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由呼吸:王秋杨“7+2”探险全纪录 旅游 王秋杨
  • 自由呼吸:王秋杨“7+2”探险全纪录 旅游 王秋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自由呼吸:王秋杨“7+2”探险全纪录 旅游 王秋杨

11 2.2折 50 全新

库存119件

河北廊坊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秋杨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55300

出版时间2012-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页数90000页

字数100千字

定价50元

货号700_9787540755300

上书时间2024-04-03

悦霖图书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特价新书
商品描述
精彩内容:

多年来养成的惯,写东西是在大清早,万籁俱寂,安静的黑暗中蕴藏着无限随自然的生机,仿佛混沌初开,元气充沛后来发现,王秋杨登山的后冲刺——登顶,大抵也是在这样的清晨,随着天空与世界的苏醒,一步一步迈向高的地方,那时的艰难、喜悦、感动、震撼我没有真正体会过,但我可以想象。    是什么驱动着她一次次的远行,徒步南北极点,登顶七大洲高峰。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小说,一个来自沙漠的,听从内心声音的呼唤,按着北斗七星的指引,历尽流沙、强盗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小说的名字叫天命。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天命,从你降生的那一刻起,它在你心中,伴随着你的生命成长但在常生活的侵蚀下,慢慢模糊,以至于面目全非,当某我们从梦中醒来,你突然发现,你找不到你自己,你不认识那个躺在床上的你,你不知道你在什么地方丢失了你  王秋杨是个不学佛而天生具有佛的人,她对尘世层面的自己和生命层面的自己有着本然的清醒  王秋杨曾经说,在路上,那种快乐,那种感受,是的,是谁也拿不走的。  路与规则只是为胆怯和懦弱的人设定的。当四面八方的风袭来的时候,只有勇敢地上路的人,才能体会到生命中深沉的感动与领悟。而穿越了这样的风的灵魂,必然能够直面世界的,在那里,生命将焕发出无法言喻的尊严与光芒这是十年前我给王秋杨本书写的序里的文字。  其实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有“风的属”,风从每一个人的身边吹过,从未停息。只不过太多的人,在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磨砺中,不再去聆听我们耳边吹过的风声,淡漠了血液中属于风的那一部分的激昂与回荡。  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有神的存在,那是人类共同意识凝聚的一种非物质的力量,它聚合在宇宙或另一个时空里。如所说:上帝无处不在。亦如佛陀证悟:般若无知,无所不知。  王秋杨攀登北美洲高峰麦金利之前,其实她的内心也有过挣扎,因为她觉得麦金利是她“72”必须去完成的“任务”。同时,麦金利作为“72”里危险的技术型山峰,给了她某种心理压力,身体也随之抱恙,发烧、腹泻。晚上,她问小儿子多多:“妈妈不登麦金利了好吗?”多多毫不思索地说:“你怎么能不去呢?妈妈,这是你的使命!”  我始终相信,那一刻,是这个世界在向她预示,通过孩子的声音,说出她心底早懂得的东西,“72”是她的天命。  第二天,王秋杨的身体出奇地“痊愈”了,背起早准备好了的行装,踏上了麦金利的攀登之路。  王秋杨登顶阿空加瓜是2009年元月2,我在柿子林写剧本,早晨5点起床,出卧室门时,忽然听见王秋杨叫我的声音。我诧异非常,这种异样从未经历过。望着窗外的黑暗,我在手机上记录下这个时间和这个奇怪的征兆,心里翻腾着各种可能,不祥之感如同翅膀在寂静中无声地滑翔直到上午9点半,收到王秋杨秘书群发的短信:“王秋杨于北京时间早晨成功登顶,现已撤回3号营地。”我悬着的心这才归于静。第二天傍晚,王秋杨从山下小旅馆打来电话,说昨天登顶时,遭遇暴风雪,身体失温,一度进入弥留。我找出手机上的记录发给她,王秋杨说,那时候她的“灵魂”好像已经离开了身体,漂浮在北京的上空,看见了爸爸和贝多在客厅吃饭在那天晚上,家里一只养了多年的乌龟,忽然死了  那年发生了阿空加瓜大的山难,先后七人陨落了生命,王秋杨其实是个遇险的人,但她的灵魂般地在天上飘荡了一会,又安然地落到了地上  王秋杨在几乎失去生命的昏迷中醒来的句话是:登山真好  我为她的这句话感动不已。这是那个“真正的她”——不是王秋杨,更不是她身上的头衔、光环,是那个真实本真的“我”,对世界万物、对自己,发出的真诚感动人心的告白与呼唤。  人只要有梦想,天地万物会赋予你实现梦想的力量,山川河流、万事万物,都会在你心的感召下律动。当梦想照进现实,无论你在哪里,刚刚启程,还是在路上,或是已经到达终点,你都会有一种谁也拿不走的快乐和感动这是真正的你在快乐,在感动。  