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梦不觉人生寒 散文 于丹
  • 有梦不觉人生寒 散文 于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有梦不觉人生寒 散文 于丹

6.3 1.8折 35 全新

库存64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于丹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79617

出版时间2015-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197页

定价35元

货号504_9787535479617

上书时间2024-04-06

悦霖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目录:

真我出发: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有梦不觉人生寒
善意的衣裳
流放磨洗的天真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斋心天府以葆光
敬畏大自在
走在明月盈缺中
离人心上秋
真命气象:世间稀奇事,独坐大雄风
独坐大雄风
窑变人生
明朝有意抱琴来
懂得的缘分
诗酒天真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

天地入我心
真回山水: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生命是一场邂逅
乘物以游心
让人变小的地方
一叶一如来
人归草木间
草木有本心
琴到无人听时工
行走中觉悟
真爱家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还来菊花
乔木繁花
克制的柔情
权当死别作生离
半生放下
不错过,不辜负
偏方温柔
淡味回甘
真如本: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点浩然气
看见我的心
百姓用即是道
大化天成
酒至微醺,花看半开
千古文人侠客梦
人在事上磨
真品人生:绚烂之极,归于淡
流光浮沉一曲中
情不重,不生娑婆
冷暖自知,丰俭由人
茶余真自在
雁去寒潭不留影
不亦快哉
灿烂的遗像
回不去的朴素
真珠流年:菊花开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渐觉年华堪送目
虚灵处的写意
心如棋局
尊天亲地常心
风清景明
端午的柔软记忆
相信爱情
真心欢喜: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念旧恶
烟火神仙
雕刻时光的深情
读出欢喜
养心如镜
怀念手工时代
打开纠结
凡人慈悲

内容简介:

于丹“国学美文‘真善美’系列”之一。有梦不觉人生寒先发售从自我修炼的角度,将于丹近期新私家美文结集成书;不断反思共勉:人在事上磨,不是要圆滑到伪善,而是在秉持一团真气里,学会随缘。全书分为“真命气象”、“真回山水”、“真如本”、“真心欢喜”等八个侧面,求真问道;并配以“国学小站”和经典美图,让读者在一次次丰美的国学滋养中,邂逅自我,重建生命,得一己清欢。

作者简介:

于丹,有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与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她是古典的普及传播者。在电视台百家讲坛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前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讲座,得到广泛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经典的热潮。著有于丹lt;论语gt;心得于丹lt;庄子gt;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lt;论语gt;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温好看古诗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靠前累计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国外达40万册。

精彩内容:

