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分两类,一类只会看病的是‘匠’,另一类则是对中医有造诣、有创见的是‘家’,赵恩俭就是中医大家。已故中医脉诊大家赵恩俭(1926一1999)一诊余集 二——脉诊,是发展中医一个突破口。因为脉法实际是中医学体系一个侧面和缩影。它具有中医特色上和理论、临床上的相关内容。脉诊学“言中有物”,是摸得到看得着的东西,概念一致,指标明确,又是中医独特的东西。.——1979年版【0】
¥
136
八品
库存5件
作者不详
出版社不详
年代不详
装帧平装
开本>其它
上书时间2021-04-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商品描述
-
赵恩俭教授小传
赵恩俭(1926一1999.12)字介安,别署“沽上下工”j天津人。天津国医学社毕业后,于1946年经南京政府考试院高等考试,颁发中医师证书。即在津开业,时年20岁。1954年参加天津市立总医院中医科组建工作,1956年调南开医院组建中医科,先后任中医科主任,内科主任,急腹症研究所副所长,中医研究室主任等职。后任南开医院主任医师,天津中医学院教授,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顾问,。1954年应天津市卫生局邀请参加组建天津总医院中医科。1962年调任天津医学院祖国医学教研组教学组长。为国家认定之500名老中医专家之一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名列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辞典》。曾任天津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及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史学会委员等职。为著名中医学家,就职于天津南开医院,擅长内、妇、儿科,理论和临床经验俱丰,屡起沉疴,享有盛誉。
认为医德在于“合”,医风在于“忠”。多年来培养的大量中医人才,有不少人取得各方面的成就,成为中医事业的骨干。在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几十年来于苏联、朝鲜、越南、日本、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家的学者有人进行多次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等。临床擅长内科、妇科、儿科等,对疑难大证的辨证治疗富有经验,对临床中药疾病均进行过研究,并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赵老先生曾主编《中医脉诊学》
,赵老先生预言:“今后脉诊,很可能是发展中医的一个突破口。因为脉法实际是中医学体系的一个侧面和缩影。它具有中医特色上和理论、临床上的相关内容。脉诊学“言中有物”,是摸得到看得着的东西,概念一致,指标明确,又是中医独特的东西。对脉的研究就是对中医的研究,不会因为它的前进而废了中医,亦不会受到某些限制而偏离了中医的概念。如果计划周密,注意到一些可能发生的问题,以脉学为课题整理国故,利用新知,很有可能是使祖国医学取得巨大发展的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措施。在收到成效的同时,其他方面的工作,亦必然会找到途径和方法。那就由脉学为起点,使祖国医学从古代化进展到现代化的领域中来了。纵观古今之变,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一代中医大师赵恩俭教授溘然长逝已三年余,为了缅怀这位和蔼可亲的中医前辈,笔者以拙文追忆赵恩俭教授的仁心仁术。20世纪80年代在天津中医学院研究生论文答辩会上我认识了仰慕已久的赵恩俭教授。当时他是评委,我是旁听的学生。或许是缘分,在以后的岁月里我得到了先生多方面的教诲。先生的《伤寒论研究》、《中医脉诊学》、《津门医粹》等著作以及他的学风和学术营养使我受益匪浅。赵恩俭教授是著名的国学研究家、著名的中医学家。我曾与王大鹏教授谈论“天津中医”,王教授讲:“中医分两类,一类只会看病的是‘匠’,另一类则是对中医有造诣、有创见的是‘家’,赵恩俭就是中医大家。”与王大鹏教授的谈话至今也有二十年了。通过我对先生的学习,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他医德高尚,医风纯正,医术高超,五十余年的中医生涯,博览群书,治学谨严,每多卓识创论,著述亦甚多,理论临床均有高深成就。我在拜读他主编的《中医脉诊学》时见到过刘渡舟教授为其书所作的序:“此书必将流传中外,薪火相继,而万古千秋不朽也。”所论极是。赵先生在谈及脉学时讲:脉学是中医的特色,亦是一位中医在工作中的标帜,他很可能是发展中医的一个突破口。脉“言中有物”是摸到的东西,概念一致,指标明确,又是中医独特的东西。古人认为,脉法可以知病源、断死生。赵先生研究脉学,并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研究脉学历经三十余年,成功地研制出了“MTY—A型脉象仪”,获1979年天津市科学成果二等奖。
赵恩俭教授是中医界之耆宿,名重当时,他在中西医协作上,屡建功勋,为人所重。他认为中医学之基本功,现已在一片“综合”声中而逐渐沦亡,脉诊之法几濒于失传,于是以续绝补亡为己任。赵先生说,学术上以古非今、以今非古都是片面的,亦是错误的;要保持中医特色——但更重要的是要发展这种特色,贯通中西方能发展自己,以取得时代意义。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祖国医学永葆青春,不断焕发自己的生命力。庄子谓“通天地人者为儒”,故世有儒医之称。赵先生对国医研究颇深,在古琴、书画方面亦有造诣。他的墨竹宛如字体, “竿劲直如篆,节波超如隶,纵横如节,叶整齐如真,竹虽画则亦字矣。”赵先生把握自然,字亦随自然万物一样生态变化,是因学则生态,由态生势,由势生气,由气而生象,致整幅字刚劲有力,挺拔劲健,结构洒脱而严谨。先生的严谨,无论于治学,于做人,于工作,都如是。对中医之研究、之临床亦如是,而体现出源流有序,百脉自得所宗,派系有统,千古无所不明的
学术特点。
一代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今日年轻之中医要继承发展中医之传统,振兴中医,造福人类,应谨记赵先生之卓见,尤应谨记赵先生之“贯通中西方能发展自己”,而不要把中医仅作为技法而被“综合”了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