登山也是一种修行,让你在的环境下,不知身处何处,不知今夕何夕,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当“自我”在瞬间崩塌的时候,我们的心便裸露了出来,坦露在阳光下,接受着自然和微风的洗礼是的,只要坚持,只要相信,我们能到达自己生命的“极点”与“高峰”,我们能在那里尽情地——自由呼吸——  是为序。  张宝全  2012年6月24凌晨 于柿子林卡  人类前往北极点早的交通工具,是拉雪橇,1909年个到达北极极点的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是乘坐拉雪橇。后来北极探险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省事的是直接乘直升飞机到极点,开瓶香槟庆祝一下,再飞回去;“”是从俄罗斯经北极点穿过整个北冰洋到加拿大,要走3000多公里,需要一百多天。  我们此行采用的是目前比较“常规”的方案,从北纬89 度开始,踩着滑雪板、自己拖着装备,步行到北极点,行程正好跨一个纬度,大约120公里,要走6~8 天。  从1994 年开始,俄罗斯每年都会在北纬89 度左右的冰面上建立一个季节的察站barneo,这个察站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北极探险的基地营。俄罗斯人挺会做生意的,所有经barneo前往北极的探险都需要得到俄罗斯方面的许可。到barneo基地营方便的途径,是从挪威北部的小镇朗伊尔宾(longyearbyen)乘飞机前往,这条航线也是由俄罗斯运营的。  我们先从北京飞挪威首都奥斯陆,然后从奥斯陆飞朗伊尔宾,曹峻已经先期去朗伊尔宾打“前站”了。我们在奥斯陆休整了两天半,等待探险公司安排我们去朗伊尔宾。  我一向很享受这种因为登山而来的“偷得浮生半闲”的机会,而奥斯陆又是个非常悠闲的城市。北欧给我的感觉是这样,每个人好像都很愉快,很和。他们对你笑的时候,眼神很真诚。城市也是如此,有一种慵懒的感觉,没有其他大城市那种拥挤快速的人流。走在高纬度的大街上,阳光的角度是很小,温高高的,很是悠闲。  我们逛一逛公园,走一走海边,在捕鱼船上买两桶北极虾,坐下来着啤酒边吃边聊,很轻松开心,我喜欢这样的氛围,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放下了在原来的生活里扮演的角、背负的责任和压力,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地在一起,那份感情,因为简单而特别真诚。  北极虾是渔夫一早出海捞上来煮了的,80克朗一小桶,非常鲜甜,我从来没大吃北极虾,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虾忽然想起“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句子,要是每天来这么一桶北极虾,我也愿意在这里一直住下去。    所以我是说,登山的快乐不于登顶,探险的乐趣也不于探险本身。像在奥斯陆,一帮人啥也不干优哉游哉地聊大天的感觉,时在繁忙的都市里怎么会有。  我们找的这家探险公司很正规严谨,和我们开了好几次会,反复讲解注意事项。每年能徒步极点的时间只有一个月,而我们来得晚了一点,是今年后一支徒步极点的队伍了,4月中旬北极的夏季要来临了,冰面已经开始熔化,冰河多了,通过起来会更困难,要找路,同时我们掉进北冰洋的机率也会增大。所以探险公司的向导很认真地给我们讲过冰河时的注意事项、动作要领。还有遇到北极熊怎么办、帐篷着火怎么办,不厌其烦。    又仔细检查我们的装备,王勇峰队长让先检查孙爷的,因为孙爷是迷糊的一个,只要他的装备没问题,估计我们的问题都不大。孙爷很认真地把大家领到他的房间,像小似地把装备都掏了出来。探险公司的几个“北极探险专家”看过他的装备后,分明露出惊奇的表情——尽是好装备!    这回孙爷表现得如此精彩,被大家猛表扬了一番!    看完孙爷的东西,我知道我的装备也没问题了。从去年的厄峰,到这次的北极,期间我还攀登了慕士塔格、乞力马扎罗两座山峰,原来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户外经验也多了不少,觉得很受鼓舞。    我们这次有三个向导,主向导来自苏格兰,小个子,浅的眼睛,很干练的样子。他曾四次到达极点,是个很有经验的极地专家。    一个助理向导德克是美国人,是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大男孩,格很温顺腼腆,比较神奇的是他会说一点中文,说是跟他的女朋友学的。    另一个助理向导米克是英国人,原来是英军中的保镖,高大威猛,看上去像头大熊,格却极单纯,说话时表情很丰富,动作也多,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是他身上有大片的纹身,说是为了纪念一个跳伞死去的战友。    在奥斯陆休整了两天半,我们飞往朗伊尔宾,它是北端的小镇,是valbard 群岛上大的岛屿——pizbergen的首府,位于北纬78度,已经在北极圈里了。    在那里打头阵的曹峻曾给我们发邮件,说小镇的人才2000多,但周围的北极熊有5000多只。