活出一团真气来很小的时候,知道“真、善、美”这个说法,那时想来,“真”是容易的,每天醒来活在真实里,而“善”与“美”的境界,是需要修行的。长大以后才渐渐明白:“真”比“善”比“美”都更难,因为敢于接受大真实,有时必须要直面其中的恶与丑,并且不被击垮,让做个的信念历久弥真。“谁知道生命的?如果你知道,请告诉我。”弥留之际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目光炯炯地追问年轻的追慕者安德烈亚杨,这个追问成为杜拉斯留在人世间后的金句,她的法文传记名字叫做与传奇。今生遇见真自我。这是一个很的梦想,许多人都错过了。国的禅宗讲真如本,要看得懂“不变真如”与“随缘真如”两种:“不变真如”为体,它持之以恒,毕竟等,无有变易,静穆得不可破坏。但“随缘真如”为,它可以起相,如水因风,小到榖皱波纹,大到拍岸惊涛,处处变化,也是一份真如。人到中年,收敛起许多任,才渐渐悟得,所谓成长,不是要圆滑到伪善,而是在秉持一团真气里学会随缘。以真心过子,才会发现,真气可爱,生机勃勃洋溢在所有不做的细节里。住在同一个屋顶下的想念从没有孩子时候开始,我和妈妈住在一起,女儿出生以后,一家人每天都有些琐琐细细却又新鲜活泼的故事。女儿上学走得早,不到七点和爸爸去学校。每天她一起床,家里开始热闹,姥姥是衣衫不整急匆匆从自己房间跑出来,一直把小家伙送上电梯,听她说“姥姥再见”,才恋恋不舍地回来。我心疼老太太早上起得太早太猛,有时说她:“妈,下午放学不回来了,您不用天天上闹钟起来送她。”我妈回答得简洁:“我想她啊。”“天天睡在一个房顶底下还想?”“是啊,想呀!”老太太顿一顿,幽幽地说:“要是早上没听小东西叫声儿姥姥,没赶上送小东西进电梯,我这心里都空落落的”天天住在不同一个屋顶下的想念,是真想念,天天回到一个家里的人还是牵挂,那也是真牵挂。女儿上一年级的时候,每顿午餐后都能领到一个水果,苹果或梨居多,正赶上孩子换门牙,一咧嘴一个小缺,两侧松动的牙忽搭的,顶多使劲儿闻闻清香的水果,然后带在书包里,回家削了切片再吃。有,餐后水果居然发了橘子,小姑娘高兴坏了,剥开橘子皮,水润润鲜灵灵的小橘子瓣放进嘴里,自己念叨着“今年我们家还没买过橘子呢,”说着自己怔一怔:“我妈妈还没吃着橘子呢”大半个橘子被她重新用皮裹好,放进了小书包。回到家里,揣着大礼的孩子眼巴巴地盼着正往回飞的妈妈赶紧落地,姥姥劝她:“你赶紧睡觉,姥姥给你妈妈等门,让她吃上橘子!”小家伙把那大半个红艳艳的小橘子放在妈妈卧室的床头柜上,一步三回头地回自己房间睡觉了。深深夜半,晚点的飞机终于带我回家,一开大门,还没换鞋,老妈急扑扑迎上来:“赶紧去吃你那半个橘子,你小闺女千叮咛万嘱咐的”很多人不理解,我出差讲座,好多时候是起大早赶飞机、高铁,下午讲完,当晚赶回北京。因为,我知道那个屋顶下有个叫我妈的孩子,有个我叫妈的老人,她们每天都在想我,尽管我不知道,归来寂寂夜半,餐桌或者床头柜上,是女儿留了一幅小画还是妈妈留了一把果仁小时候背熟的归去来兮辞,长大后才慢慢悟得,亲切的句子莫过于“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八个字,不必美味珍馐,不必觥筹交错,只把孩子的小手绵绵暖暖地握在手心,穿堂入室,家里人烫的那壶酒,可以抵御整个世道的寒风。真,是一种加持。家,是一团真气。修一世亲人的情缘,是为了走出家门面对世相的时候,还能不负一份勇敢坦荡的真心。素面素心有一对朋友夫妇,在世人眼中是传说中的神仙眷属,郎有才,但也有貌;女有貌,但也有才。先生比他新娘年长不少,在他的城市里名气很大。新娘子是电视台女一号,两人得宛如童话。有一次先生悄悄告诉我:他美丽的新娘连睡觉时都化着精雅的淡妆,当时,我心里小小地咯噔了一下。这一对神仙眷属心气都高,交游都广,事业都有成,不了磕磕绊绊的,谁也做不了谁的和弦。生了一个天使般的小女儿之后,怎么教育孩子又成了两个人盾的新焦点。年轻的妻子仰望着她神一样的丈夫,觉得他还没撑住整个天空;成熟的丈夫以强大的气场笼罩着娇妻爱女,觉得她们俩还不够。忽然有,丈夫病了,要到北京做一个不小的手术,这个童话宫殿的顶梁柱突然倾斜下去。我去医院探视,几年来次看见卸了妆的女主播,两颊清减了婴儿肥,素里透着些许憔悴,孩子在他们工作的城市上学,她一个人在医院和家之间飞来飞去,告别时,女主播拉着我的手,柔柔地说:“小丹姐,你放心吧,我撑得住。”那一瞬间,我看见她头上的发箍下隐隐的白发,也看见她眼睛含着的光,那是寒冬季节很晚才亮起来的朝霞,不像夏季那样急慌慌的灿烂热烈,但是安详温暖,柔和得可以融化坚冰。我的心一下子踏实了,一张素面之下,养得起一颗素心,这个跌进现实的童话终于真实了,而真实,让我们终于相信地久天长。历久弥真我在北京四中读书的时候,赶上高中二年级学制的后一届,比我们低一年级的学弟学妹拥有了高三的回忆录,而我们这一届文科班同学高前的记忆,永远停留在了高二(六)班。时至,我们还有个热热闹闹的群“高二(六)班”。群里的昵称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班长”之类当时的职务,另一类是“小花”“大虫”之类当时的外号。每个月中旬前后,我们班都有一次雷打不动的聚会。不少人对我们这种稳定持久的聚会表示了惊讶:“中学同学到现在还能每个月聚?!你们怎么那么多闲功夫?”——其实,我们同学都很忙,有些是自立门户的企业家,有些是业绩很好的大律师,不少人每个月要在不同之间飞来飞去——但是,聚会的时候,大家尽可能都在。