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
  • 读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读懂"一路" 大众经济读物 厉以宁 等

13.3 2.3折 58 全新

库存14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厉以宁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4416

出版时间2015-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332页

字数300千字

定价58元

货号423_9787508654416

上书时间2024-04-10

悦霖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主编:

智囊机构研究员领衔主笔
院发展研究中心 专家审定
在新丝路经济带上,谁将扮演当代的“张骞”?“一路”的突破在哪里?“一路”的障碍和政商陷阱是什么?“一路”建设的十大错误观念又是哪些?这些问题都能从本书中找到。
读懂一路内容由智囊机构的研究员领衔主笔,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审定。内容扎实、有深度,更具前瞻,是了解“一路”倡议的之作。

目录:

前言“一路”为中国经济带来重要增长动力
章一路·大战略新图景
“一路”,让中国市场经济体系更完善
“一路”倡议彰显“心态”
实施重构中国全球价值链战略
“一路”倡议是国际政经大手笔
开放、合作、和、发展是“一路”倡议的主题
“一路”倡议构想的三重内涵
“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
如何认识“一路”大战略
“一路”的棋局观

第二章一路·高层解读
“一路”:全球共同需要人类共同梦想
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坚持先行,建设“一路”
推行“一路”倡议优先基础设施建设
“一路”将为中外工商界提供历史机遇

第三章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路”,助推对外开放
“一路”需要加上非洲
逐步实施“一路”,全面升级中国对外战略
“一路”引发交“哥白尼式”
“一路”倡议成为长经济走廊
“一路”:第四次投资浪潮来临
“一路”倡议下对外投资新格局
“一路”建设的国际视野、作重点与影响展望
“一路”是欧洲文明复兴的机遇

第四章一路助飞新常态
为什么说“一路”是“一号工程”
“一路”的三大主力军
“一路”的愿景与行动
引导民间投资加入“一路”
利用互联网金融优势,打造网上丝绸之路
“一路”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
以长效机制推进“一路”建设
“一路”全面优化我国发展战略环境

第五章丝路经济带,重建亚欧大陆桥
新丝路经济带:谁将扮演当代的“张骞”
西欧板块是“一路”的突破
中国—西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中东欧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布局中亚

第六章海上丝路,迈向海洋强国
中国—东盟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
“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战略意义透析
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海上丝绸之路”成中国走向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的21世纪新构想

第七章一路的潜在风险
“一路”的障碍
“一路”勿陷本投资困境
“一路”建设的十大错误认知
未雨绸缪“一路”的风险

第八章丝路历史·大家谈
“一路”的历史被误读
古丝绸之路,汉唐盛世的开放、交融
乾隆版“一路”实践:经营大西域

附录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内容简介:

读懂一路是对“”战略提的系统的解读之作。读懂一路从历史、地缘、经济、外交等不同视角出发,从蓝图到施工,从回顾到反思,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由现任、经济学家、领域学者抽丝剥茧,从各层面将“一路”的大格局战略以庖丁解牛的手法,一一细致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厉以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首倡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而被称为“厉股份”。
林毅夫,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现任工商联副、院参事。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
智石经济研究院,新型智库专业化践行者,“中国智库力交流项目”首期成员单位。

精彩内容:


