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中原 中国现当代文学 冯杰
  • 北中原 中国现当代文学 冯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中原 中国现当代文学 冯杰

18.6 3.8折 49 全新

库存1988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杰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21204650

出版时间2020-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404页

字数256千字

定价49元

货号711_9787521204650

上书时间2024-04-25

悦霖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但有“世俗味”,却无“文艺腔”;仍怀“真童趣”,少见“伪沧桑”。格草木、格生灵、格器物,格美馔、格旧事、格乡土在“格物”中“致知”生活的本质,生命的大意,人间的真情,世界的秩序。文中可读出诗意画韵,画中可品出诗文意趣,一位自诩为“局外的乡下人”的文人在书画间挥斥诗意。将绵密拙朴的文图,付之诗意的针脚,织对北中原浓浓的乡愁。且刚且柔,亦庄亦谐,北中原是一把暗藏“锋芒”的“抓挠”,让人时而敛声警醒,时而忍俊不,一叹一笑,一悲一喜;是作者用文字精心培育的“小农作物”,读者在“吃”了大量“主食”之后,自可从中品出一番别样滋味。

目录:

[动物]

猞猁的耳毛_003

大吉言_010

中国麻雀现代通史_018

羊在北中原之琐事_025

情况_032

分析猴之逸事_040

哼哼录_047

五匹马_057

小蝇子的事并不小_064

北中原鼠轶志_069

鲤鱼须四记_083

[植物册]

树志拾遗_089

树上垂挂的声音_103

豆类魔幻_109

有花可吃_116

草木异志_122

玉米纲目_127

棉,穿在身上的花_138

砸核桃_143

瓜谱及一地瓜子般的碎语_145

[记事簿]

顶棚匠_159

对比·小学校与配种站_163

乡村传奇_170

跟着姥爷去买马_173

西瓜上的王羲之们_175

邓艾的毡子_181

……

内容简介:

北中原是作家、文人画家冯杰的新著。作者左手书画,右手诗文,将文作为画来“画”,又将画作为文来“写”,在纸笔间闲庭信步,在繁杂的世事中且雅且俗、亦庄亦谐、至真至趣,尽显赤子情怀。作品以乡村常见的畜类、食物、器物、节俗等精彩呈现心目中的故土,渲染勾勒出其干净、原、本真、朴实的精神与气度,是作者用文字精心培育的“小农作物”,读者在“吃”了大量“主食”之后,自可从中品出一番别样滋味。

作者简介:

    冯杰,1964年生于中国烹饪之乡河南长垣。获过台湾地区联合报散文奖、中国时报散文奖、梁实秋散文奖,文学奖。著有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泥花散帖一个人的私家菜田园书。
    七岁时会炸油馍,十七岁时会做鸡蛋捞面,二十七岁相当于灶台助理,三十七岁能独立蒸馍,四十七岁开始夸夸其说食说画说食画。

精彩内容:

    猞猁的耳毛
    猞猁来信
    万物之胎记和毛发皆是与生俱来,父母给予,传承有序,譬如猞猁耳朵尖上耸立着两丛黑耳毛。那形状,如形容是黑旗军的标识显得夸张,更接近古代大将上的两个羽翎。
    一个社会人若戴一副墨镜多少是为了装酷,一只自然的猞猁拥有黑耳毛则是为了实用,它能随时迎着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大自然声波的作用。波长波短,波粗波细,甚至声波,这些采集下来。之后猞猁开始分析新鲜的情报资源,继而得出结论并采取应对的措施。
    人类世界一直在模仿自然世界,韩国前年布置的那几台战略“萨德”,排在东北亚洁白雪地上,近似安排了一圈猞猁的黑耳毛,“电子耳毛”可以梳理东北亚的消息。无论粗细,滴水不漏,让双方政治家无不提心吊胆。
    猞猁一旦失去耳毛,其听辨能力会随之受到影响,像一支大部队没有了敏锐的侦察兵,恋爱者动情时再无“磁场”,发不出来“秋波”。
    世上优选的往往也是很坏的。这一出的标志符号,并非全为给它带来世上的好消息,也有不好的消息。猞猁在西方观念里,往往被和魔鬼撒旦连在一起,猞猁是撒旦的象征。造成.人们如此印象的正是其两只耳朵上的两撮毛,像当下影视作品里汉奸贴的膏药——撒旦也自带有丛毛。
    东西在想不到之处,忽然有了相通的“拧巴”。人类观念让猞猁躲闪不及,出乎猞猁意料之外。    猞猁游走
    我很早拥有一只近似“气体的猞猁”。
    在北中原,“走亲戚”这种形式是我童年感触外面消息的方式之一,是我世界观得以形成的一种渠道。端午、中秋、春节,都属于乡村大节,每到一个节来临,很令我兴奋的事是走亲戚。走亲戚的好处有十条,我只记着一条是“吃”。
    除了当天能有一顿好吃的,返回的路上还能从篮子里扣一两枚柿饼。
    有时候还会收获“神来之笔”,是走亲戚里的“诗眼”。一次,和姥姥从留香寨出发,到相邻三里的同罡村走亲戚,诸位姥姥谈话问,我看到亲戚家的高粱箔下有一本连环画册,掀开,让我记住了“猞猁”这个新鲜词。连环画里这样描述一只猞猁是如何出现的:在白军监督下,藏族猎人被迫挖坑埋红军战俘,猎人用脚挡着旁边一个猞猁洞,暗示其中空虚不实,可以利用。深夜来临,那位红军挣脱后借助猞猁洞的空虚,在黑暗里逃脱了。
    除了一只语言描述的猞猁,连环画始终没有画到具体猞猁。我次猜想猞猁的样子。像驴?像马?像狼?像公鸡?桌上待客的饭菜早已被风卷残云地吃完了,在姥姥们的一地闲话里,那一只猞猁到连环画很后也没能出现。
    童年的那一只猞猁无形,它只在猎人一白军一红军三者之间流传,像一只液体的猞猁,一只气体的猞猁,一只形而上的猞猁。是红猞猁。
    暮上来,姥姥们要回家,细语里,趁同罡村的姥姥们没注意,我干脆捎带了“猞猁”,把连环画顺手掖在腰里带走。这一只“猞猁”开始在枕边与我陪伴。后来翻烂了,等到开学的子到来,还不知道画册名字,只知道了一个新鲜词——猞猁。
    在似与不似之间,那只猞猁以后在天空中行走。一座乡村小学里只有一人知道啥叫猞猁,其他人只知道作业。
    在北中原乡村,我看到了很初的一只猞猁。
    猞猁光临
    我一直没有见过现实里的猞猁。
    猞猁大于人。半世纪里,我见过无数戴的男人、女人、不男不女的人,他们都带有猞猁的黑耳毛。我见过无数、野猫、家、军马、瘸驴、铜牛,一直没有缘分见到一只真实的猞猁。在印象里,在想象里,在文字里,猞猁的影子一直飘忽不定。
    p3-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