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泥考略:点校本》
  • 《封泥考略:点校本》
  • 《封泥考略:点校本》
  • 《封泥考略:点校本》
  • 《封泥考略:点校本》
  • 《封泥考略:点校本》
  • 《封泥考略:点校本》
  • 《封泥考略:点校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封泥考略:点校本》

780 8.0折 980 全新

库存2件

上海松江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清)吴式芬(清)陈介祺 辑 张月好 点校

出版社西冷印社

ISBN9787550834798

出版时间2022-09

版次1

装帧精装

定价980元

上书时间2022-09-21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我国的印章具有悠久的历史,除了艺术性以外,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制、文字以及历史地理有着重要的价值。除了遗存下来的印章实物以外,清晚期发现的封泥是对实物印章不可或缺的补充,具有与其对等的价值。

封泥最早发现于清道光二年(1822)的四川,《封泥考略》印行于清光绪甲辰(1904),在此期间,四川、山东、陕西等地均出土了大量的封泥,大部分被私人收藏家购藏。吴式芬、陈介祺是收藏封泥数量较大的两家。据陈介祺《光绪五年(1879)己卯九月十九日致吴大澂书》“附上封泥拓全分五百余纸,新得古匋拓数百纸”和《光绪六年(1880)庚辰七月廿日致吴云书》“封泥于齐鲁间亦得一二,皆共吾兄赏之。唯陈州守小倩吴仲饴家藏五百余,仅见目考,未获拓本”(吴仲饴,即吴重熹,1838—1918,字仲怿,吴式芬之子,陈介祺之婿。故陈介祺称其为“小倩”),可知到光绪六年时,吴、陈两家收藏的封泥量在1000枚以上。正是在藏量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吴式芬(逝后由吴重熹操办)与陈介祺对自藏封泥进行了筛选,并对印文进行了考证,辑成《封泥考略》十卷。
吴式芬(1796—1856),字子苾,号诵孙,山东海丰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嗜金石,精于鉴藏。曾辑自藏印成《双虞壶斋印存》。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等,山东潍县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所藏古玺和秦汉印极多,于光绪九年(1883)辑成《十钟山房印举》,收印计10284方,为古今印谱之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