所以在小镇上如果出门不带支的话将被重罚。    果然,在朗伊尔宾机场的一个橱窗里,我看见一只巨大的北极熊标本。据说这还只是只中等大小的。我趴在橱窗上仔细看了半天,真切地感觉到“北极”这个遥远的名词,已经近在身边了,有点兴奋。    曹峻来接我们,他已经在这片皑皑白雪中住了一个多星期,见到我们那是分外亲切,一直咧着嘴在笑,一副“终于找到了组织”的样子,差没说:“亲人哪!算把你们给盼来了!”但一开有点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不知谁说了一句:“怎么曹峻搞得像是甲方乙方里那个趴在村上把人家老乡的鸡都吃完的主啊?!”估计是有段子没听到也没说中国话给闹的。    朗伊尔宾周围全是山,被白雪覆盖着,小镇其实在一个山谷里,边上是北冰洋。镇上的房子都是木头的,五六。雪地摩托很多,连钥匙都不拔地搁在那儿,淳朴的小镇气息扑面而来。    我们住的地方叫pitbergen guethoue,是一家类似于青年旅馆的酒店,离镇中心有两公里。我们住的是一栋两层小楼,9个人3个房间,上下铺,房间很温暖,走廊的对面有卫生间、浴室、洗衣房,设施一应俱全,干净卫生。    楼下有个自助的厨房餐厅,曹峻已经给大家订了披萨饼,只见他一面回答大家的问题,一面在作台上很熟练地切着瓜果蔬菜,像我们到了他家似的。    4月份,北极已经进入了极昼期,天不会黑,睡觉时得戴上眼罩,感觉很有趣,像是坐飞机。  我们在朗伊尔宾住了,进行适应训练,并补充采购一些东西。我们的炉具由探险公司准备,而食物得自己准备。朗伊尔宾有一家超市,很大,用品一应俱全,我们所有的食品都是在这里采购的。    酒店的自助早餐非常丰盛,每个人都吃得不少,尤其是钟建民,明显比前几天吃的多了许多。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要“储备”,因为进去要开始“消耗”了,我觉得很有道理,更加努力多吃。    适应训练时我们领了自己的滑雪板,比的野雪板略宽,下面有一层止滑带,材料好像是动物的毛皮,因为毛有生长方向,行走时感觉涩涩的,只能向前,不担心向后滑,感觉很好,心里也有底了。    训练结束后,我们去了小镇中心一家叫kroa的酒吧餐厅,很有情调,座椅是海豹皮的,木墙上装饰着老和捕鲸的渔具,还有老矿区的矿工生活照片。因为周围住着不少俄罗斯人,吧台上竟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像,让我们觉得很亲切。    有意思的是这家店里的留言簿,在这样一个“世界的角落”里,每页纸仿佛都有一个来去匆匆的身影,不知道离开这里后,他们又都去了何方。这样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    我们也写下了自己的留言,我给儿子们留了一句话,希望他们长大后能来这里看看。很老套,但确实是我当时的想法。  回到酒店,尽职的向导们又抓着我们上课,反复地讲怎样整东西,雪橇车怎样合理配重,怎样使用炉子、搭帐篷、试雪橇。装备已经整了不下三遍,我们一共分了三个组,我和王勇峰队长、次落一组,刘建和王石、钟建民一组,曹峻,吕钟凌,孙爷一组。  第二天出发前往barneo基地营,早上得到消息说前面有一支法国队伍里四个人掉进了冰河,无功而返。大家笑说不行了,是得赶快出发了,否则得游泳进去了。    飞机下午一点起飞,上午我们又去了一趟镇中心,我和王勇峰队长、建哥的毡靴都不合适,想去镇上换换。    在开往镇中心的出租车上,次落忽然说:“回到北京,我们会想念这个小镇的。”随着他的话音,车上静了几秒,然后,大家都会心地微笑了。    是的,在这个北纬78度的小镇,在北极圈里,在远离大陆的一个小岛上,时间忽然变得宁静而遥远。在这里想我们的城市生活,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事,可以不去想,人也的确变得什么都不会想了,也什么也不用想了。    这几天,大家的都不错,均几分钟会爆发出一阵大笑。探险是这样的团队活动,一群人在一个时间段里,非常近距离亲密的生活在一起,共同为一个时刻准备着、努力着,各自的优点、缺点、格、喜好、脾气等等,都那么坦然地表现出来,又彼此接纳。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关系,只知道它让我很感动。    建哥的鞋换了,我没换成,曹峻和吕钟凌给我买了厚厚的鞋垫,说肯定没问题。好吧!听他们的。    临出发前,王勇峰队长还把大家“震撼”了一下。那时大家都在楼道里忙着整东西,听他问:“次落!有落下什么吗?没有我睡二十分钟。”    话音刚落——真的是“刚落”,我们看见他倒在边上还放着一大堆东西的一张床上睡着了,还没等到大家反应过来,鼾声起来了,刚才王勇峰队长正用着的那一大捆登山绳还拿在手上呢。    大家都了,钟建民惊叹:“啊呀!太了不起了!所以他才可以登山呢!”  的确,在登山过程中,这是一种非常让人羡慕的天赋或者说能力。王勇峰队长真的是随时随地能睡一觉,而且说睡20分钟,时间一到,大家刚要出发,还没叫他,耶!他醒了,站起来走。不佩服不行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特价新书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