洋务为中心的三十年历史与士大夫在古今中西之间的分化

中战争:“大野招魂哭国殇”

“朝变起”:本用战争把中国拖入战争

壤溃师,黄海重挫

兵火延及辽东、威海和一败再败之后的马关议和

争战留下的震荡:甲午乙未之际清流的重起和剧变

下编 旧道理和新思想之间

西潮与回澜:清末民初的一段思想历史

近代中国的两个观念及其通贯百年的历史因果

历史中的儒学

科举制度的历史思

附:辛亥前后的会和政治—《东方早报》访谈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中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递相承接,构成了秦汉以来二千多年历史里的后一个盛世。而相隔不过数十年,人间的景象已在翻然大变中走入内忧外患交相困逼之间,遂使1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不得不用“智勇俱困之秋”为修辞,以表述他们面对的“亘古未有之变局”。之后是六十年代的“变局”演为九十年代的“危局”;九十年代的“危局”演为1纪与20世纪之交的“残局”。然则与“残局”和“危局”互相对映的,无疑是更深一层的“智勇俱困”。

精彩内容:

    “庚申之变”:创钜痛深中的审视与省思
    咸丰十年八月(1860年9月),英法联军先后在张家湾、八里桥大败僧格林沁、瑞麟、胜保所部各营。瑞麟逃,胜保中坠马,被朝廷倚为长城的僧格林沁则自劾“海转战至今,迭经挫败,误国殃民,死有余辜”1。其中既有不肯甘心的愤懑,也有力竭之后的气沮。从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军队自北塘登陆开始,到的马队和步兵在八里桥溃散,是一个西方人用炮表达意志并用炮分出了胜负的过程。因此八里桥之战后一,咸丰帝已惊惧交集而慌张失措,遂以出逃为无计之计,“举朝不知,竟携宫眷北幸热河,而人心因之解散”2。他留下了一个没有皇帝的京畿和滚滚烟尘中的四面仓皇。在时人的记述里,四面仓皇是与炮声、哭喊声、詈骂声,以及掠、逃难、物价腾涌连为一体的。由此形成的蜩螗沸羹,把京师里的每一个人都拖入了中西的困苦和动荡之中。
    二十之后,得胜的英法联军由安定门入北京城,并纷纷登城升旗列炮。炮南指,正对着的皇家宫阙。3战争到了这个时候其实已经结束了。然而主导了这场战争的英国人还意犹未足,又在圆明园里放了一把大火。在放火之前和放火之后,英国和法国的军官士兵都在这个汇聚了皇家珍宝的地方肆行劫和反复劫,由此获得的赃物,一部分还归到了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和拿破仑三世(napoleonⅲ)的名下。这种在战场之外放火和劫已是的盗匪化了,然而在当西人的心目中,放火却是在表达意志和表达道理。所以,全权代表英国的额尔金伯爵(jame bruceearl of elgin and kincaidine)和统兵的格兰特将军(grantir jame hopegeneral)曾挟着战胜者的傲慢和褊狭向战败的一方作追讨,举“被囚”的英国人所受“野蛮之待遇”与世界里的法则相比较,以指责和衬托“中国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的可恶,并自信其下令放火,把“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地”是在“警醒其迷梦”,因此是理所当然和天经地义的。这种显然的自以为是很容易使这些人错把自己当成了上帝的表亲,并催生出可以一手裁断人间公理的自负。他们痛责里的“野蛮”和“残酷”,但他们用来“警醒其迷梦”的放手焚烧既出于冷静的思和推理,又出于故意和刻意,所以,在放手焚烧的烈火和烟雾里,其实已经包含着更多的“野蛮”、“残酷”和“不顾国际公法”。其中发生的宫中人“因惊溘逝”和“管内务府大臣文丰投入福海殉难”,2都是由此而致的死命,比之格兰特引为不的因“野蛮之待遇”而致英国人的死命,显然是在等类之间,因此,放火的西方人以出自世界的文明为荣耀,但他们造成的一地废墟残垣却使世界深深地蒙羞和长久地蒙羞。
    “海淀之焚也,京师震动,驻守城内外大臣等,相顾愕眙。”西人的横暴都化为身受的冲击。3当英国在圆明园里放火的时候,被咸丰帝留下来办夷务的恭亲王奕诉“登高瞭望”,眼睁睁地看着“西北”从“烟焰忽炽”到烟焰弥天。与那片烟与火光相对映的,是一种“痛心惨目”的家国之哀。
    p171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