人到中年,才能感觉生命深处,有一些历久弥真的东西,缓缓甦醒。中学刚的时候,我们热衷于聚会,一帮精力永远发泄不完的小兄弟小姐妹,穷乐穷疯滚在一起。二十多岁以后,各自有了恋爱,有了初入职场的烦恼,我们聚得越来越少。三十多岁,接近一半的同学创业,一心养育正在长大的孩子和正在做大的事业,大家几乎没了见面的机会。四十五岁以后,高二(六)班,又回来了。中年,是我们离自己远、离角近的年龄。我们没了孩子一样任的资格,我们也还没熬出老人可以放松的资本。要有些理由辨认出中年的自我吧?所以我们选择回到高二(六)班。我们给了自己足够的任和放松:从不选择高大上的餐馆,更不选择礼仪讲究的西餐,甚至基本上与中年人应该注意的养生保健背道而驰:我们多的选择不是烤羊蝎子是麻小,不是鱼头泡饼是乱炖,桌子中间被一而空的还往往是一塑料袋刚出锅的猪蹄。“猪蹄太香了!哪儿买的?”“我闺女练琴的学校旁边,她一练琴我去排队。”“下回给我带两只,我老妈好这一儿。”“没问题!还谁要?下回我给你们一块儿捎回来。”——这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对话。评点时事?显得有点矫情;讨论专业?啃着骨头有点儿不好意思;彼此提醒注意饮食结构保健养生?我们的默契是:离开这个餐桌再注意吧,这些人在一起,姑且任一回!中年的任和年轻的任不一样,因为不敢任已经太久,所以与可以任的人在一起,任得摧枯拉朽,真气浩荡。2014年过到12月末,聚会到了盆净盘空时,我们班的诗人忽然说:“前两天我收拾屋子,翻出了一捆捆的旧信,上大一时候的多,一年写好几封的都是你们几个念中文系的女生。我老汉半夜一个人坐在地板上,一封封打开读,读得我泪往上冲啊”我们读大学的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一封信,要辗转万水千山,连邮票都是花了心思选的,而今旧墨清晰,轻狂的才气却随着光阴谢了顶,好在,我们还在一起。我从小糊涂,三十年间不长进,到现在还是临到眼前才手忙脚乱,想起第二天早上找我们班的大律师帮忙,头天晚上才急慌慌人家:“明早9点来找我,行吗?”大律师回信:“你说几点几点。”我想想不知道人家临时要推掉多少事,心下惭愧,道:“好人呀!”同学回得简练:“不是好人,是亲人。”我顿然理直气壮,觉得随时敲门,了无愧意。岁月如逝水,洗尽铅华,真正能留下的,必定是历久弥真。四中这些同学相对时,彼此客气一句,自己先不好意思了。人到中年,还有一帮叫你外号的朋友,何尝不是印证自我的一个真理由。每个生命初来世界结缘时,都是一派天真。随着成长,率真的心不断疼得倒吸凉气,丝丝缕缕的血痕磨出老茧,变成坚硬的保护层。那么,人到中年以后,天命渐近,大道至简,还有没有一种减法的可能,让生命重现本真呢?活出一团真气来,不负今生。显示部分信息媒体在线试读部分章节1、有梦不觉人生寒“行走到底带给我什么?”流连山水,扪心自问。行走在不同的地方,我们可能完成三种不同的邂逅。重邂逅,是一种经验。接近陌生的山水风情,让我们惊讶,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慨,这开了我们的眼界,给我们崭新的体验。第二重邂逅,是一种生活,一种理念,一种人的态度。同样的子,为什么那些人跟我们过的不一样呢?第三重邂逅,是我们的梦想,触摸到一个从来不曾相遇的自己。人在旅行中,有时会开怀大笑,像一个天真的孩子;有时候会放声痛哭,我们穿着职业装在写字楼里、甚至在自己家人面前都无法释放出的眼泪,这一刻迸发出来。还有的时候,我们会酩酊大醉,我们会像李太白那样“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无论如何,这些时候我们邂逅到的,是那个接近陌生的自己。我们邂逅风景,邂逅他人的生活坐标,终我们邂逅了梦想中的自己。因为行走让我们勇敢。当我们触摸他人梦想的时候,这也变成自己面对现实的力量。有些人会说:现实压力大,梦想太。把梦想当作品,只会觉得梦越来越。因为关注现实越多,梦想的空间被挤压得越小。还有另外一些人:梦想是他的粮食,相当于空气。生活中,所有出发的理由和后的归宿都只是为了这个梦想。当梦想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它能我们的现实。我钟情于沙画。只是一把手中沙,组成一个常美妙的图案,转瞬之间消失了。这些沙粒一幅一幅图案演绎过去,终归于一片空寂。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是这么一粒流沙。只要我们曾经演绎过这些画卷,它实现了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价值。“无迹方知流光逝,有梦不觉人生憾。”人生没有痕迹,像光阴流水一样都走完了。幸亏还有梦,有梦不会觉得人生太寒冷。只要有梦,哪怕我们是一粒轻沙,越过千山万水,去演绎这一幅一幅沙画;到终,梦想会变成我们生命中真正无可剥夺的资源。直到那,钱不能带走,房子不能带走,孩子不能带走,我们走的是这些曾经,这些生命的画卷;而鼓励我们去走过,去作画的,是梦想。国学小站:上李邕唐李白大鹏一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2、流放磨洗的天真流放,是个不祥的。