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这样讲故事 新闻、传播 王一彪主编 新华正版
  • 报这样讲故事 新闻、传播 王一彪主编 新华正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报这样讲故事 新闻、传播 王一彪主编 新华正版

28.4 5.8折 49 全新

库存33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一彪主编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572318

出版时间202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244页

定价49元

货号701_9787511572318

上书时间2024-07-01

悦霖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本书以“一篇获奖作品一份创作手记”的形式展开,收录的获奖作品均为反映时代风云的重大主题,汇集脱贫攻坚、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的阶段成,是书写中国故事的精品佳作。创作手记聚焦新闻作品背后的故事,增加了书稿的现场感,使读者能够切身感受到精品报道从酝酿到面世的曲折过程,创作体会和经验之谈亦可为新闻从业者提供参。通过这些精品报道,读者可以重温记忆,媒体人可以感悟采编心得。

目录:

序 言  001

上  编

乌苏里船歌新唱  003

创作手记:用熟悉的旋律唱新歌  013

脱贫了还要好好干 017

创作手记:聚焦一家 照见中国  023

脱贫攻坚看海雀 028

创作手记:写出纵深感 写出风云气  039

在虞城,看乡村振兴的曙光  047

创作手记:立意高远 叙事饱满  056

阜创富 061

创作手记:新春走基层 如何走得深  068

脱贫路上的赤溪村  073

“中国扶贫村”脱贫记  077

创作手记:写出一篇好新闻的“三要素”  091

下  编

莽莽成昆出大山  101

创作手记:以时代之炬照亮精神之路  114

新时代大庆这样回答“铁人三问”  119

大庆为何青春常在  123

创作手记:“写新写活”背后的“笨功夫”  136

三十而立看海南  144

创作手记:穿越时光 观照未来  154

上海:对标全球优选 开放之风劲吹  158 

创作手记:站在“天安门”上 着力近期新作为  168

内蒙古:骏马奔腾七十载  173

解码“模范自治区”  176

创作手记:立意占领制高点 创意成辨识度  192

唐山四十年  197

创作手记:谛听个体命运与时代巨变的交响  213

后记  219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报社副编辑王一彪带领报社采编团队采写的新闻报道,这些文章均刊载于报重要版面,获“报年度精品奖”“报好新闻”。每篇获奖作品后附采访团队成员撰写的创作手记,以亲历者的视角剖析每一篇获奖作品的创作历程——选题立意、蹲点调研、实地采访、写作手法、传播效果等。本书不只是报新闻精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可以使读者跟随报记者学如何进行新闻采写,如何在新闻作品中讲好故事,提升新闻采编能力。

精彩内容:

    乌苏里船歌新唱
    王一彪  禹伟良  吴齐强  卞民德
    开栏的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民的共同期盼。
    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要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胜利。这是不屈不挠、长期奋斗的果实,更是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的动员。”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近,本报记者来到黑龙江、江苏、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四川、贵州、宁夏等地,走进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普通家庭,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记录小康生活背后的拼搏和奋斗,感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今年7月1是我们党99岁的生,走过近一个世纪,我们党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本报今起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通过一个个小康故事、一幅幅生活场景,彰显我们党担当使命、一诺千金的不懈追求,展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壮举,展现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生活的生动实践。
    窗外,骤雨初歇,彩虹高拱,中俄界河黑龙江浩荡奔流。    屋内,7位赫哲族老阿妈身披民族盛装,齐声唱起乌苏里船歌。
    这里是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赫哲族是我国人较少民族之一,现有5000多人。在同江,赫哲人主要聚居在街津和八岔两个赫哲族乡。
    正在领唱的吴桂凤,是赫哲族说唱文学伊玛堪传承人。据八岔村志记载,58年前,乌苏里船歌曲调作者采风时,听了吴桂凤父亲吹奏的赫哲族传统民间曲调,深受感染,灵感被激发,才有了这首经典名曲的编创。
    伴着熟悉的优美旋律,我们不禁跟着哼唱起来:“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歌声悠扬,思绪飞扬。
    2016年5月24下午,书记冒雨来到八岔村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书记的话,刻在村里的墙上,更刻在赫哲人的心底。
    蓝蓝的江水波浪依旧,但世代逐江而居、以渔为业的赫哲人,生产生活变化已然翻天覆地。
    眼下正值禁渔期,从松花江到黑龙江,再到乌苏里江,沿着赫哲族世居的三江之滨顺江而下,江面上渔船难见。但即便不是禁渔期,“船儿满江”的场面也不再重现——下江打鱼早已淡出赫哲人的常生活。
    在党和支持下,种植、养殖、旅游多业并举,走上多元化发展新路,黑龙江省赫哲族群众已全面脱贫,很多人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书记关心赫哲人,跟赫哲人是亲!”即兴唱完一段新改编的伊玛堪,吴桂凤意犹未尽,“这些年的变化唱不尽,现在乡亲们的生活,比歌里唱的更美好!”
    兴新业,唱出“双手赢得丰收年"新内涵
    拆卸零件,保养维修,41岁的李景山招呼着客人,手里的活也没搁下。
    “这两天雨水多,农机进不了田,但农时耽搁不起,准备用无人机虫。”眼前的李景山,发型时髦,身材颀长,咋看都不像个“农把式”。
    不过,说李景山是种田“高手”,绝不夸张。在八岔村,他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达9000余亩。2018年,他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荣获“农业技术能手”称号。
    有人好奇,赫哲人个顶个都是渔猎高手,李景山咋弄起庄稼?
    “也打过鱼,那会儿正赶上渔业资源减少,收益不高。”李景山没有多言转产探索的艰难,谈得多的还是党的好政策。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涌动,单一渔业经济抗风险能力弱,赫哲族群众增收一度徘徊,引起从部委到地方党委和的重视。传唱千年的赫哲渔歌,在“兴边富民行动”等政策加持下,开始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奏——走下渔船,走出深山,走出一条多业并举的转产转型路子。如今在八岔村,2/3的村民不再以捕鱼为主业,渔业收入在村民收入中的占比已不足l/5。
    这是赫哲人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更是赫哲人难忘的历史时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全心全意为服务,说到要做到,今后党和还会关心支持大家。”书记2016年5月察八岔村时的一番话,暖人心扉,催人奋进。离开村子时,书记同大家握手告别,祝乡亲们的生活水如东升的红越升越高。
    以同志为核心的心系少数民族群众,鼓舞各族儿女奋发图强、共奔小康。
    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