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留青竹刻研究
  • 常州留青竹刻研究
  • 常州留青竹刻研究
  • 常州留青竹刻研究
  • 常州留青竹刻研究
  • 常州留青竹刻研究
  • 常州留青竹刻研究
  • 常州留青竹刻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常州留青竹刻研究

80 八五品

库存2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邵晨霞 著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02-27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邵晨霞 著
  •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11
  • 版次 1
  • ISBN 9787567219298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5页
  • 字数 21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当我们的后人再来探析常州留青竹刻的生成、存续、发展、传承和它的艺术载体、工艺手段、表现形式、风格样式以及美学意蕴的时候,他们不会有我们现在做与竹刻相关的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因为在《常州留青竹刻研究》里,作者认认真真地梳理辨析了留青竹刻的源起和发展历程,尽其所能地呈现了当下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流派以及工艺特征,并用翔实的文字和较为全面的图片记录了常州留青竹刻的整体发展状况,以及竹刻艺术家和他们的师承关系。
【作者简介】
  邵晨霞,女,江苏常州人,1972年生。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德国梅泽堡大学访问学者。1996年任教以来,一直从事服装设计教学与服饰文化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又研究“非遗”文化与保护。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传统手工艺并没有因为“工艺美术”一词的丢失而消逝
一、中国古代“百工”与“工艺美术”密切相关
二、“工艺美术”一词泊自于日本
三、“工艺美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
四、教育部将“工艺美术”改为“艺术设计”
五、“非遗”又将“工艺美术”纳入其中

第二章 留青竹刻的渊源与流长
一、竹刻的早期发展历程
二、明中后期至清晚期竹刻艺术的发展
1.第一阶段:竹刻艺术的兴起与日趋成熟时期
2.第二阶段:竹刻艺术的全面发展时期
3.第三阶段:竹刻艺术的鼎盛时期
4.第四阶段:竹刻艺术的衰微时期
三、留青竹刻的发展历程
1.最早具有“留青”特征的是唐“尺八”
2.明代于蓓、张希黄对留青竹刻的推动作用
3.清代李半山、尚勋是留青竹刻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4.民国以后留青竹刻的发展与变化

第三章 常州留青竹刻的百年发展历程
一、白士风对常州留青竹刻做出的贡献
二、白氏竹刻流派
三、徐氏竹刻流派
四、范氏竹刻流派
五、师徒传承

第四章 常州留青竹刻的制作过程
一、选材
二、制器
三、设稿
四、雕刻
五、养护

第五章 常州留青竹刻的传承与发展
一、家族传承保护了“核心技艺”
二、家族传承“积蓄”了宝贵的人才
三、家庭成员的“创新”推动着家族传承的发展
四、家族传承的固有模式阻碍了人才培养
五、家族传承的作品创意性不足
六、留青竹刻的未来发展

第六章 常州留青竹刻的美学意蕴
一、留青竹刻体现了“清美”的文化特征
二、留青竹刻体现了“无色之色”的哲学思想
三、留青竹刻“雾里看花”的美学意蕴
四、留青竹刻体现了“技术”之美
后记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