一旦与之联结,财产、功名、荣誉、乃至整个身家命,都会瞬间堕入深渊。但是国文人一世功名中少不得遇着流放,一次次远谪,再一次次归来。比如刘禹锡。公元805年,刘禹锡33岁,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参与管理。然而,“永贞革新”仅维持百余即告流产,革新派遭受重创,刘禹锡被贬出京城,开始长达23年的“贬官”生涯,创造了有唐一代甚或是国古代文人贬谪时间之“吉尼斯”记录。贬官生涯站,原是广东连州。刘禹锡初贬连州,途中有诗云:“谪在三湘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笑,明辞君步步愁。”连州距都城长安3415里,以当时的交通工具,当然要“步步愁”了。人还没到连州,朝廷又以连州刺史“不足偿责”为由,再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在朗州的第十年,公元814年,刘禹锡得以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执政者岂容被“戏”,他再贬至播州(今贵州贵阳)。亏他人奔走,改任连州刺史。连州是第二站。在连州近五年后,因母丧才得以离开连州。821年冬,刘禹锡赴第三站,任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后调任第四站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一贬二贬,继之三贬四贬,任你钢筋铁骨,难消磨;而年华老去,理想蒙尘,纵有多少天真激越,也难心灰意冷。“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只是一叶沉舟,身边千帆竞逐。当我静卧于水中,多少风帆悄无声息,划过了烟云。我是一棵病树,面前万木峥嵘。相比我的枯朽,到处都是春天。以乐景写哀,倍增哀痛。跨越大半个国的行走,历时二十三载。这样的行走,该有多少悲凉和无奈,惶惑与恼恨?一个人能有多少个二十三载的“弃置身”?刘禹锡却是个例外。尽管青春不再,年华蹉跎,做的气质风骨,却在磨砺中得到了无可企及的成长。二十三载归来,刘禹锡走进人生晚秋,重游京郊,慨慨然又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增广贤文中说:“未经清贫难,不经打击老天真。”可偏偏这位“前度刘郎”,不改“天真”。这种天真,不是未谙世事的单纯、轻快,而是栉风沐雨后的洒脱、超拔。他还可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没有阅尽繁华,又遍尝苦难,没有这些倒霉、跌宕,没有重识一个个峥嵘的人生坐标,凄凉地里的无奈行走,一直在王叔文的集团中倜傥春风,刘禹锡,还是我们传颂的那位的诗豪么?天堂,地狱何方?天堂地狱,不过一念之间。没有哪个地方必定能成全你,也没有任何地方真正能毁灭你。比如金门大桥,是人类奇观,也是圣地。人生苦短,相逢的狂喜,必经的崩溃,所有的境遇,自在人心。你若匍匐惊惶,即使走到好的地方,仍是毁灭;不改坚定天真,则任凭何处,都是成全。国学小站:论语曰:“学而优则仕。”然而,入世为官也属高风险。许多文人经世济国的宏图尚未展开,因或贬、或谪、或迁、或黜,而不得不中止。好在文人多雅兴。贬谪途经异乡,寄情山水,往往而有佳作。于是,发于屈原,盛于唐宋,一部贬谪文学史,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屈原忠君爱国却遭谗被逐,“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离表现的怨愁、忧伤和愤懑,奠定了贬谪文学的主题。初唐名相张九龄被罢为荆州长史后,“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托讽禽鸟,乃拘囚之思;豪情万丈的李白,一朝流放夜郎,“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泪雨滂沱,是梦醒之痛;而韩愈遭贬后,嘱咐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似已万念俱灰;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更是“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于放浪中现坚守及至杜甫、刘禹锡、范仲淹、苏轼、欧阳修等,可谓“愤怒出诗人”,不妥协的天真和激情,酿造了一段段不朽的艺术传奇。3、窑变人生在英文里,国是china,瓷器也是china。不过小写的china是百姓的用之物,而当这汇聚成一个大写的字母,是我们在世界上的名字。一个民族为何寻找这样一个符号,为自己代言?一向迷恋钧瓷的窑变。中原大地,造化神工,聚到许昌禹州,传下来“入窑一,出窑万彩”的钧瓷。上好面釉、底釉的瓷器,不动声,一片纯白。关上窑门,特有的“倒焰”窜上去,倒扑下来,浩荡锻炼,要达到一千三百度的高温,不间断烧足十六七个小时。