一路?大战略新图景

“一路”,让中国市场经济体系更完善
林毅夫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国于1979年开始,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去这36年,在这么一个过渡转型期,中国取得的,是人类经济目前的一个。36年间,生产值均每年增长9.7%,对外贸易增长46.4%,中国确实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本,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的出超过了德国,变成全世界的出国。2013年,中国的贸易量,也是进加出超过美国,变成全世界的贸易国。并且按照购买力价计算,在2014年的时候我们超过美国,变成世界大经济体。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同一个时期的东欧也在转型,但他们遭遇到经济崩溃,危机不断。为什么同样的转型,中国取得了这样的?主要是在转型的过程中,我们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采取转型的策略,实行了渐进的双轨方式。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很多国有企业,在资本技术很密集的产业,在开放竞争市场当中没有能力的,一方面对这样的产业给予必要的补贴,另一个方面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开放的态度。这样一个双轨制的改革,让中国能够维持稳定和快展。这种双轨制的方式,也应用于对外开放,对那些我们没有比较优势的,技术资本很密集的,当时主要是国有企业的产业领域,我们继续给它必要的保护,但对那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采取开放的方式招商引资,效果也非常好。当时中国经济是一个资本市场很不发达,金融体系也很不健全的转型经济,所以,我们在资本账户还是采取管理控制的方式,然后在经常账户上面采取开放的方式。这样一个渐进的双轨转型方式,让中国取得了稳定和快速的发展。但这样的改革方式也付出了的代价,为了保护补贴,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转型过程中,并不是把原来的制度消除掉,所以保留在金融市场、在要素市场的扭曲和流动,产生了寻租的行为,也是贪污腐败。
政策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由于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有一些资本密集的产业我们没有比较优势,但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使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变成一个中等偏上收入,原来一些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具备比较优势,例如一些装备业和汽车产业。在不符合比较优势的时候给它保护补贴,是雪中送炭,让我们的经济稳定,在稳定上才能发展。现在已经符合比较优势的,如果继续给它保护补贴的话,是锦上添花,对这些企业当然是好的,但带来的后果是这些保护补贴都会产生寻租行为,会造成社会风气的不良。
所以我们对内的改革,必须要遵循十八届“十三五”规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作用,让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必须全面深化我们的经济改革。在对外开放上面也是一样的,改革开放初期,为了保护我们的一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对很多投资领域是的,资金是不能自由流动的。现在要继续深化改革,不仅是对内的深化,而且对外开放也必须深化,我想,自贸区的提出,是在投资领域上面进行探索。过去我们有很多,现在能够把那些取消掉,除了少数几个领域确实关系到国安全的,我们必须有所控制,其他的都应该开放。并且在资金上也是一样的,过去资本账户是有管制的,现在要更好地利用跟国际的资金,应该在资本账户上探索一个开放的方式。
当然,这些改革我们采取务实的态度,是先到某个地区试验,看看效果怎么样,可能有哪些不利的影响。那些不利的影响怎么样克服,有利的如何放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自贸区率先被提出,现在自贸区也扩展到天津、广东。这是我们自贸区提出的历史背景。
那么“一路”的战略,为什么会被提出来呢?一方面,中国经过36年的改革开放,成为一个中等偏上收入的。中华民族的复兴目标当然是希望能够变成一个高收入。从中等偏上变成高收入,从改革开放的经验来讲,应该更充分地利用的市场和国际的市场,的资源和国际的资源。另一个方面,我们现在是世界大贸易国,同时,按照市场汇率计算,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价计算,我们是世界大经济体。所以在国际上,我们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同时,也应该有相应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这样才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可是目前的国际秩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规则的设计是由当时的发达设计的。现在整个国际的板块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如果要中国承担更大的义务,应该给中国更大的发言权。这在国际上有很多讨论,基本上是共识。2009年,跟统已经达成协议,比如在世界银行中国的投票权要增加,在国际货币组织中国的投票权要增加,但上述提议在美国的国会上并没有通过。美国为了维持自己在亚洲太洋的利益,提出重返亚太,亚太再衡。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大贸易国,应该参加国际各种贸易规则的谈判,深化各种的国际贸易体系。可是在跨太洋国际伙伴关系,在太洋成立自由贸易区中,中国却没有受邀请参加。这是什么目的?这个目的是美国想维护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优势,以及确保美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安全。美国采取合作政策,来制约中国对外开放和发展。
在这种状况下,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且在印尼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一个新的亚太地区,亚洲、欧洲地区合作框架,目标是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立所有这些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我们这个倡议的提出,是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抓手,所以在中国的主导下,相关共同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银行和丝路。
对这样的一个政策,亚太地区需要基础设施,需要合作,美国也是了解的,在美国“重返亚太”的时候,提出建立“印度太洋经济走廊”,并且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连接阿富汗和中亚的。但相对于我们提出的“一路”,仅从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设立来看,即在美国很有保留的状况下,依然有57个参加,当中包括德国、英国。现在五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当中有四个参加。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印太经济走廊”目前可以说无声无息。
中国在提出这个创意的时候,有三大优势。个优势是中国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不管是从产业还是建设能力上都有优势。第二个优势,中国现在有3.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展望未来,中国每年的外汇储备还会增加。所以中国支持这些基础建设的能力不管从资金来看还是建设能力来讲,都是非常优越的。我们知道,一般发展中发展的一个瓶颈是基础设施,如果帮他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我们都是受欢迎的。不仅在基础设施和资金上,中国还有第三个优势,发展阶段的优势。我们前期的发展,是以劳动力密集型的加的快展,让中国变成的出国,让中国变成了世界的工厂。现在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加上失掉比较优势。但以其他经济发展比较好的赶上发达的经验来看,必须开始要把这些劳动力密集型的加转移到其他工资水比较低的。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能够真正取得持续发展的,是真正抓住劳动力密集型比较优势的战略机遇期,取得二十年、三十年的发展,进入到中等收入或者高收入。中国现在已经到了要把这些劳动力密集型加转移出去的阶段,而且要转移出去的规模非常巨大。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本整个制造业的规模是970万人。80年代的时候,“亚洲四小龙”中韩国整个制造业的规模是230万人,我们的台湾是150万人,我们的不到100万,新加坡50万。中国的整个制造业,按照第三次普查是1.25亿人。所以中国的“一路”提出来以后,能够得到这么多的响应,主要这不仅是中国的利益,创造一个国际和的发展环境,让中国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两个市场,国际两个资源,也会给其他发展中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是一个合作共赢。
的来说,自贸区的政策以及“一路”新的战略,都是在这个阶段,按照我们与时俱进的需要提出的新的改革开放战略。这个战略的落实,能够让中国有一个更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也可以给中国一个更好的对外环境,不仅能够帮助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可以帮助其他发展中实现他们现代化的梦想。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