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

14 7.0折 20 全新

仅1件

内蒙古赤峰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俊华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0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665

上书时间2020-06-26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周俊华 著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8-10
  • 版次 1
  • ISBN 9787010070742
  • 定价 20.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大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70页
  • 字数 201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纳西族政治文化史论》选题新颖,研究角度独特,对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少数民族的现代发展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体系,从民族学的角度,以严谨、翔实的史料,较为全面地研究了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从萌芽、形成、发展到近代发生嬗变的历史过程,非常细致地展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纳西族政治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具体动因、时代性特征以及功能和作用。并对纳西族政治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性和变迁的内在逻辑做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研究。
【作者简介】
周俊华,汉族,中共党员,1965年4月出生于云南丽江市华坪县。1985年获云南大学哲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云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制度史和民族政治学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主编和参编过《纳西文化印象》、《张桂梅情意教育实践研究》、《当代中国地方政府》等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纳西族先民早期的历史文化与政治文化的萌芽
第一节纳西族先民历史文化溯源
一、纳西先民的主体“古羌人”及其迁徙
二、迁徙对纳西族心理和行为模式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纳西族先民的文化价值模式和早期政治文化的萌芽
一、东巴教内蕴的宗教伦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
二、东巴宗教伦理价值观念对纳西族文化价值模式和政治文化的影响
三、古代早期纳西族社会政治生活及固有政治文化的萌芽

第二章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
第一节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对其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险要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农耕文化与畜牧文化的二元并存
三、滇藏茶马古道的重镇

第二节复杂政治生态中的力量博弈
一、错综复杂的民族政治关系
二、多重力量博弈中的政治价值取向

第三节中央政权对纳西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及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
一、从“羁縻”到“土司制度”
二、主流政治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第四节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行为和价值取向
一、麦良内附
二、阿甲阿得归顺
三、军政合一的“木瓜”行政管理体制
四、主动参与、认同中国大一统的积极回应
五、社会意识形态的多重组合结构

第五节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政治文化的特征
一、共同体利益优先的社会秩序意识
二、和为贵的政治心态
三、以现实为指向的历史秩序意识
四、强调传统与注重变化的并行不悖

第六节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对纳西族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了纳西族社会良性的政治变迁
二、推动了纳西族地区文化的发展
三、促进了纳西族地区及其滇川藏交接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的政治文化
第一节清代丽江纳西族地区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巨大变革
一、清初政治动荡中纳西族群体的沉稳选择
二、中央政权对丽江纳西族地区民族政策的调整
三、纳西族社会内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诉求
四、木氏统治权力终结中木钟这一政治角色沉痛与苦涩的政治心态
五、改土归流与新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第二节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的文化变迁与政治社会化
一、外源性文化变迁产生的文化冲突与抵抗
二、冲突与融合中纳西文化的“濡化”与“涵化”
三、儒学的世俗化与丽江纳西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第三节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政治文化的特征
一、政治思想意识的全面儒化
二、对封建中央国家的政治认同
三、团结、合作的政治信任
四、忠顺、支持的政权取向

第四节纳西族改土归流时期政治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一、为维护国家政权的至上性和封建专制的一统性提供了政治思想保证
二、促进了丽江纳西族地区的政治变迁与发展
三、为近代纳西族社会的发展积淀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第四章纳西族传统社会内部政治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性
第一节纳西族政治文化非均衡性的支系文化基础
一、以梅、禾、树、叶四个氏族为主体汇成的民族共同体
二、迁徙、地缘、文化、民族互动等因素重构的支系文化

第二节纳西族传统社会内部政治制度发展的非均衡性
一、纳西族地区土司制度的五种类型
二、土司制度类型多样及其发展态势殊异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纳西族其他支系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
一、藏传佛教居于永宁、盐源和木里纳西族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主流
二、与纳西族主导政治文化基本一致的永宁纳西族政治文化
三、盐源的“五所四司三马头”对中央政治体系的“疏离”与“冷漠”

第五章近代社会激烈动荡中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
第一节近代纳西族政治文化发展和变迁的主要动因
一、商贸经济的繁荣
二、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工合运动”的兴盛
三、文化教育的昌盛与纳西族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四、各种新思潮的涌动与激荡
五、民间社会活跃,社会自组织能力增强,革命组织兴起

第二节纳西族近代政治文化的特征
一、爱国主义精神和较高的国家认同意识
二、积极回应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政治价值取向
三、科学、民主、自由、革命思想逐渐活跃与革命政治文化的传播
四、子民、臣属的传统政治文化嬗变为革命、进步、自我解放的政治文化

结论与启示
一、纳西族政治文化变迁与发展的大致脉络
二、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作用
三、纳西族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发展的非均衡性
四、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