冷却,开窑,那一瞬间,多少风惊,多少脱釉,爆裂,塌坯所有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失败都承受住了,才可能撞见那一瞬间的惊艳:不可思议的艳红里,含着千秋碧血;让人心颤的青蓝中,杂糅了从苍天到大海的。这种迷人异彩,是“窑变”。窑变也是人生之一种,妙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接近失控的人生是一种失败,而接近可控的人生则是另一种无聊。行走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才是创造。所以,敢于承受失败的人,才能相逢大的惊喜;敢于在失败中一次一次摸索的人,才能真正有所得。陶瓷也是能讲故事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火、水、风”,佛家的四元素都在陶瓷里。陶瓷以高岭土,高温或是低温,经由我们的笔触,后呈现出来的整体,承载着一份秘密的观念故事。静坐在陶瓷大家的身边,我有种想流泪的情愫。他们的一生伴随国,饱经风雨,历遍沧桑,脸上却看不出丝毫愤怒、焦虑,言语中也听不见只字抱怨、攻击,永远一派磊落祥和,谦逊感恩。所谓“百变阴晴不变天”,有一颗愿意接受开窑一刻任何结果的不变心,才配拥有万千窑变超乎寻常的精彩。国学小站:在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一部国陶瓷史,是一部形象的中华民族史。新石器时期,那些陶塑的猪、牛、,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秦兵马俑,那张扬着力量和神勇的军阵,展现着秦国军队风卷残云、吞吐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唐三彩”的瑰丽多姿、恢宏雄俊的格调,生动再现了唐代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的时代之音;还有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明清陶瓷艺术的斑斓与柔丽“青白釉传泽美,方圆形似器容珠。”灿烂的陶瓷艺术品以“泥的精神,玉的品质”承载着国人强烈的生命热望和对美的追求与塑造,令人叹为观止。4、权将死别作生离姑姑去世那年,实岁七十九。儿女们给她刚过完八十寿诞。十天以后,姑姑走了。周五晚上,姑姑临终。姑父、儿女们都守在她的床前。姑父和姑姑大学相恋,结发,恩恩爱爱大半个世纪。姑父悲不自胜,泪流满面。姑姑却淡淡地:“别难过,都知道有这。你只管把自己照顾好,别给儿女添麻烦,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然后又对跟儿女们说:“我是搞水利的,一辈子跟水打交道,骨灰撒在水里吧。你们不用去看我,也不用扫墓。带好各人的孩子,把子过好行了。”姑姑始终微笑着,后事一点点交代。周六上午,护士来敲门,姑姑心愿已了,和孙辈们随意聊着,笑着。中午11点多钟,姑姑安静地逝去了。此后,儿女们有莫名的心结:为什么妈妈说走走?没有救?没有弥留?为什么不多折腾大伙儿几天呢?“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人们都是感恩相遇的,但了不起的人是能把握告别。每个人每天都在不断地相遇和离别,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也是再一次分手。路到尽头,谁没有遗憾?谁不会迷惘?只是,后的后,我们能否做到不仓皇?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如同年轻人的恋爱,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往往是一个人的决定。面对他们的期期艾艾,我只能说:不要让曾经的美好消失殆尽,保留后一点制。只为多年后,这段曾经全心投入的感情,可堪回首。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向岁月借来一段或长或短的光阴,结下几份或深或浅的俗世缘。终其一生所有的告别,我们是否做得到优雅与从容?告别也是应该有仪式的,用心一点,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少些遗憾。作为独生女儿,我送走的长辈亲人不少,从我的姥姥、舅舅、爸爸、姨妈,直到叔叔、姑姑真正镌刻在我心里的,是他们的从容不迫。明明是生死易界,他们温暖的话别,却云淡风轻,宛如生命赴一趟远行而已。国学小站: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临路歌一生潇洒恣意如李白,尚以孔子泣麟来惋叹自己的大鹏折翅,、告别带给每一个人的都是无尽的思。然而,并不是终结,告别也不能因悲痛而被简略。诚如老子而言,“所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又何患哉?”人们担心生死,无非因着这肉身罢了,如果连这肉身都没有了,又有何可担心的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